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您分忧,您多吃亏啊!”
承元帝:“……”
让这小丫头一说,他怎么感觉好像……一群硕鼠吃他家粮仓的粮食哩!
要不是他为君自律,说不得也想找那些不务正业官员的不是咯!
“你啊,惯是能说会道!”秦皇后见皇帝意动,登时点着盛苑的小脑袋瓜儿,笑嗔,“纵然有人嘲笑你笔记规整,是他们的不是;可这还没影儿的事儿呢,让你说的真真儿的……再有,这艺多不压身,你多学些本事有何不好呢?”
“姨奶奶,我先说,我可不是懒哦!”盛苑摆摆手,表示自己勤奋劲儿都可以当模范了,“只是字迹么,只学最简单的才好。不练其他字体,就能免得因为旁骛分了心思。
这样的话,求学的时候就能一心扑在学问上,探究真知;将来当官了,也能全心投入到公务中,免去许多心思。
再说馆阁体有何不好?印刷版似的字迹,横平竖直、规规整整,岂不是应了做人该有的道理?
踏踏实实一心为国为君,没有弯弯绕绕,多好!”
她这番话说的承元帝龙心大悦,连声称赞不已。
那杨家小郎君闻之,不由多看了她几眼。
感到他的视线,盛苑侧首看了过去。
杨家小郎君:“……”
他真没见过哪个女郎敢这样毫不避讳的和郎君对视的。
盛苑顺着对方的视线对上他的眼眸,只觉得这个十五六岁少年眼眸有些深邃;心里默默的给对方标记了个“城府或许不浅”的记号,便收回了目光。
承元帝跟那儿还高兴呢,忽而想起前不久这小丫头递上来的奏本,顺势称赞她思虑深远。
秦皇后虽不晓得这小丫头又写了什么,但是这么小的人儿就被称赞思虑深远,不免有些过誉,便替盛苑谦虚两句。
要不是碍着这个杨家小郎君,她都想问问这小丫头咯,这又憋着什么主意呢。
第二百八十二章:盛苑是好孩子
“姨奶奶,那个护国公家的公子是谁啊?为何皇上竟这样稀罕他?”
等到承元帝带着杨家子离开,盛苑立刻坐到秦皇后身旁,歪缠着人家问。
秦皇后还想问她奏本上都写的什么呢,结果让她这样一搅合,嘿,忘了!
倒是随着她的思路说了起来:“护国公府是元后的娘家,乃是陈朝旧勋,他们家数代单传,前几代还有一二姐妹陪伴,到这个小郎君,却是独他一人。”
秦皇后虽觉得自家苑姐儿没必要和这位杨小郎君熟识,不过既然皇帝介绍过了,自家孩子总不能对对方一无所知,就说:“这小郎君名唤畔归,而今一十有六,听说也是个文武双全的孩子。”
文武双全?这听着怎有些耳熟呢?
盛苑挠挠头,顾不得多想,就听她姨奶奶说起古来。
“要说,这孩子身世亦有些可怜,尚在母亲腹中,就因他那位当时还是护国公世子的父亲冷落妻子,随他母亲迁到京郊山庄久居。一直等到他四五岁了,因为他父亲难有子嗣,护国公夫妻才将他们母子接回府里。”
秦皇后简单说了说杨畔归的身世,提醒她:“与你说这些,不是让你主动跟他接触,而是说以后若是有所交集,言止尽可能避开他的痛处。毕竟是元后的侄重孙,还是要给些面子的。
不过,他要是招惹你,你也不必忍气吞声。
元后从来仁厚纯善,若尚在,亦是瞧不上欺负女郎的郎君。
更何况,说侄重孙,可是要算起来,亦是出了三服,近又能近到哪儿去?
若不是杨家单传,便是元后之兄活着,子嗣成群的,未必能把重孙们都认全。”
盛苑知道了分寸,注意力就在秦皇后最后那句话上徘徊。
也对啊,古代的士大夫一心扑在官场、外面,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成器的儿子上,已然算是好父亲了。
若是有三五个儿子,儿子们又各自给他生三五个孙子,孙子们再各自给他生三五个重孙子……啧啧啧,真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么一堆重孙子排在眼前,最大的感受就是眼花缭乱了吧!
她祖父跟好友显摆子孙多的时候,就有意感叹说:“恐日后不尽识重孙矣!”
秦皇后听她这样讲,也不由失笑说:“你祖父这人是个有趣的,最大的优点是识趣儿。”
“???”盛苑眨巴眨巴眼,好像感觉姨奶奶说祖父从心呢?!
“不提这些了。”秦皇后想起刚刚想问的问题,立刻将之前的话题翻过,“你这小淘气,又跟皇上写什么奏本呢!”
说起这个,盛苑的话痨有些控制不住了,先将之前陪考时听到的戏言复述一遍,算作前情提要。
“我寻思着,虽然揍他们一顿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他们瞧着就是普通书生,文文弱弱的,我不好倚强凌弱、以武欺文;况且不教而诛是为虐,那样显得我莽而不善,也不对。
可若是让我对此熟视无睹,当成没发生过,我又咽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