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只是明睿帝当时想着才刚来江南,人家这些望族也出了钱修缮皇宫,他如果还不满足,会显得吃相太难看。

人家主动送上来的,和自己去要的,完全是两个概念。

但现在发展成这样,明睿帝很有些恼怒——恼怒于那些百姓公然堵在宫门口,还不是一次两次,当那地儿是菜市场吗?

当然,他更恼怒的是:派去敷衍百姓的那几个官员也太不会办事了,怎么就不能让人闭嘴呢?

此时此刻,明睿帝也不想搞什么敷衍拖延了,反正清丈田亩一事明显于国有利,那还不如就顺了百姓们的心意!

至于这满朝喊着不同意的官员们?

呵,哪家不是良田千亩啊!他也不要多的,只需吐出一半来就好了。

没错,明睿帝明面上让百官想办法,实则心里早有了成算,只是他还没想要让谁去办这事儿,毕竟这事儿的阻力肉眼可见的大。

但办成了,功劳也是非同一般的大。

其实户部做个领头人正合适,但颜玉懋其人……

明睿帝不禁叹气,小事还行,大事是万万不能交给这个舅兄的,只可惜小十五实在太小……

这么思来想去,一天早朝什么也没讨论出来。

下朝后,明睿帝换了常服,与颜皇后说起人选问题,颜皇后推荐了平王、恒王。

这其中,有拉这两人出来制衡梁毓景越来越盛的声望的原因,也有颜皇后当初赐下的侍妾已经在这两人府里站稳脚跟的原因。

而且,平王府的庶长子病歪歪的,太医已经断定活不过及冠之年,庶次子也是从小汤药不离身,太医甚至断言三年五载内必定早夭。

至于恒王,本来也有一个健康的嫡子、一个健康的庶子,但当初去边境时两个孩子都没带去,先是南下的时候病了一场,接着住在金陵似乎又水土不服、上吐下泻,好好的两个孩子,如今也天天吃药……

不提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格外的手笔,反正眼瞅着是长不成了。

颜皇后也因此,放心让平王、恒王出来领个大功劳。

而且,这两人也不干净,到时候功劳再大,也能打压下去。

明睿帝其实没想到制衡、皇孙、打压这些点上,只是觉得这两个儿子似乎不靠谱。

他这次毕竟不是要敷衍了事,所以,功劳给谁倒是其次,毕竟谁都越不过他这个发号施令的皇帝去。

因而即便是心爱之人的推荐,明睿帝依旧没有决定下来。

但怎么说呢,如今的大梁朝堂,几乎每个官员身后都牵扯着一个家族。

毕竟大梁都建国快三百年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朝堂早就成了望族的自留地。

所以,想要找出一个能够毫无私心办事、能服众、能圆滑地处理与望族关系的官员来,还真找不着。

明睿帝沉思一天,最终还是拍板,召回平王、恒王来办此事,他亲自面授机宜,就不信这两儿子能搞砸!

于是,在新兴郡被梁毓景指使着忙里忙外的平王、恒王,被一纸诏书召回了金陵。

明睿二十七年,初冬时节。

堵了宫门将近半个月的百姓们终于满意离去,这一回,是皇帝老爷的儿子来办这件事,他们放心多了。

而平王、恒王……说真的,清丈田亩的功劳确实很诱人,但他们的支持者,全都是隐匿土地的一把好手啊!

这不是什么功劳,是要瓦解他们的势力啊!

而且,人家支持他们就是为了权与利,如今还看不到权的希望呢,你就要把人家的利先砍一半……

且不说这个事情办成之后,百姓即便感激他们俩,可最感激的肯定还是明睿帝啊!哦,还要多加一个开了先河的太子殿下。

而多出来的田税,也是入了国库,他们是一分都捞不着的。

最最重要的:他们又不是什么爱子、太子,干这事儿还要被文武百官针对,简直瞧不到好处啊!

所以,明睿帝想得很好,颜皇后也想得很好,百姓们也想得很好,只有平王、恒王两人,骑虎难下。

他们倒是也想拖延拖延,但明睿帝打定主意要办这事儿,百姓那边更是盯着……

哎,难办。

思来想去,两人想出来的办法大同小异——

那就是:只好苦一苦别人了

自己人的土地意思意思挪出来一些就行,但别家的就使劲儿薅,反正预估一个总数出来,到时候用别家的补齐就行。

而脑子机灵的人,自然明白他们的做法,于是别管自愿与否,先投一个吧!

反正站队嘛,很灵活的。

这就搞得平王、恒王很无语了啊:这些人收吧,那挪出来的土地肯定不够啊;可要是不收吧,人家本来中立的也要搞反对了。

二人合计一番,深感把握不住,索性一前一后装病撂挑子了。

明睿帝:……就知道这两个混账不成器!

长这么大岁数

都白长了,眼光也不放长远一点!

没办法,明睿帝只好重新物色人选,然后他就发现:想要办成这事儿,首先要不怕得罪文武百官、以及天下豪族大户。

举目望去,只有一个当初被迫众叛亲离的梁毓景符合条件。

但明睿帝很清楚,如果再把这事儿交给梁毓景,那这太子之位算是稳得不能再稳了,欺君之罪都不算什么了。

琢磨来琢磨去,明睿帝索性一连发出几十道圣旨下去,各个郡县都有,就让各地府衙派人去办好了。

这些府衙都是把事情下放给小吏,而小吏就是本地人,哪家大户土地多他们都知道,办起事来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