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想要通过整顿驿站来开源节流,为我大明提高收入?"
静谧的乾清宫中,急匆匆赶至此地的户部尚书赵勉满脸狐疑,单薄的胸口不断起伏着。
因为有了前元的教训,故此大明在建国之初便定下了"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导致国家绝大部分收入均是来自于可怜巴巴的"田税"。
不过因为北方常年遭受战乱的摧残,且耕地被北元鞑子更改为马场,尚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大明的财政仍是十分拮据。
除此之外,近些年随着北元余孽在塞外草原站稳脚跟,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军费也是连年增长,使他这位掌管大明钱袋子的户部尚书着实有苦难言。
为了能够开源节流,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朱元璋一连更换了多位户部尚书,并设置了十三个清吏司,分别负责各省的粮草军饷。
可尽管朝廷如此重视,但大明的财政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但这也不是朱元璋心血来潮,肆意而为的原因啊,自古以来这驿站便是维系朝廷运转的关系所在,焉能随意变革?
"咱记得,如今我大明共有大小驿站一千余处,用以传递公文政务并接纳往来官员吧?"
没有在意面色隐晦不定的户部尚书,朱元璋冷哼一声过后,便意有所指的的低喃道。
得益于平日里的事必躬亲,他对于遍布大明各地的驿站及具体情况,印象颇深。
"陛下英明。"轻轻吹捧了一句精力充沛的朱元璋之后,户部尚书赵勉便规规矩矩的回禀道:"我大明承袭前元旧制,驿站设有驿丞一人,下辖帮工吏员若干。"
"似寻常县城的驿站,人数当在数十人左右;驻扎在各省府城周边及边陲要塞的驿站则多达数百人。"
大明的疆域虽然不比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但在消灭了盘踞在川贵和云南地区的残元势力之后,倒也占据了传统意义上的"汉地诸省",乃是正儿八经的大一统王朝。
而如今分布在大明各地的一千多处驿站,便是负责将中枢的政令公文下发,并将地方上的情况反馈给中枢知晓,乃是最为重要的基层署衙之一。
"我大明为了维系驿站运转,每年花费如何?"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之后,朱元璋便紧接着追问道。
他虽然知晓大明驿站数量多达千余处,但还真不知晓每年的具体花费。
事实上,如若不是刚刚在诏狱牢房中听得曹爽"提醒",只怕他永远不会将开源节流与大明的驿站联想到一起。
"呃.."
见朱元璋问的详细,从前年开始执掌户部的赵勉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紧张之色,于脑海中仔细回想了一番之后,方才小心翼翼的回禀道:"回禀陛下,因为要传递公文政务,兼之负责接纳过往官员,各地驿站皆是建有驿馆,且蓄养马匹牲畜。"
"去年北元余孽蠢蠢欲动,哈密纳忽里率兵进犯,导致各地公文来往频繁。"
"故此去年维系我大明运转耗费的钱粮,应当在数十万石左右.."
此话一出,未等坐在上首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有所反应,户部尚书赵勉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平日里微不起眼的驿站,每年竟会耗费如此之多的钱粮?
"各地公文来往频繁?"
尽管朱元璋也被这巨大的数目吓了一跳,但心思缜密的他仍是迅速捕捉到了赵勉话语中的"漏洞",并且好似茅塞顿开一般,理解了刚刚曹爽在牢房中的言外之意。
"去年春天的时候,咱确实是派凉州守将刘真会同指挥使宋晟进军哈密,令那上蹿下跳的纳忽里大败而归。"
"但南方诸省却是安居乐业,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吧?"
嗯?
听得此话,户部尚书赵勉先是一愣,随即便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心中隐隐约约感觉好像哪里有些不对,但短时间内又难以想到问题所在。
不过在大殿角落,随同朱元璋一同从诏狱归来,沉默不语多时的傅友德和蓝玉两位宿将却是面面相觑,眼神很是狡黠,似是意识到了什么。
"北方边陲之地乃是帝国屏障,公文来往频繁,咱能理解.."
"但南方诸省国泰民安,朝廷依旧花费大量钱粮来供养驿站,岂不是有些白白浪费了?!"
像是即将溺水之人,猛然抓住了一根稻草,朱元璋越想越是兴奋,声音也不自觉的提高了许多,瞧上去很是激动。
"陛下的意思是,裁减南方诸省的驿站?!"
望着因为过于激动,导致脸上褶皱都挤到一起的朱元璋,心神颇为动荡的赵勉下意识的低语道,心中默默计算着得失。
若是按照朱元璋所说,承平多年的南方诸省确实远离战火的袭扰,无需向北方边陲之地那样,设立大量的驿站,以便在第一时间传递公文消息。
如此一来,朝廷确实可以减少部分支出。
"错!"
就在户部尚书赵勉想入非非的时候,朱元璋如惊雷般的声音猛然在其耳畔旁炸响,令他不由自主抬头望去:"你还是不懂咱呐.."
言罢,朱元璋也懒得向脸上茫然之色更甚的赵勉解释什么,便急不可耐的朝着身旁的朴仁猛吩咐道:"即刻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及其余各部尚书进宫觐见。"
这驿站虽是平平无奇,但却涉及到了朝中的多个衙门,除却掌管钱粮的户部之外,还与名义上监管军马的兵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工部等衙门有关。
"遵旨!"
话音刚落,身材有些消瘦,满脸褶皱,瞧不出具体年岁的总管太监朴仁猛便是急匆匆往乾清宫外而去。
朱元璋虽然在前些年正是废黜了在历朝历代传承了千余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并将其权利收回中枢,但为了更加方便的处理政务,仍是仿造前宋的制度,命翰林学士会同六部尚书在宫中当值办差。
而这几位身着绯袍的尚书高官,也共同构建了大明朝最为基本的权利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