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和坏人那里学到从之改之的东西,那么将国家看成人,是不是也能从旁的国家学到很多?
外面诸国,即使国土小、文化落后,是不是也有可以借鉴之处?
若是有,那问题来了,如何争取见到更多的国家,找到更多榜样,从不了解不知道的国家那里从之改之完善自家?
盛苑写到这儿,快速删略掉一些多余语句,在完成了“起承”之后,朝着“转合”迈进。
她顺理成章的提及了大海的对面。
要想不断进步,就要广纳并蓄;想要广纳并蓄,须得了解外国。
想要了解外国,就要拓展渠道。
那最好的渠道自然就是外贸海贸。
说起来,自燕至陈至楚,三代朝廷都不禁海贸,唯一的区别就是热衷和慢待。
这是三朝国库不曾短缺的主要原因。
不过海贸兴盛,却只是商贸繁盛,大楚主要是将自己的特产远销,然后带来一些海外盛产的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满足权贵的需求。
至于海那边的国家有多少,其文化、科技、军事发展到哪种程度了,少有人看重,更不要说派使臣和对方建立朝廷之间的交往关系。
而这则是盛苑提及的主要方面。
当然,她虽然很看重这些,但是落在文章上却慎之又慎。
她提醒自己作文不可过于慷慨陈词,要是吓到考官,让考官觉得她太激进就不好了。
想到这儿,盛苑叹了口气,心说,谁人不是从慷慨少年走过来的?!为何非要考生笔触老成持重?!
少年意气岂不好过暮气沉沉?!
当然,盛苑心里这样想,却也没有头铁到直接表现出来。
现在她先敲开踏上仕途的门,不管多少抱负暂时不提,以后再说就是。
自我开解的有来道去的盛苑同学,终于将这篇文章完完整整写好。
吹干草稿,她仔细按着之前标注好的注意事项逐一检查,顺便将不完整、不够精准的语句做了调整修改,直到确定没有错字,亦不见各种违规之后,才缓缓舒口气。
抬头看看沙漏,她发现此时距离开考才过了半个多时辰,照这个速度来答题,留给她誊抄的时间还是很富裕的。
想到这儿,她顿时满意的看向第二道题。
第三百八十七章:接着写卷子
第二道题,对于盛苑而言,也不难。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此句,出自《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之子产不毁乡校。
大概讲的就是郑国大夫觉得郑国人休闲时跑乡校里谈论国事、讨论执政者施行政令的好坏不像话,就想将其取缔;然后子产就说了题目里的这句话,言明通过百姓对政令措施的反馈,可以更好的将措施修改,取其好去其坏,可以让政令愈发清明,从而上下贯彻通达。
在子产的话里,还表达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看法,而这,也是盛苑此刻答题的突破口。
盛苑先是将题目的出自写清楚,而后提笔写明:“【《国语·周语》中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她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出处写明后,一边思考一边开始洋洋洒洒地讲明民之意见的重要。
当然,考虑到只讲民之意,考官看了未必赞赏。
所以,她笔尖儿微顿,想从辩证角度出发,阐明如何确保民之意见的正确。
故而,她提及了“使民知之”。
文章写到这,她又将出自《论语·泰伯篇》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做了断句。
接着她又极尽努力的将这句话的意思进行概括。
因为考虑到“使民知”这个论点不是谁都喜欢,所以她想了想,开始着笔从“不使民知之”会造成的乱象进行详细描述,进而提及了到“不使民知之”可能有的危害。包括了外敌利用之可能。
卷子答到这儿,就差不多了。
盛苑开始结尾:“【故使民知其真,令其无从偏听进而不能偏信,方可如实反馈政令措施之优劣不足,以令朝廷择优推行,改不足补漏洞,完善实行以致政令清明,朝廷民间贯彻通达。夯实基业根本,海晏河清永兴。】”
写到最后,盛苑庸俗的随着大溜儿,轻拍了拍马屁。
如此这般,用了将近多半个时辰的工夫,她顺利完成了第二题的解答和检查。
紧接着是第三道题,写诗。
盛苑松快松快手,目光看向第三题。
“赋得不教胡马度阴山,得山字五言六韵。”
看着题目,盛苑不禁分析:“这题目出自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让我写的五言六韵诗是从‘山’字韵。”
想到这儿,盛苑在草稿纸上迅速的将这首诗默写了下来。
“试帖诗要求用典袭句,那我先分析下这首出塞好了。”
盛苑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