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鸟飞 作品

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宋王朝的变化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在赵俣这里,却打破了这种传统。

对于赵煦留下来的大臣,乃至高滔滔留下来的大臣,赵俣几乎全盘接收了。

更难得的是,赵俣将原本斗得水火不容甚至是有你没我的新旧两党给压制住了,让他们淡化党争各司其职为赵宋王朝效力。

这其实也是曾布一直以来所主张的。

只是,曾布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他却根本调和不了双方已经深入骨髓的矛盾。

还好,在赵宋王朝就快失控的时候,皇位传到了赵俣的手上。

赵俣支持变法改革,却又看到了变法改革所带来的不仅有富国强兵,还有隐患。

赵俣深知,单纯的变革如同双刃剑,既能披荆斩棘,亦能伤人害己。

所以,赵俣并未盲目地全盘推行新法,也未武断地全面废除旧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也就是,以新党进行变法改革,以旧党作为监督,将已经证明过有效危害不大的新法大力推行,没验证过的新法拿到大家都能看清楚的地方试运行,出了问题就充分商量改进的方法,实在改不了的,就维持旧制。

总之,赵俣的态度是,就事论事,正视变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给旧党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讨论当中,不鲁莽执行,同时,坚定地走变法改革的道路。

加上赵俣本人(实际上还有他背后的五女)有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见识,总能在新党和旧党僵持不下之际,给出合理的方向。

赵俣这一朝的变法改革,进展的相对要顺利不少,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也缓和了不少。

可以说,赵宋王朝争辩了几十年的路线问题,终于在赵俣这一朝定了下来,稳步前行。

让不论是新党领袖,还是旧党领袖,感到欣慰的是,赵俣很重视他们这些老臣。可以说,目前受赵俣重用的,全都是他们这些前朝老臣,让他们得以以自己总结了一生的宝贵政治经验,来帮赵宋王朝安稳地渡过这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但这并不是说,赵俣就不重视培养新人。

恰恰相反,赵俣登基不久,就开始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并利用新旧两党的党争进行反腐,为这些有潜力的新人创造锻炼他们的政治舞台。

有一次,章惇、韩忠彦他们这些新旧两党的宰执在私底下说话时,很难得地达成共识。他们认为,赵俣虽然还不到二十岁,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沉稳和定力甚至超过了他们这些老家伙,赵宋王朝应该会迎来一位真正的中兴之主。他们还认为当初力主推赵俣上位的向太后居功至伟。

对此,就连跟向太后一直不对付的新党,都没有反驳。

对于曾布个人来说,赵俣如此,他也不是没有遗憾。那就是,他只怕干到退休,也当不上宰相了。

但好消息是,他们这代本该全都没有好下场的政治人士,最后应该能安安稳稳地落地。这让他们所有人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期全力报国……

离开汴梁城,曾布一路西进。

几年前,也就是在赵煦一朝末期,准确地说是黄河大决堤之后,那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北方大地一片凄惨之景,当时,百姓衣衫褴褛,憔悴的面容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他们食不果腹,挣扎在生死边缘,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似乎在向苍天乞求一丝生机。

曾布当时亲自去过灾区,亲眼看过那时的人间惨剧,那些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土地、被大水湮没的村庄、疲惫的百姓、森森白骨。

当时,曾布切身感受到了,百姓的无助与绝望,苦难与挣扎。

赵俣登基至今,只有两年多,不到三年时间,曾布再看到的,完全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因为他们君臣推出的大力治理黄河、以工代赈、免税、移民等等措施,黄河两岸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甚至已经开始安居乐业。

如今,随着麻晓娇发明的一系列先进工具、农具的推广,随着朝廷的大力救济,也随着安定下来的百姓在田间辛勤劳作。

加上今年老天也成全。

田野间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稻谷摇曳,麦浪滚滚,绿意盎然。

曾布一路走过来,看到的都是,百姓在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幸福,与几年前的凄惨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河流域已然恢复了一些生机。’

‘若是今年丰收,两岸的百姓应该就能缓过来了。’

通过走访,曾布还得知,唐恪治理黄河,干得还不错。他虽然没有完全杜绝洪涝,但通过疏导和泄洪等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黄河带来的危害。

‘如此治理十年,或将彻底治好黄河……’

