剐蹭的)。
“航道管理收到请求”黑丝白裙的虚拟影像出现在操作台上,双马尾少女对着所有人点点头,“倒计时5秒……”所有人紧张的握紧了座椅把手,对于这些联合政府精挑细选出来的专家而言,异星实地考察还是第一次,而且坐这种小船被投射出去也是第一次。
“投射!”红光一闪,眼前就出现了作为中继的剃刀鲸级“泰坦铁砧”号巍峨的身影,电磁吸附器将赫尔墨斯号拉扯过去,快速中和掉表面因为跳跃投射积累的静电和能量残余,然后又是红光一闪。
阿瑞德斯-2那浑浊的橙红色表面就近在眼前了,正午时分的亮黄色天幕下,橙红色的高金属砂砾因高温折射出波纹状蜃景,红外成像显示地表的辐射处于峰值状态,赤道温度高达327度,当然,这是地表砂砾的温度,而不是实际体感温度。
就好像在地球上,40度的高温也能让地面或者金属表面温度升高到足以烫伤甚至煎鸡蛋一样,这星球的地表,还是大量的金属砂砾,那更是夸张了。
飞船不打算顶着超高温在白昼面降落,而是绕了一圈来到行星的背面,阿斯特罗级开始减速,下降轨道高度,厚实的暗黄色大气与船体摩擦出星星点点的带状火苗,环境保护护盾系统紧贴在船体表面,任由这充斥着大量硅酸盐的气流冲击。
急促的大气湍流在夜里将日间积蓄的热量疾速抛进太空,温度在短时间内骤然下降,地表的金属砂砾甚至达到了零下100度左右的低温,沙尘因静电而凝聚,因为放射性矿物砂形成的蓝紫色的辉光在沙丘之间点点闪烁,就好像是一团团鬼火般。
随着高度的进一步降低,引擎的嗡鸣就好像是被无形的手掐住了咽喉,只能发出断断续续的呜咽着,交替闪烁的推进火焰让飞船可以在急促的大气湍流当中维持相对稳定。
赫尔墨斯号的船体微微倾斜,底部液压支架在接触到地面瞬间就亮起了警报的红色灯光,它们插进了岩石当中,原本以为可以作为支撑的岩石表面就好像是烤的酥脆的小饼干一样,表面裂开无数的蛛网状裂纹,飞船根本无法在这个区域停稳。
为此船长不得不让飞船重新升空,移动了大约20公里才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降落点,只有四五十米高的山丘被风削成了平顶蘑菇形状,底部被沙丘簇拥着,表面闪耀着金属的色泽。
“黑钨矿石……下来就是个大礼包啊~”地质学家开玩笑道,“还是高纯度打磨过的”含有大量钨金属的岩石表面异常的光滑,残留着无数的丝状痕迹,就好像是被人拿着金属刷子狠狠的打磨过一样。
“换衣服,我们下去吧。”考察队队长第一个钻进靠近气闸舱的装备室,数十根手指粗细的机械臂迅速为他着装,在新伊甸的术语里面,这个过程被克隆人以及军官们称之为“披甲”。
就好像中世纪的骑士一样,这些机械单元就是忠诚的侍从,它们帮助人类将那些沉重的内置动力骨骼、电池包、装备架逐一固定在人体表面,并锁扣严实。
然后再将航天面料的内衬覆盖在躯干,四肢上面,以帮助散热或者保温,最后是一片片艾玛制造的钛钨合金装甲片依次锁扣上去。
机械触手末端的焊枪顺着缝隙将甲片焊接为一个整体,再喷上一层至少3~4毫米厚度的厚厚的纳米镀层。一个身高不过一米七左右的男人,就变成了接近两米五的铠甲巨人。
不过,和帝国动力装甲那过于厚重的风格不同,这些新伊甸科技的装甲显得相当的匀称。
队长感受了一下手指上感应器的反馈力度,然后拿起一旁架子上的头盔带上,头盔与护脖之间的凹槽自动锁闭,并在外部机械臂的帮助下填充上了一层额外的防泄露纳米凝胶。
“完毕!”他对着摄像头比出大拇指,圆柱形的舱室顿时旋转了180度,从面对船舱走廊变成了面对舱外。
“嗤!”弧形装甲板一层层打开,折叠舷梯向下展开,一片漆黑的夜空与夜幕下笼罩在蓝紫色帷幕下的沙漠便出现在眼前,如梦似幻。
“我是不是该说一下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队里的工程师开玩笑说道,然后踩着舷梯来到地面上,实际上在小腿高度的脚面感受不到地面的灼热和冰冷,只有一种如同踩在棉花里面的不受力的感觉。
“虽然训练过,我还是不太习惯这装甲”地质学家老吴是最后一个下来,他年龄最大,所以,这种外星新装备他最不熟悉,学习也最慢。接下来就是安装钻机,获取进一步的地质样本,以确定那些超高密度的压缩冰导弹需要多大的体积才能砸出一个足够深的海洋,以及避免把物质和冰屑扬进太空里面。
时间很快就到了白天,勘探队在飞船和岩丘阴影下建立了一个小小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