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12月的一天,天津海河口,郭嘉河看着海面上密密麻麻锚泊的货船,心中无限感慨,推行新政三年来,郭嘉河感受太多了,随着天津被朝廷确立为北方第一大港的定位,静海也变的炙手可热。
因为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在海里建大码头不可能,天津港主要的码头就在海河里。海河沿岸己经修建了二十七个专门的货运码头,这些码头有大有小,泊位一百二十个。虽然建设不停,但码头的泊位没有空出来的时候。
英国、法国、美国的船东最爱跑到中国的航线,拉特种设备运价高,回程再拉一些瓷器,再不济拉一些木材、煤炭回去每一趟都收获颇丰。
码头卸货装货只有一些简单的机械,导致作业速度很慢。一艘七百吨的船进海河的码头卸设备要七八天,如果再装瓷器易碎的物品再需要西五天,连卸带装靠一次港十天很正常。
天津静海港务局码头,这个码头是郭嘉河牵头建立的清国政府的码头,这个码头一个一千吨泊位,五个六百吨的泊位,建成以后郭嘉河才知道,码头太赚钱了。
码头建好后,船靠泊可以向船东收靠泊费,按天、按小时计算,给船补给物资可以赚钱;货主从码头走不容易货要先将货物堆到码头的货场,堆存货物也是按天收费;把货物装上船、卸下船货主还要交装卸卸船,总之一次投入,一首回报。
港务局的负责人叫马强,马强见知县大人在码头边上看着大海,小心翼翼的陪着。
郭嘉河长出一口气说道:“马强,不容易啊!不容易,你看看这船来船往的,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
马强赔笑着说道:“大人,您付出的最多,这码头开始建的时候,您夏天的挑泥巴,冬天运石块,可以说没您的带头鼓劲,这码头完工至少延迟两年。”
郭嘉河听到这里也得意起来说道:“也亏的你们支持啊!对了,老马,这一年码头能落下多少银子?”
马强回应道:“前几天,我让账房拢了一下,应该能落下七十多万两银子!”
郭嘉河说道:“朝廷投资码头真是对了!我也没想到码头能这么赚钱!”
马强说道:“就是,就是,早修建码头就好了!”
郭嘉河说道:“老马,早修建码头也没用啊!主要是政策,之前咱们静海的码头这次靠一条船,下次再靠船不知道什么时候了,这是新政带来的需求,你说太后怎么知道唐山这个地方有煤矿、有铁矿还能烧陶瓷?”
马强呵呵一笑说道:“天佑大清啊!”
郭嘉河说道:“码头装卸货都做统计了吗?”
马强说道:“都有统计!”
郭嘉河说道:“老马,走,去你那里我看看你们做的统计!”
港务局办公室,郭嘉河看着港口做的统计,指着货单向马强说道:“你看看你们做的统计!这叫什么统计!”
马强不明原因颤颤巍巍的说道:“请大人明示!”
郭嘉河说道:“你看看外来的这么多货船,这运单上写的货物都是两个字——设备,你在这个位置我就是让你写这两个字的吗?”
马强说道:“一首都是这么写的。”
郭嘉河喝道:“一首这么写的?”郭嘉河把运单摔到马强脸上接着喝道:“那我问你,从你这里进来多少套炼铁设备?多少套挖煤设备?”
郭嘉河又检出一张运单问道:“马强!我问你,这个运单上的货物写的是设备,这个设备是干嘛的?你知道吗?你知道不知道?”
马强低声说道:“不知道,不知道!”
郭嘉河冷哼一声说道:“干工作要做好,不是简单的做完就好了。好好干吧。”郭嘉河拍了拍马强的肩膀又说道:“把统计做好,做详细,把设备的目的地、运来国都做好记录。自己也想想,怎么把工作做到极致。你这个码头要当北方的标杆码头,懂吗?”
马强说道:“小的一定做好!”
郭嘉河说道:“好好做吧,我要回县衙了!”
马强将郭嘉河送走,回到港务局将属下一顿臭骂,然后回到了办公室。
码头调度曹帅点头哈腰的来到马强办公室。
马强见曹帅进来问道:“又有哪条船想插队啊?”
船到了如果码头没有泊位,船就会在海上抛锚,正常就按抛锚的时间排队等待进港,但让谁进不让谁进,码头的一把手有绝对的权利。
借口也好找,空出的泊位和货场距离太远,货主没有准备好接货……并且两艘锚泊的船距离也远,谁也不知道谁到底该谁先进。即使发现有船插队怎么样?卸货还的靠码头,不老实装卸货时间推一推,靠泊费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