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比如什么屯粮养兵,居心叵测……

梁毓景反手就是:好好好,那你叫户部把今年的粮草运来。

就户部拨的那点款,能养活谁啊!

他现在捏着鼻子填窟窿,偷着乐吧!

当然,梁毓景也不是用自己的钱,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才能良性发展下去。

这些钱,都是之前打下太原郡那一波存的。

但今年一旦卖粮,也要用完了。

本来梁毓景还想留着苍月国多蹦跶一段时间,毕竟他这个太子一旦回了金陵,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一纸废太子诏书啊……

好在,夺回新兴郡还有个雁门郡,又能维持个一年半载,这时间倒也勉强还够。

梁毓景一边与粮商们洽谈,一边开始部署夺回新兴郡的计划,大热天的忙碌起来见不着人影。

而天天守着冰鉴过日子的元香雪也无比怀恋起空调来,尤其在太原郡,本身就没多少冰块的储备,元香雪就怕哪天没冰用了……

七月初,大地被太阳烤得裂开,即便下一场暴雨,也很快蒸发干净,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凉快。

而梁毓景,也特意选在最为炎热,且午后这个最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刻攻城。

值得一提的是,临出发的兵卒们每人领到了一块四四方方、手指厚的冰块……这战前激励也是没谁了。

新兴郡很容易就被夺回来了——

一方面,梁毓景之前一直采取缩头乌龟的打法,兵卒们积攒了高涨的情绪。而苍月国由于太子月赤鹰被刺杀提起的军心早已被消磨干净,士气对比上大梁完胜。

另一方面,梁毓景挑选的时机很好,双方因为天气炎热,已经快一个多月没开战了,本来就是昏昏欲睡,被袭击的时候很多兵卒甚至都还迷迷怔怔的。

这么一对比下来,胜利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度大胜,梁毓景算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而民间声望越高,就越有人想要除掉他。

虽然在太原郡里,还没出现刺客,但远在金陵的程侧妃写信来,说是玉衡、瑾瑜差点掉进湖里溺死。

这就是在这边找不到机会,那就要对付金陵那一摊子人了。

程侧妃和林侍妾的意思很简单——她们希望梁毓景能派人来把玉衡、瑾瑜接到太原郡住……

大概率还有顺便把她俩也捎带上的意思在吧。

嗯……不得不说,这两个便宜妹妹想得挺美。

梁毓景甚至都没和元香雪商量,直接一句好好在金陵待着就打发了。

元香雪得知消息的时候早已过去好久了,索性也懒得细究,反正玉衡、瑾瑜是梁毓景亲生都不管,那她也没那个闲心。

新兴郡被夺回,苍月国只能退居雁门郡,实际上,他们已经打算退回草原了。

毕竟家底不厚,打了这么两三年人口急剧减少,不好好休养生息都要绝种了。

但苍月国也不能把雁门郡拱手让出来,不然岂不是很没有面子?于是只能故意减少守城的兵卒……

但问题在于,梁毓景还打算在边境再待上个一年半载呢。

他愣是不打,连派兵出去试探一下都不,就生怕己方太猛,一个小队就把对面拿下了……

于是双方陷入了友好平静的观望状态。

时间一晃来到深秋时节,梁毓景判断情况可控,就每天抽调出三成兵力去帮助耕农们收庄稼。

当兵都是大小伙子,短短几天下来,整个西北地区都完成了秋收,一些老农感慨良多,对梁毓景这个太子的印象就更好了。

相比起这边的蒸蒸日上,金陵的情况却很是不妙——

因为又是一年秋收,百姓们期待了两年的清丈田亩,还是在丈量田地的阶段。

甚至于,很多百姓都表示自家的土地压根就还没被量过。

但其实还没有百姓怀疑是朝廷在欺骗他们,他们只以为,这是朝廷派下来的官儿效率太慢。

于是秋收之后,农闲了的农户们你叫上我、我叫上你,背上一些自家的特产又来了金陵的皇城脚下。

说真的,如果不是明睿帝南下来了金陵,百姓们其实也不会大老远地跑来,毕竟那样成本太高了。

现在好了——金陵嘛,他们江南人只要撑起一艘小破船,如果顺风,还能几天就到,简直不要太方便。

而且,金陵是出了名的繁华,他们小老百姓也想在农闲的时候来见见世面,一些贵人还喜欢买他们的特产,更甚至能找个短工赚点小钱。

这属于是一举三得了。

哦不对,加上催催皇帝老爷底下的官儿办事,这是一举四得。

然后……自然也没得到什么有新意的答案,还是再等等,再等等。

百姓们是没什么见识,也不识几个字,但他们看见过乡间的老赖是怎么拖延时间的。

如今这情形,可不正就一模一样吗?!

他们出离愤怒了,

于是堵在宫门口不走了,但凡瞧见那个官员进出,势必要问上几句。

动手是不可能的,毕竟有禁军护卫看着。

只是几天下来,宫门口被堵了,宫里的人也住不舒服啊!

而且,这些百姓是有同乡的!等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跑来金陵堵宫门,那场面……

啧,不敢想、不敢想啊。

第276章 先投一个

金陵,朝堂上。

明睿帝勒令文武百官想出一个办法来——

当初就是这些人左一个不行、右一个不可,不然明睿帝其实也想搞一波望族充实一下国库的,毕竟那些隐匿的土地挪出来了,那田税就相应增加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