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第 125 章

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气氛凝重。搜索本文首发: 进入她

武嫣然坐在书案后,目光冷峻而坚定:“诸位爱卿,朕今日召你们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你们商议。

朕决定,迁都洛州。”

此言一出,底下的官员们虽然有些吃惊,但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意外。

显然,他们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结果。

右相李崇义率先开口:“陛下,迁都之事非同小可,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臣建议,立即秘密安排人手,将重要的文书、典籍、财物先行转移,同时加强洛州的防御部署。”

兵部尚书也附和道:“陛下,臣会调派精锐部队,暗中护送迁都的队伍,确保万无一失。”

户部尚书则说道:“陛下,臣会立即清点国库,安排粮草和物资的转运,确保迁都后不会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

武嫣然点了点头,语气沉稳:“诸位爱卿的提议,朕都准了。

迁都之事,必须秘密进行,绝不能让北蛮和南诏察觉到任何风声。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时,一名官员犹豫了一下,上前一步。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迁都之时,您……如何安排?

若是被下面的人知道您离开了京城,恐怕会对士气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言一出,底下的官员们纷纷愣住了。

确实,皇帝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若是让下面的人知道皇帝“灰溜溜”地离开了京城,恐怕会动摇军心,甚至引发更大的混乱。

武嫣然闻言,目光一冷,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这件事,不需要你管。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那名官员被武嫣然的目光震慑,连忙低下头,不敢再多言。

武嫣然站起身,目光扫视了一圈,语气坚定而冷冽。

“诸位爱卿,迁都之事,事关大魏的生死存亡。

朕希望你们能够全力以赴,确保此事顺利进行。

若有任何人泄露风声,朕定斩不饶!”

底下的官员们纷纷躬身应道:“臣等遵旨!”

接下来的三天里,整个大魏朝廷除了那些被武嫣然刻意留下的“弃子”之外,其余的人都在为迁都之事忙碌着。

迁都的计划被严格保密,只有少数核心官员知晓。

而大部分人只是按照命令行事,却并不知道背后的真正意图。

武嫣然利用这个机会,将一些平时看不惯的官员留在了京城。

这些人或是无能之辈,或是与她政见不合,甚至有些是潜在的威胁。

她冷冷地看着这些人被蒙在鼓里,心中却没有一丝愧疚。

在她看来,这些人不过是她计划中的牺牲品,既然要离开,自然要放弃一些无用的累赘。

这天晚上,右相李崇义匆匆来到御书房,神情凝重却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他恭敬地向武嫣然行礼,随后低声说道:“陛下,迁都的事情已经准备妥当。

几位大臣已经先行前往洛州打点,剩下的人明天基本上可以全部离开。”

武嫣然坐在书案后,目光沉静地点了点头:“你办事,我放心。”

李崇义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陛下,您什么时候出发?是否需要臣为您安排?”

武嫣然抬眼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

“明天你先走,我要在这里稳着大家。

若是所有人都离开了,人心肯定会不稳的。

你放心,我有办法离开。”

李崇义闻言,神情有些复杂,但还是恭敬地点头。

“是,陛下。臣明白了。”

他转身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武嫣然突然叫住了他。

“右相,等一下。”

李崇义立刻停下脚步。

“陛下,还有何吩咐?”

武嫣然目光冷峻,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

“去告诉那些人,让他们收好自己的小心思。

若是有人在这个时候起了歪心思,等我过去了,谁都保不住他们。”

李崇义心中一凛,立刻明白了武嫣然的意思。

在这种动荡的时刻,难免会有人趁机谋取私利,甚至可能有人想要投靠北蛮或南诏。

他郑重地点头:“陛下放心,臣一定会将您的话带到,绝不让任何人有机会扰乱大局。”

武嫣然微微点头,语气缓和了一些:“去吧,明天一切按计划行事。”

李崇义恭敬地行礼:“是,陛下。臣告退。”

等李崇义离开后,武嫣然独自坐在御书房内,目光深邃而冷峻。

她低声自语:“这些人心思活络,若是没有敲打,恐怕真会有人铤而走险。

不过,只要我还在,他们就翻不起什么浪来。”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漆黑的夜空,心中思绪万千。

迁都之事已经箭在弦上,她必须确保一切顺利,绝不能让任何人破坏她的计划。

“北蛮,南诏……你们以为这样就能灭我大魏?

哼,朕倒要看看,你们能猖狂到几时!”

与此同时,李崇义离开御书房后,立刻召集了几名心腹官员,将武嫣然的话一一传达。

“陛下有令,任何人不得在这个时候起歪心思,否则后果自负。

你们务必将话带到,绝不能让任何人扰乱大局。”

几名官员闻言,纷纷点头应道:“是,右相大人,我们明白。”

李崇义看着他们,语气中带着一丝警告。

“记住,陛下虽然暂时留在京城,但她有办法离开。

若是有人以为可以趁乱谋取私利,那就大错特错了。

到时候,谁都保不住他们。”

几名官员神情凝重,纷纷应道:“是,臣等定当谨记!”

夜色深沉,大魏的皇宫内灯火通明,仿佛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

第二天一早,大魏的朝堂上,气氛显得格外诡异。

往日里熙熙攘攘的大殿,此刻却稀稀拉拉地站着寥寥数人。

那些平日里熟悉的面孔,如今不知去向,只剩下一些官职较低或未被迁都计划涉及的官员。

大臣们站在殿中,忍不住小声议论起来:“人都去哪儿了?怎么少了这么多?”

“不会是都跑路了吧?咱们是不是被抛弃了?”

“不会吧,陛下还在这儿呢!若是真要跑路,陛下怎么可能还留在这里?”

“对呀,皇上还在这儿,咱们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