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2月常胜军奉命攻打常州,刚经历了裁员、降薪加上奥伦指挥不当,搞的常胜军人心惶惶,常胜军遭遇惨败死伤三百多人。
借着这次大败的由头,英军驻华陆军司令斯泰夫向李鸿章推荐自己的妻兄戈登做常胜军的长官。
戈登1833年1月出生在伦敦,在1848年进入皇家军事学院。1852年,他被授予皇家工兵军团少尉的职务,并在1854年晋升到中尉。他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并在1855年1月被指派到巴拉克拉瓦,参与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攻击。戈登还参与了对kinburn的远征,并在冲突结束后回到塞瓦斯托波尔。
戈登1860年9月随英军来到中国,参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攻北京和抢掠焚毁圆明园的都有他的身影。
戈登在中国北方到1862年4月,随着英法倒向清军,斯泰夫和戈登从天津调至上海与太平军作战。戈登担任了英军工兵队指挥官,并参与了多次与太平军的战斗。
斯泰夫推荐戈登任常胜军指挥的时候,29岁的戈登己经是英军的中校了,从这里也能看出戈登是有真才实学的。
李鸿章看到戈登的简历也很满意,于是上报朝廷,戈登就成了常胜军的首领。
戈登临危受命接过了常胜军的指挥权。上任之后,他凭借着自己对英国军队建制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雷厉风行地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他决定仿照英军建制来重新整编这支队伍,以提高其战斗力和组织纪律性。激励现有士兵奋勇作战,戈登还大胆推行了薪金制度。
经过一番精心整顿后的常胜军焕然一新,无论是军事素养还是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提升。紧接着,戈登率领这支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军队火速驰援常熟。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戈登身先士卒,充分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无畏勇气。最终,他们成功击退敌军,解了常熟之围。
此次救援行动的大获成功让戈登声名远扬,更重要的是他的能力迅速获得了手下士兵们由衷的尊敬与信任。
李鸿章一首关注着常胜军的一举一动,也研究常胜军的人员配备武器装备,攻守方法,现在李鸿章己经取得了常胜军六成以上的控制权,李鸿章不断的派出自己的亲信军官轮流去常胜军学习参观,学成归来不断的充实自己的淮军。
淮军自上而下的效仿常胜军,淮军也成了一支仿西方的一支近代化的军队。这样的部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烧钱,看着淮军一个月十几万的花销,李鸿章就想怎么能搞到钱?
吴煦与杨坊二人经营江苏、上海多年,他们凭借着与洋人勾结目中无人。操纵着当地的财政收支、官员任免以及洋务、海关,对于李鸿章的命令经常是阳奉阴违大打折扣。
我现在有两万多的淮军做保障,我要把上海变成我的上海!李鸿章的心思逐渐膨胀起来。
李鸿章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折,在这份奏折中,李鸿章毫不留情地对吴煦和杨坊二人提出了严厉的弹劾。据李鸿章所述,这两人身为常胜军的重要筹建者与监督者,却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致使白齐文在繁华热闹的上海滩肆意妄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李鸿章详细列举常胜军官兵在松江强占民宅、欺压百姓、扰乱市场干扰松江官员执法等等。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民众的利益,也让大清朝廷的颜面扫地。而吴煦和杨坊对此竟视若无睹,没有做到监管的责任。
李鸿章建议立即将吴煦和杨坊暂行革职,并责令其在家反省思过,若二人不知悔改,则严惩不贷,绝不姑息迁就。此份奏折一出,众人纷纷拭目以待,看朝廷如何处置此事。
清廷现在对上海越来越重视,加上李鸿章确实取得了不少战斗的胜利,江南形势对清廷有利。清廷为了维护大好形势,批准了李鸿章的请求。
李鸿章为了立威,继续对吴煦和杨坊进行打压。
李鸿章之前派遣常胜军前往南京,做准备工作时,李鸿章租用轮船,并大量购置先进的军火装备,总计耗费高达数十万两白银,因白齐文抗命出征,李鸿章的花费打了水漂,此刻李鸿章就让吴煦和杨坊二人承担起这笔巨额费用的赔偿责任。
吴煦、杨坊迫于形势,无奈的变卖家产偿还这几十万两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