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梦 作品

第85章 淮军首战(二)

程学启安徽桐城人,1853年参加太平军,1861年曾国藩进攻安庆的时候投降了湘军,投降后程学启随曾国荃先后成功攻占了无为州、运漕镇以及东关等重要的城隘要冲。在这一系列激战里,程学启因为卓越表现,屡次获得嘉奖与晋升,最终得以荣升为正三品参将之职。曾国荃同意程学启自行建立属于自己的营头。于是,程学启招募了两营兵力,每个营都拥有505名精锐士兵,此外还有180名负责后勤保障及杂务工作的长夫人员,每营685人,招募的人大多来自程学启的家乡桐城。

后来组建淮军的时曾国藩看程学启是安徽人且部下大都是安徽人,就将程学启划拨给李鸿章作为起家班底。

程学启此时率领自己的开字营驻守虹桥。

为了大部队能安全撤退,李秀成留下断后的部队是精锐之师,在大部队撤退之前李秀成又将多余的炮弹军火都调拨给负责掩护的部队。

掩护部队开始向程学启的部队展开炮击,炮弹像不花钱一样打了出去。程学启的部队遭受此打击,瞬间被打懵了,好在程学启的部队之前经历过许多战斗才没有炸营。但是被太平军压制的抬不起头。

曾国藩听说太平军在攻打程学启部,连忙率领领能调动的部队前去增援。

借着犀利的炮火人数占优的太平军取得了战场的优势,张遇春从前线溃退下来,见李鸿章正在盯着自己,不由的打了一个寒战。

李鸿章哼了一声,说道:“左右,将这个退下来的军官就地正法!”

督战队的两名士兵上前就要绑住张遇春,张遇春踉跄着后退说道:“李大人给小的一次机会,我这就冲上去和长毛决一死战!”

李鸿章说道:“再有后退者,就地击杀!不必问我!”

督战队回应道:“是!”

李鸿章见程学启部快顶不住了,于是振臂一挥向着前来增援的淮军说道:“淮军弟兄们,俗话说得好'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战是我淮军成军以来第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跟我冲!”说完,李鸿章就首接冲向了太平军。

在过去将近半年的时光里,李鸿章与这些将士们同甘共苦、朝夕相处。他们同吃同住。由于大家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乡里乡亲,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和默契。

李鸿章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支队伍当中。他亲自参与训练,关心每一个士兵的生活状况和战斗能力提升。李鸿章与将士们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信任关系。他们见李鸿章冲向敌人。瞬间点燃了全体将士心中的斗志之火。原本有些紧张和畏惧的士兵们看到主帅如此身先士卒,纷纷受到鼓舞,士气大振,齐声高呼着口号,紧跟其后,奋勇冲向太平军!

太平军早就清楚自身肩负着断后的任务,但当他们看到前方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清军时,心中的斗志早己经熄灭。只见那清军呼啦啦地冲杀过来,气势如虹,锐不可当。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太平军虽然拼死抵抗,但无奈士气低落,最终还是难以抵挡清军的猛烈攻势。很快,李鸿章所部便成功地突破了太平军的防线,太平军向后退去。

李鸿章深知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与太平军的主力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不敢贸然追击,否则若太平军若和他决战,淮军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在攻破太平军阵地后他命令全军就地布防,不得追击。

这九千淮军可是他李鸿章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上海这个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相互角逐的地方,如果失去了部队那么他将变得一无所有。

类似的场景正在上海的其他地方不断地上演着,太平军收缩防线李鸿章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李鸿章赢了淮军对太平军的首战,各方势力接受了这个清廷任命的江苏巡抚。而李鸿章在进攻太平军的同时也想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上海的各个地方。

同样关注上海战局的还有来自日本的使团。

在 19 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不断施加压力和提出各种苛刻要求,日本这个曾经闭关锁国的国家不得不无奈地敞开国门,被迫走向开放之路。面对列强的逼迫,日本政府虽然心有不甘,但面对坚船利炮也只能接连与这些强国签订了一系列通商条约。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日本与周边众多国家都建立起了商业往来,可它与其最大的邻国——中国,这个自古以来就是其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国度,竟然未能构建起首接的商贸联系。在此期间,中日之间的贸易活动完全被荷兰和英国等西方国家所掌控。这些国家通过垄断中日贸易的方式,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依靠这种中转贸易,荷兰和英国就能够获利数十倍之多!

到了五十年代的时候,无论是日本的幕府统治阶层还是各个地方藩主们,都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抱着“稍微分摊一些洋商利益”的想法,想首接打通与清朝的贸易通道,从而维护本国的利益。他们迫切想和中国产生首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