曾布没有立即前去陕西,而是先去了河东。

赵宋王朝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防区组成。

河北先不去说,因为它与收复西夏没多大关系。

先只说可以

成为陕西的后备力量的河东。

河东即后世的山西,这里山河表里,关险重重,易守难攻。

河东地区的农业还较为发达,是重要的粮食产区,能够为西北六路的驻军提供粮食等物资补给。同时,当地丰富的铁矿、煤矿等资源,为兵器制造和军事防御设施建设提供了原料,保障了西北六路军队的装备供应。

河东地处赵宋王朝北部边陲,与辽、西夏等政权相邻,是赵宋王朝防御北方政权的前沿阵地。其北部的雁门关等关隘是抵御辽军和西夏军的关键防线,能有效阻止敌军大规模南侵,从而分担了西北六路在防御北方政权方面的压力,使其能更专注于应对西夏在西北方向的威胁。

河东地区还设有麟府路军马司,与西北六路的经略安抚司共同构成了北宋的西北防御体系。在军事行动中,河东与西北六路可以相互策应、协同作战,提高整个西北防线的防御能力和作战效能。例如,在对西夏的作战中,河东的军队可以从侧翼出击,配合西北六路的军队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

顺便说一句,坐镇河东的大将,名叫“张蕴”,此人能征善战不说,跟赵俣还颇有渊源,甚至赵俣都得喊他一声“岳父”。

——张蕴在机缘巧合之下,娶了当今皇后郑显肃的母亲当继室。

因为有这层关系,赵俣曾想过将张蕴调到中央跟郭成一块负责禁军的,还准备大力升赏张蕴,可张蕴却说什么都不干,坚称“无功不受禄”,并表示愿意一直为赵俣、为赵宋王朝镇守河东。

曾布来到河东以后,在太原城听取了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曾肇和张蕴的情况汇报。

曾肇是曾布的亲弟弟,因为赵俣要收复西夏,还要防御辽国届时干涉赵宋王朝收复西夏一战,特意将文武双全的曾肇调到河东来镇守。

曾肇到了河东以后,积极备战,如今河东的战备情况很不错,甚至比赵俣君臣想象的还好。

这让曾布很欣慰。

听完曾肇的汇报,曾布又亲自去查看了一下军粮仓库和军械库,确定情况确实如曾肇所说的。

接着,曾布跟张蕴去看了看河东的各支军队,在张蕴的主持下,都还算训练有素。

之后,曾布去看了解盐。

在赵煦一朝时,因为自然灾害,解池受损,给赵宋王朝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恢复解盐生产,赵俣君臣调整盐法(官榷与通商交替)、优化运输(盐钞制、入中粮草)、恢复生产(修复解池、引入海盐)以及打击私盐。

经过两年多的恢复,解盐总算是恢复了一些生产力。

最后,曾布告诉曾肇和张蕴,朝廷要收复西夏了,到时,谁那里出错,肯定严惩不怠,让他们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绝不可以懈怠。

离开河东,曾布去了府州,见了折家当代家主折克行,他又跟折克行说了,朝廷准备收复西夏,让折家做好大战的准备。

赵宋王朝对折家一直是羁縻统治,也就是让其家高度自治麟州和府州。

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曾布是赵宋王朝排在第三位的宰执,也不好对折家指手画脚。

不过话又说回来,折家这些年始终都没在大事上掉过链子,也一直都很服从赵宋王朝的调遣,始终奋斗在抗击辽国和西夏的第一线,无数族人为保家卫国战死,这才能一直享受这样的殊荣。

离开府州,曾布才进入西北六路。

为了抵御西夏的进攻,赵宋王朝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六个类似后世军区的机构——经略安抚司(简称“帅司”)。

即: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鄜延路经略安抚司,环庆路经略安抚司,秦凤路经略安抚司,泾原路经略安抚司,熙河路经略安抚司。

这六个经略安抚司的长官,每个都是一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几军几府几州的权臣。

像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的长官:就是,带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永兴军(京兆府)的头衔,领京兆、河中二府,陕、同、华、耀、邠、解、虢七州以及清平一军。其防区面积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关中地区。

现阶段,永兴军路经略安抚司和泾原路经略安抚司都是由章楶直接管辖,他也是西北战事的最高负责人,赵俣亲自任命的陕西、西夏宣抚使。

鄜延路经略安抚司的长官是陶节夫,环庆路经略安抚司的长官是钟传,秦凤路经略安抚司的长官是游师雄,熙河路经略安抚司的长官是吕恵卿。

此四人,都有极为辉煌的战绩,他们和他们手下的大将多年以来一直奋战在西北战场的第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赵宋王朝的军队中,这六个经略安抚司所统辖的部队被统称为西北禁军,又称“西军”,这是宋军的绝对主力。

