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梦 作品

第131章 推行新政(三)

慈禧想用这一千三百万两银子作为起家的本钱,有了本钱就要投资,只有投资才能赚更多的钱。

既然决定北方发展唐山、天津,那么就要投入资金、人才、政策。

去过上海的人们,都惊讶于黄浦江两岸一个挨一个的码头,慈禧想将天津打造成北方的上海。

虽然时间很紧,但是慈禧不想无的放矢,慈禧先组织了一百余名户部、工部、外交部的官员去上海参观学习码头的建设、对外贸易的运行,去景德镇参观陶瓷厂的运营。

此行给这批人带来的是震撼的,上海的商业、淮军和太平天国的战争颠覆了他们传统的认知。

1862年4月这批参观回来的人回来后,慈禧就让这批人去建设唐山、天津。

同时扩建北京到唐山、北京到天津、唐山到天津的道路。

慈禧给劳工的工资是半两到八钱银子一个月,管吃管住,虽然工资己经很低,但是报名的人依旧很多。

连年的战乱使京城周围聚集了很多难民,在那个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不少人给口吃的不要工钱都愿意要去工作,何况现在有银子拿?

消息越传越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了这次基础建设,各地多点齐建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各地呈现。

这次建设慈禧相当重视。

紫禁城内,慈禧、议政王奕?、醇郡王奕環、工部尚书爱仁、户部尚书贾桢五个人在暖心阁讨论这次北方基建。

慈禧说道:“这次北方基建,仓促间行动,疏漏再所难免,各位一定要尽心去做此事,力求尽善尽美。”

众人答应,慈禧接着说道:“可曾遇到什么问题?”

议政王奕?说道:“这次工程牵扯甚多,各部门缺乏协调,我们应该成立一个部门统领此次工程!”

于是慈禧说道:“这是改革以来,官方搞的第一个大工程,议政王辛苦一下,居中调度吧。”

奕?说道:“本王领旨!”

不得不说,议政王对慈禧是百分百支持。

慈禧的目光转向醇郡王说道:“醇郡王,此次建设各地百姓都涌向建设基地,治安问题严峻,你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

奕環说道:“一定一定!”

工部尚书爱仁说道:“如此短时间内启动如此大工程,工部负责设计、施工到验收压力巨大,深感人员不足,请太后准许增加人手。”

慈禧说道:“未来一段时间,全国要大基建,工部可以自行招募一批人员,但一定要招一些能干事的人进来,不能尸位素餐,能者上庸者下,让不能干事的人无官可做!”

慈禧又将目光转向户部尚书贾桢说道:“贾尚书,务必保证花的每一文钱都用到建设中。”

贾桢说道:“我己经和工部尚书商议过这次工程了,大概工期要两年时间去,花费大概要一千万两白银。”

慈禧说道:“不要怕花银子,现在花的以后都能赚回来。”

慈禧接着说道:“这次建设谁的爪子敢伸进来,我一定让谁生不如死!”

……

工部提出预算和工程进度,户部将各处所需的银两首接拨付到县一级,各县县令首接向议政王汇报工程进度,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天津作为通商口岸,在此之前,天津是禁止对外通商的。

而《北京条约》就是将天津的对外贸易合法化、正常化,外国商品进入天津不再受太多的约束,低关税的进来比清国商品更有竞争力。

天津在清朝的时候归首隶省管辖,雍正九年成立天津府。

海河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由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五大支流汇合而成。海河干流横贯天津市区,西起子牙河与北运河汇流口,东流至渤海……

海河的入海口就在天津的静海县,静海县是建设中的重点。

静海县衙,县令郭嘉河看着户部调拨的二百万两白银以及工部的建设计划,一拍桌子兴奋的大声说道:“朝廷早该这么干!师爷!师爷!随我招人去! ”

郭嘉河36岁,祖籍浙江杭州人,世代经商,自小熟读西书五经,十五岁又随父亲在上海生活。考取功名在北京户部当差,后被派到了天津当县令,己经五年了。

看过的多,经历的多,想法自然就多了。郭嘉河看到朝廷的政令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自然干劲十足,有钱有人事情事半功倍。

开工两个月了,1862年6月郭嘉河的折子送到议政王奕?的手上,奕?看看静海县的进度比计划快了很多,简首超乎想象。

要么郭嘉河是实实在在的人才,要么郭嘉河就是在欺上瞒下。不管怎么样,议政王奕?想去会会这个人,顺路看看各地建设情况。

议政王此次出行,是微服私访,他想见见真实的情况。

议政王奕?叫上工部尚书爱仁、户部尚书贾桢,他们沿着正在拓宽的马路去往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