第327章 河北蓟城

……

嘿,要不说还得是相父呢,一说就通!

刘禅听闻,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缓缓点头。首发免费看书搜:断青丝小说

回观历史,占城稻于唐末引入华夏后,在宋朝时期大量推广种植,两淮两浙地区尤盛。

到了南宋以后,苏湖一带便成了天下粮仓,故而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谚语。

……

刘禅脸上浮现一抹笑意,缓缓点头。

赵云浓眉紧蹙,问道:“陛下,臣不解,建兴稻与南方崛起有何关系?”

刘禅负手而立,解释道:“西叔,建兴稻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一年之中可多次种植。南方气候温润,水源充足,正适合种植建兴稻。”

“建兴稻一年多熟的优势,是北方小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待建兴稻推广开后,江南一带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不仅解决当地百姓温饱,还可使剩余粮食增多,吸引更多人口南迁。”

“久而久之,江南人口便多了,各处荒田得到开垦,江南之地自然就崛起了。”

诸葛亮抚须点头,认同道:“陛下言之有理,以建兴稻的特性,待推广开后,的确能带动南方经济飞速发展。”

诸葛亮微微一顿,眼中闪过钦佩,“陛下这么一说,臣也明白了。”

“南方地区,能大面积种植此稻的,只有江东至洞庭湖一带以及川蜀平原。”

“然川蜀地理位置偏西,地势封闭,交通不便,从地理条件来看,远不如江南……陛下还未覆灭江东,便己想到数十年乃至百年后的事,臣…由衷佩服!”

刘禅望向殿外的天际,徐徐又道:“其实,还不止如此,未来大汉迁都河北,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是何原因?”

刘禅摇摇头,认真道:“朕敢断言,覆灭魏吴后,未来数十乃至数百年,大汉最大的威胁皆来自北方游牧民族。”

“河北地处北方边境,若都城在那,一旦有外敌袭扰,朝廷便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动军队抵御,运粮方便……相比于洛阳,河北在军事防御与军队调度上,优势明显。”

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唯一一个拥有英文名的皇帝——judy,当年的想法。

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正是如此。

刘禅也知晓,北方游牧民族是无法彻底被消灭的。

刘禅灭了魏国后,即便派出岳飞、徐达、戚继光、薛仁贵组成犁庭西人组,将草原血洗一遍也没用。

他能做到的不过是打出百年太平。

因为,即便当下把他们打残废了,只要有个几千人上万人逃往中亚、西亚那边。

最多过个百年时间,他们人口补充了,还是会回来的,到那时,后世子孙还得打!

想要不打,除非哪天大汉能量产重机枪,以及“坦克”出现,这帮游牧民族才会变得个个“能歌善舞”。

需知,哪怕在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骑兵的地位都还是很高的。

……

刘禅话落,诸葛亮若有所思,缓缓点头,眼含赞赏。

黄权恍然大悟,言辞敬佩道:“陛下考虑周全,从农业经济到军事防御,无一遗漏,如此长远的谋划,臣等望尘莫及。”

诸葛亮接着问道:“陛下觉得河北哪一座城,在未来可为都城?可是邺城?”

刘禅轻轻摇了摇头,说道:“邺城不好,朕理想的地方是蓟县。”

“蓟县?”诸葛亮微微一怔,眼中疑惑,“那只是一个地处边陲的小城,城池规模比不上邺城、洛阳这些大城,人口不甚密集,陛下为何会看中此地?”

刘禅晃晃脑袋,“哎…现在说这个还太早,待河北收复后,相父与朕一同去看看蓟县便知朕意,有些考量,必需身临其境一观。”

……

诸葛亮微微颔首,转而将话题引向治政要务。

“陛下,大汉初定洛阳,民心未稳,当务之急需恩赏百姓,以固人心,曹魏宗室朝臣虽己北迁,然洛阳作为魏国五都之一,官仓中仍留存有大量粮食。”

“臣以为,今正统天子返都,可开仓放粮,拿出部分粮食赠予城中百姓,以示皇恩浩荡,使民心归附。”

闻言,刘禅神色从容道:“相父,此举虽善,却稍显普通,洛阳百姓相较他处,本就富庶,只是分发一些粮食,恐效果不佳。”

话落,诸葛亮眉头轻皱:“臣思虑欠妥。不知陛下有何高见?”

“相父放心,关于此事,朕在宛城时便己有考量。”

“来人,去将黄崇给朕叫来。”

……

不多时,黄崇匆匆赶来。

刘禅面带笑意,温声问道:“朕让你制的盐,可制成了?”

黄崇笑意盈盈,赶忙从怀中掏出一个小罐,双手奉上,打开罐盖展示:

“陛下,您真神了…日前,臣按陛下所说的步骤,以粗盐与草木灰制作,当真能得到如此雪白的精盐,臣实在是……活久见!”

刘禅佯作嗔怒,瞪他一眼:“莫学朕说话。”

此时,黄权、诸葛亮、赵云纷纷上前围观。

赵云望着罐中雪白的粉末,颤声道:“陛…陛下……这真的是盐?”

刘禅微笑点头。

见状,诸葛亮率先抑制不住,伸出手指,轻轻蘸取一点精盐放入口中。

刹那间,诸葛亮的双眼滚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面上泛起红晕,握着羽扇的手不自觉微微颤抖。

刘禅见状,笑着问道:“相父,如何?”

诸葛亮恍若未闻,又蘸了些精盐放入口中,细细品味后,他眼神陡然凌厉起来,看向黄崇,厉声问道:“此盐在何处制作?”

黄崇饶饶头,回道:“就在这洛阳城呀,用了陛下日前交付的方法……”

诸葛亮紧紧盯着黄崇:“这方法还有谁知道?”

黄崇咽了口唾沫,略显紧张:“就臣那两员亲卫知晓……”

诸葛亮严肃道:“务必叮嘱你那几名亲卫,此事关系重大,万不可泄露半分,这精盐制法若流传出去,本相绝不留情!”

黄崇忙应道:“谨遵丞相命,臣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