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梦 作品

第104章 洪秀全的北进计划(二)

李秀成听洪秀全这么说,也无法继续反驳了于是说道:“天王,臣等到苏福省运来够大军三个月的粮草就动身前去江北,定不辱使命。”

洪秀全走下御座,走过来拍了拍李秀成的肩膀说道:“忠王为天国尽忠,忠王的老小留在京城,我一定照看好他们!”

最后到1863年2月,李秀成最后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向北渡过长江,在浦口整顿一番后,开始了西进。

三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的向清军开始了进攻,一开始势如破竹的攻占含山县、巢县。

曾国藩见李秀成挥师向安庆打来,就派部队在安徽北部阻击李秀成。

曾国藩知道粮食对于军队和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当曾国藩得知李秀成只带了不到两个月口粮的时候,曾国藩决定在皖北对农民的粮食进行收缴。若有不从,按通匪罪论处,

湘军对皖北农户进行挨家挨户的搜查,把所有粮食都收缴上去,甚至连种粮不放过。曾国藩对湘军说道:“值此关键时刻,务必坚壁清野,宁可饿死皖北所有人,不让长毛得到一粒米!”

湘军在皖北采取坚壁清野战术,以削弱太平军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湘军在城镇和战略要地加固墙墙,深挖防护壕沟,设置炮台和防御工事,确保太平军难以攻占。在城池周围清除一切可能为敌军提供补给和掩护的物资和设施。

湘军会将城外的粮食、牲畜、燃料等物资转移或销毁,同时驱散或迁移附近的居民,甚至在城市外围十里内所有居民的门板都被拆下来烧毁,使太平军在围攻城池时无法搭建云梯。通过坚壁清野,湘军有效地限制了太平军的攻城强度,迫使其在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作战,从而大大降低了太平军的作战效能。

曾国藩还命令水师加强对长江的封锁,控制沿江的所有港口,务必不让任何物资补给太平军。凡靠江北的货轮必须有特殊的批文,否则以通匪论处。

通过这些策略,西进的太平军举步维艰。热兵器的补给几乎被切断,粮食也几近断绝。

3月驻守常熟的太平军首领骆国忠在常熟叛变,李秀成又折回苏州平叛。

此时,湘军不断派出小股机动部队不断袭扰太平军,使得太平军身心俱疲。

太平军攻打城池时,火枪火炮弹药有限,而湘军凭城据守多次进攻无果。

太平军士气慢慢的低落下来,各个部队都有了逃兵。李秀成知道这样下去,部队就会崩溃,于是李秀成决定留下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的部队稳定后方,清缴清军部队保障后勤供给。

李秀成自己率大军打算从安徽舒城首接攻打六安,另分兵一路攻击武昌省城,进取荆州、襄阳,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军队连成一片。

3月底,李秀成带领的大军十万人赶到六安,此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携带的粮食吃完,因为湘军提前的坚壁清野,太平军没有得到补给,太平军军心己乱,李秀成不得己命令大军回撤。

曾国藩见太平军此状,多路进攻回撤的太平军。

曾国荃也加紧了对天京的进攻,此时的天京城内一片混乱。

洪秀全又急召李秀成回天京救援。

李秀成见西进不会有结果,就收拢部队,想回天京在做修正再图打算。

许多太平军士兵想想天京城王爷的奢靡,而自己如此卖命家人和自己却缺衣少食,逃兵甚多。

到了浦口时,李秀成统计人马只剩下16万人了。

李秀成的一举一动都被曾国藩洞察,当所有太平军聚集到浦口时,曾国藩就调集所有水师齐聚浦口的长江江面上。

李秀成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李秀成只能强渡长江。

太平军虽然有大量的渔船协助渡江,但长江水流湍急,渔船渡江过程中遭遇了湘军的猛烈攻击,湘军损失惨重。

湘军装备多种战船,远战近战的都有,对于船上使用的火炮,曾国藩要求必须是进口的洋炮,经过近七年的实战,湘军的水师战力极为强悍。

当太平军的船只刚刚驶入江面,湘军便发动了猛烈的炮击。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将江面炸得水花西溅,太平军许多船只被击中,瞬间沉没。

此时的湘军还有进口的钢制火轮二十余艘,无论吨位和机动性都是太平军无法比拟的。

太平军士兵在炮火中奋力抵抗,但由于船实力相差悬殊,许多人不幸落入江中,被湍急的江水卷走。

与此同时,湘军的舰炮也对聚集在江边的太平军进行炮击,步兵也从江岸两侧发起袭扰,太平军虽然英勇顽强,但由于装备的劣势难以抵挡湘军的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许多太平军士兵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江水。

李秀成见状,心急如焚,在这场渡江战斗中,太平军损失惨重,不仅船只被毁,大量士兵伤亡,而且部队的士气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最后李秀成只能夜间偷渡长江,最后到达南京城的太平军只剩下不到三万人。

至此,洪秀全的北进计划彻底失败,太平军也失去了江南的所有机动力量。太

平军在长江以南开始全面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