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将担子扛起来?"
尽管朱元璋的声音不算洪亮,但在落针可闻的乾清宫暖阁中,仍是如晴天霹雳一般,在众臣的心头炸响。搜索本文首发: 热小说网 raxsw.com
不过因为事发突然,兼之涉及到地方边陲,众臣只是面面相觑,却不敢随意搭话,就连作为兵部尚书的茹瑺也是眼神躲闪。
按理来说,当年开国的那些"淮西勋贵们"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渐渐凋零,但朝中尚有诸如凉国公蓝玉,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这等老将坐镇。
尤其是凉国公蓝玉和颍国公傅友德,曾经亲自参与过平定云南的战事,于当地也享有不俗的影响力。
这二位随便单拎一位出来,都足以接替西平侯沐英,继续坐镇云南。
但近些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朱元璋对于这些勋贵们的忌惮和提防简直到了人尽皆知的程度。
尤其是如今太子新丧,储君悬而未决,疑心病十分严重的朱元璋如何肯放任军功煊赫的勋贵离开他的视线,赶至数千里之外的西南边陲?
除了这层原因之外,这朝中上下谁不知晓,坐镇云南十年之久的沐英虽然仅仅是一个"侯爵",但其在当地的军权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塞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比之秦晋二王还要显赫。
毕竟这两位藩王,可不敢在封地上让军队屯田开垦,间接掌握了行政权力。
如此种种之下,想要在朝中找出一个能够代替西平侯沐英,并且还要令朱元璋满意之人,简直难如登天呐。
"都哑巴了不成!"
"朕在问你们话呢!"
见眼前诸臣面面相觑,却迟迟不发一语,朱元璋不由得提高了嗓音,又气又怒的训斥道。
他本来还想着,待到腾出手将近些时日在北平蠢蠢欲动的北元余孽解决之后,便着手准备"南伐",将与云南毗邻的"安南国"纳入大明的版图,使其沦为大明的粮仓。
而对于这一战领兵的主帅,自然是在云南经略了十年之久的沐英。
可现如今随着沐英突然病入膏肓,远征"安南国"的计划也要被暂时搁置,从长计议。
除此之外,那云贵川距离朝廷中枢数千里之遥,朝廷对其的掌控力本就有限,假若在云南坐镇十年之久的沐英突然病逝,极有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启禀陛下,不若效仿晋燕二王,以宗室诸王坐镇云南,替我大明扼守边陲。"沉吟少许,真正的翰林学士刘三吾起身回禀。
虽说他一向不赞成朱元璋恢复分封制,尤其是赋予宗室诸王莫大的军权,但现如今西平侯沐英病重,云南局势岌岌可危,以宗室诸王坐镇便是应有之意了。
此话一出,暖阁中思绪本是有些混乱的朝臣们均是不约而同的抬头看向身旁的刘三吾,心中颇有些茅塞顿开的感觉。
说的对啊!
他们怎么就糊涂了呢?
既然西平侯沐英病重,那便在朱元璋膝下的皇子中择取一人,将其封地定位云南,接替此前的沐英不就万事大吉了吗?
可笑他们刚刚只将视线放在朝中领兵的勋贵将领身上,却是忽略了在朱元璋心目中,本就要出京就藩的宗室藩王们。
假若朱元璋担心云南乃蛮夷之地,初出茅庐的皇子们难以震慑住当地拥兵自重的土司,还可自朝中择取已然就藩多年的成年皇子,将其封地改为云南。
众臣越想越觉得有理,甚至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全然没有注意到案牍后朱元璋欲言又止的神色。
以宗室藩王坐镇?
其实前些年,他也不是没有萌生过此等念头,但念及"义子"沐英已然在云南扎根,且取得的功绩有目共睹,若是随便将其调换,未免有卸磨杀驴之意,也会伤害到他和沐英之间的父子感情,方才没有轻举妄动。
可是云南那地方不比内陆,形势甚至比直面塞外的北平和山西还要复杂许多,于当地坐镇的宗室藩王手中势必要像沐英一样,手中握有赫赫军权,以免延误战机。
但现如今,他通过偷听曹爽和老四朱棣之间的谈话,已然意识到宗室塞王手中权柄过甚对于中枢的威胁,又岂会明知故犯?
况且云南地势险峻,只需控制住曲靖等"滇南"咽喉,便可切断云南和朝廷的联系,使云南成为"国中之国"。
见上首的朱元璋迟迟不发一语,似是衡量利弊,思考藩王人选,户部尚书赵勉忽然灵光一现,颇有些兴奋的拱手道:"启禀陛下,燕王朱棣乃我大明宗室翘楚,军功显赫,必可确保云南无虞,为国分忧。"
都说举贤不避亲,作为这当朝的户部尚书,他还是身旁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女婿",对于大明的下一任储君,同样心仪以"仁孝"著称的皇长孙。
而眼下,正是削弱燕王朱棣的势力,为皇长孙朱允炆扫清"障碍"的机会!
嘶。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默默闭上嘴巴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心中便是咯噔一声,随即便倒吸了一口凉气,心中破口大骂。
蠢货!
他的这个女婿平日里为人还算机灵,为何却如此愚蠢?!
在此等军国大事之上,还敢包藏私心,借机打压燕王朱棣,这与在坟头蹦迪有何区别?
难道赵勉刚刚没有瞧见,他们刚刚进宫觐见的时候,恰好与他们擦肩而过,模样好似行尸走肉的皇长孙?
有些事,可以光明正大的讨论,但却绝不能暗中使小动作。
愚蠢,愚蠢!
"哦?卿家的意思是,老四可以担此重任?"原本正左右为难的朱元璋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突然露出了一抹玩味的笑容,皮笑肉不笑的瞳孔中猛然涌现了一抹寒芒。
果真是人心浮动呐,就连朝中的大臣都不可不免的涉及到了"储君之争",而且还是他颇为倚重的户部尚书。
"陛下所言甚是。"
正在沾沾自喜的赵勉全然没有注意到朱元璋冰冷的眼神,也没有察觉到身旁岳父如死灰般的脸色。
"好啊,好啊。"
"不愧是朕的户部尚书,对于行伍之事也多有涉猎。"
随着朱元璋愈发凛冽的冷笑,后知后觉的赵勉终是意识到了一丝端倪,瞳孔中也涌现了些许不安:"陛下,臣..?"
"锦衣卫何在?让咱的户部尚书回府中好好冷静冷静,多琢磨琢磨行伍之事,备不住日后便能用得着。"
话音刚落,暖阁紧闭多时的殿门便被缓缓推开,一队面容冷肃的锦衣卫便越门而入,并在众臣瞠目结舌的注视下,将如坠冰窖的户部尚书赵勉搀了出去。
见状,在场众臣只觉得呼吸仿佛停滞,脑海中不约而同的冒出了一个念头,这位曾与他们共事多年的赵勉,仕途怕是止步于此了。
而礼部尚书任亨泰在惊叹的同时还多了一丝侥幸。
谁能料到,最终倒霉的,并不是口不择言的他,而是故作聪明的赵勉。
"你即刻去跟老四知会一声,"不待在场朝臣从惊愕的状态中醒转过来,朱元璋便是看向了身旁的总管太监朴仁猛。
而其接下来的话语,则是让众臣愈发迷茫。
"让他代咱去趟诏狱,跟曹先生请教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