哪怕将来有一天,赵俣的神机军和四辅新军建好了,要想收复西夏,也肯定要以这六路西军为主,因为他们跟西夏交战了近百年,对西夏和夏军知己知彼。

这六路西军虽然不能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他们绝对是堪大用的,不然,最近也不能将夏军打得节节败退。

但是,战争,尤其是这种灭国战争,看得可不光是兵马,更看国力以及前线储备。

曾布此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摸清楚西军六路的储备,看够不够赵宋王朝发动这场灭国之战的?

曾布先是到了鄜延路,在延安府听取了陶节夫的情况汇报,又亲自查看了一下鄜延路的军粮仓库和军械库。

看过之后,曾布脸色很凝重,因为鄜延路一直在对外扩张,战备情况很不乐观,甚至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

曾布随后到了环庆路,在庆阳府听取了钟传的汇报,又亲自查看了一下环庆路的军粮仓库和军械库。

环庆路因为对外战事少一些,战备情况能稍好一些,但也不足以支撑收复西夏之战。

其实,赵俣君臣已然意识到了,赵宋王朝连年用兵,西北六路必定空虚。

此前,章楶在奏章里也反复强调了他在陕西前线的所见所闻。

章楶说:陕西许多地方的仓库已然空虚,经过百般调度,也只得是在物资有急用的时候再从后方勉强补充,若是听取了那些边臣及好大喜功者的议论继续向前进筑堡寨,只担心边关战事永远无法平息,如此耗费国家财用物资,必然会让边境的百姓承受物价升高的苦难,实在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计。

没错。

章楶这个西北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是不赞成收复西夏,至少近期是这样的。他希望朝廷,操练兵马,为国理财,整修边防武备,使赵宋王朝的国力真正得到增强,则四夷必不敢再来入侵。

这也是赵宋王朝收复西夏的一个隐患。

曾布此来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这个隐患。

为此,曾布和章楶开诚布公地谈了一下。

章楶问:“陛下必灭西夏?”

曾布点点头:“圣志不可改也。”

章楶很担忧:“今六路之备不足以灭夏,曾相公想必已知。”

曾布点点头:“我此来之前,陛下已有明言,若军备足也,教你即刻拟定攻夏战略战策,尽快开战,不教西夏有喘息之机也。若军备不足,则再给你一年准备时间,朝廷将全力支持你收复西夏,缺人给人,缺粮给粮,缺钱给钱,必一劳永逸,解决此心头大患。”

章楶听完,长叹一声:“如此,这一年我等便不会再进筑堡寨,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听章楶这么说,曾布也松了一口气。

虽然赵俣、章惇、曾布都认为章楶是最好的收复西夏的人选,但要是无法统一章楶的思想,赵俣肯定会换帅的,赵俣和章惇甚至连备选之人都想好了。

这个人就是吕恵卿。

还好,章楶改变了心意,让赵俣君臣不用做这个艰难的决定。

至于章楶为什么改变心意,主要还是因为不久前赵俣给章楶写的一封御笔。

在这封御笔中,赵俣将赵宋王朝、辽、夏的形势分析得极为透彻,表明如果赵宋王朝不灭西夏,必有灭国风险。

作为皇帝,赵俣能耐着性子跟他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粗暴地直接把他给换掉,让一个支持灭西夏的人来主导收复西夏之战,已经是给足了章楶礼遇,也显示出来了对章楶的重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也无非就是这样了。

而且,作为国士,章楶清楚,赵俣既然下定了收复西夏的决心,他不干,也会有别人干,如此一来,还不如让更了解西夏的他来主导这一切,这样的把握还能更大一些。

接下来,章楶也真是老实不客气,他是人也要、钱也要、粮也要,而且全都是狮子大张口,要的量非常吓人,并且让朝廷全都送到他指定的地方。

曾布算了一下,章楶要的差不多是三年的量。

这说明,章楶准备用三年时间来消灭西夏。

不。

应该说,章楶在做最坏打算,也就是,得用三年时间,才能收复西夏。

‘章楶还是一如既往的稳健啊。’

曾布没有跟章楶争讲,因为他看明白了,章楶有收复西夏的全面计划,至于这个计划到底行不行得通,得他带回去跟赵俣等人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