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细思极恐的朱元璋

"小友似乎对曹国公颇有微词?"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声音,正沉浸在李景隆在历史上一系列"骚操作"而不能自拔的曹爽顿时陷入了恍惚之中。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他对李景隆何止是颇有微词?

如若紫禁城中的洪武大帝知晓李景隆在其撒手人寰之后的做所作为,怕是都能从"孝陵"中气得重新坐起来。

按理来说,李景隆作为朱允炆钦点的"北伐大将",面对着兵力远不如自己的燕王朱棣,就算早已"人在曹营,心在汉",但多多少少也得像模像样的打几仗,意思意思吧?

但李景隆却是人狠话不多,演都不演了!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直接葬送了南京朝廷数十万精锐,使得攻守形势逆转,南京朝廷再难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征讨。

"老先生,"晃了晃头,暂且将万千思绪搁置于脑后,曹爽转而朝着眼前的"刘三吾"询问道:"假如啊,我是说假如。"

"假如陛下将皇长孙立为储君,而皇长孙来日又有意削藩,你觉得皇长孙会以谁为帅?讨伐不甘心坐以待毙的宗室藩王?"

也许是眼前曹爽的表情过于严肃,也或者是曹爽过往的言行已然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骤然听闻此等"大逆不道"的言论,朱元璋内心居然并无太多波澜,反倒是开始认真思考起曹爽的问题。

按照他最初的计划,一旦将允炆那孩子立为"太孙",便会着手铲除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这等功勋彪悍的"外戚",以抹除这些武勋对储君的威胁。

届时,朝中本就所剩不多的武勋们便会愈发凋零,能够留给朱允炆所用的,估摸着便是一向不争不抢,对朝廷忠心耿耿的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人。

至于年轻些的,倒是还有中山王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开平王常遇春的次子常升,以及曹国公李景隆等人。

倘若到时候地方上真的有藩王拥兵自重,妄图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朝廷,允炆那孩子或许会以耿炳文,武定侯等人为帅?

"朝中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皆为开国功臣,可堪大任。"

因为知晓眼前的曹爽心思异于常人,朱元璋也没有自讨没趣,提及宋国公冯胜,凉国公蓝玉等悍将。

"不错,这两位武勋皆是国之干臣。"闻声,曹爽先是有些意外的瞧了一眼满脸凝重之色的"刘三吾",随即便重重的点了点头,暗道不愧是亲手将朱允炆扶上皇位的"从龙之臣",眼光果然毒辣。

"不过这两位武勋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多是以副手的身份随军出征,少有亲自领兵,独当一面的机会。"

"相比较之下,这两位武勋更加擅长固城而守,不适合率军功伐。"

这一次,轮到朱元璋面露意外之色,还算强劲的身体忍不住微微颤抖,看向曹爽的眼神也是愈发复杂。

眼前的曹爽这才多大,不仅对朝中大事拥有着深远的目光,甚至还对朝中武臣勋贵的作战风格如数家珍?

难道这世上真的有滴仙人?

此等念头一经涌现,便迅速在朱元璋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令他忍不住想起曾经为他出谋划策,号称足不出户,便可尽知天下大事的刘基,刘伯温。

"朝廷为了维系自身的尊严,必然希望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犯上作乱的宗室藩王。"

"故此无论是长兴侯耿炳文,亦或者武定侯郭英,但凡进展缓慢,或者露出颓势,必然会被皇长孙撤职。"就在朱元璋想入非非的时候,曹爽不辨喜怒的声音便是在其耳畔旁悠悠响起,也将其思绪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如若这两位武勋难以成事的话,朝廷或启用魏国公徐辉祖?"

稍作思考之后,朱元璋便是重新给出了答案,但其声音却不如之前那般铿锵有力,显然是有所迟疑。

在大明所有勋贵武勋的后代中,作为中山王徐达长子,如今已是正式袭爵魏国公的徐辉祖,算是最令他满意的子侄之一,就连曹国公李景隆与其相比,都略有逊色。

但徐辉祖也没有在正面战场证明过自己,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缺陷。

"魏国公徐辉祖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但皇长孙不可能令其为帅。"与面露迟

疑的朱元璋所不同,曹爽则是眼神坚毅,掷地有声。

"这是为何?"

"因为燕王妃。"

一句惊醒梦中人。

闻声,朱元璋宛若如梦初醒般,脸上满是恍然之色,但望向曹爽的眼神却是越来越复杂。

徐辉祖作为中山王徐达的嫡长子,身份贵不可言;但燕王朱棣的王妃正妻,则是徐达的长女。

换句话说,燕王朱棣是徐辉祖的小舅子。

此等身份之下,徐辉祖主动避嫌尚且来不及,焉敢染指兵权,率兵平乱?

"开国公常升如何?"

"那是允熥殿下的亲舅舅。"

在朱元璋惊愕的表情中,曹爽再一次以强而有力的原因否决了朱元璋给出的答案,也让牢房中的气氛逐渐变得剑拔弩张起来。

倘若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等人能力不足,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等人又是身份敏感,那么领兵平乱的重任,或许只能落到曹国公李景隆的身上?

咕噜。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朱元璋忍不住吞咽了一口唾沫,而隔壁牢房的颍国公傅友德此刻也是目瞪口呆,只觉身上的汗毛耸立。

这位曹国公虽是出身高贵,且自幼通读兵书典籍,为人风流倜傥,长相英俊,但抡起行军打仗的本事,如何能够与就藩北平十余年的燕王朱棣相提并论?

"先生的意思是,假如朝廷来日以曹国公李景隆为帅削藩,朝廷或许会一事无成?"

尽管朱元璋内心深处仍不相信,以南京中枢朝廷掌握的庞大兵力,岂会应付不了手中至多也就掌握着三卫军权的宗室藩王,但还是浑身颤抖的低喃着。

毕竟曹爽的全部言论似乎毫无破绽,令人细思极恐。

只是情绪激昂之下,他和曹爽二人谁都没有注意到,他们不自觉便将犯上作乱的宗室藩王,默认为燕王朱棣。

...

"阿丘!"

燕王府的书房中,正与道衍和尚对面而坐的燕王朱棣突然打了一个喷嚏,随后便是有些茫然的睁开了眼睛。

冥冥之中,他怎么觉得好像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这身子突然也沉重了起来,似乎是背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