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避免白昼高温摧毁那些精密的仪器和设备,只有在夜晚他们才能正常的工作和搜索周围。
“这地方的砂砾,白天是磨料,晚上是胶水……”老吴盯着钻头上滴落的融化金属吐槽道,“我需要来点更硬的玩意儿。”
“用激光钻吧,耗电就耗电吧。”队长也只能无奈的同意了使用高耗能的激光钻机系统。另外一面,释放出去的12架棱镜型勘探无人机,有3架刚刚起飞就一头栽在砂砾当中,光学镜头在高温和砂砾摩擦下彻底爆裂。
“我早就说了,用那些新伊甸的无人机,用那些新伊甸的无人机,都已经用了人家的飞船和装备了,为什么非要在这种地方展现自己不必要的胜负欲?”
无人机操作员简直是无语了,即便联合政府研发的无人机已经经过了地球上最严苛的环境考验,但是到了异星球,还是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好在25%的事故率,还勉强在接受范围内。
工程师半蹲在地面上焊着支架,他需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半球形的半埋式殖民舱模型,以确定未来在这个星球上进行初期行星改造的时候,联合政府科技能否建立一个工程站点,如果不能,那就只能考虑继续出卖资源和利益,从那些新伊甸人手里获取成熟的异星殖民技术了。
激光焊枪在支架上拉出蓝白色的弧光,多加了三层的隔热板在砂砾的打磨下脱落了七成,这让他再次吐槽起自己这边的不靠谱的专家们了。
只是相对于一线人员的各种头秃,专家组倒是很淡定,出事是正常的,不出事才是不正常的,现在出的每一个事故或者说每一个失误,都是花钱都买不了的经验。
用新伊甸的科技倒是快速,成熟的自适应框架可以在任何星球表面建立一个稳定平台,极高的能源供给能力,超高的防护力,建筑物区域环境护盾一开,甚至可以不穿衣服在室外活动(护盾保护区域内)。
但是,如果用新伊甸的科技的话,那么这辈子都不可能学会如何异星殖民,一旦这些新伊甸人不在提供技术和科技装备支持,那么人类就会迅速倒退回去,甚至都不一定能够在异星球站稳脚步。
“虽然这个星球根据那些大狐狸的报告是没有生物的,但是我还是觉得保险起见,最好探索一下周围”队长指挥搬运无人机将一箱子武器卸下,“毕竟有些生命形态不一定是我们了解的那样,而且那些大狐狸的勘探也糙得很。”
在确定没有什么特别稀有的资源,且环境恶劣到无法短期开发完成的情况下,那些灵狐族的勘探者就放弃了后续的工作,还有更多值得他们去开拓的星球,没必要在这里和一个低价值的鸟不拉屎的破地死磕。
然而探索的结果也是喜人的,大狐狸唯独在这件事上没说谎,不管是无人机,还是深钻激光钻井都没有发现任何生命痕迹,包括“曾经的生命痕迹”,这颗星球就是字面意思的没有一滴水留存,也许在更为深层的地下有因为冰陨石带来的水,但是那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勘探队把活干的差不多的时候,罗德的跳桥也组装完成了,新伊甸的克隆人版本的跳桥并不是什么需要太长时间组装和生产的东西,这玩意儿其实还挺傻瓜式的。
相比跳桥的生产,它的部署才是一个麻烦的事情,工业运输舰来回跑了十多趟才将这个由3对跳桥组成的中继线路构成。而现在,就是行星改造开始的时刻了。
“装填冰弹!”如同巨型左轮扳机一样的装置牵引着一块圆柱形的冰雕向前运动,对准了那嶙峋的跳桥骨架,无人机飞快为这枚冰导弹装好跳桥的共鸣引导装置。
“发射!”罗德按下发射键,红光一闪,整个左轮形状的装置就消失在原地,出现在了阿瑞德斯的同步轨道上,随后装置松开夹具,长度1公里直径一公里的圆柱体就在重力牵引下下坠,超高密度的压缩冰在接触到大气的瞬间就开始崩解,在大气湍流下迅速被撕碎。
大小不一的高密度冰块仿佛流星一样滑过夜空(白昼面水会瞬间蒸发为临界流体,没法保存和形成云层),由于冰的内部导热极差,大气层的摩擦只带走了大约7%的质量,剩下的都陆续落地,砸出一个个密集的深度在5~8米的大坑,这些坑洞最小也有五十米直径,最大可达两三百米。
沉重的金属砂砾很好的吸收了撞击的力量,腾起的烟尘构成了一道浓厚的烟幕,随后烟尘就被镀上了一层白霜,再次沉降下来。
随着白昼的到来,这些冰霜迅速蒸发升腾,构成水蒸气形成的浓幕,并在温度进一步升高之后,就彻底消失在了大气层当中,什么都没剩下,也什么都没有改变。
毕竟这些冰和水对于这一个星球来说,还太少了一点,但是对于罗德和地面上的勘探队来说,他们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