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此局何解?”张仕伦再问。搜索本文首发: 打开它

“唯官教民富而长良知也。”徐辞言答。

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致良知”,徐辞言以此作答,算是既有道理又投其所好。

张仕伦浑身的气场一下就松弛了下来,徐辞言抬眼一看,就见他笑容满面,亲自上去把人扶了起来。

“你年纪虽轻,倒是皆通二学。”

这里的二学,自然是指心学和理学了,徐辞言一脸谦逊,“不过学生一点拙见,弟子浅薄,实在不敢受此赞誉。”

“古今学问面前,谁又不显得浅薄呢?”

张仕伦一晒,有些犹豫地问到,“我虽恬得时人赞誉,却也自认有几分学问。”

“你可愿拜我为师?”

徐辞言心底一惊,“谢大人厚爱,只是学生已经从师学习,恕不能改换门庭。”

张仕伦颇感诧异,若是寻常的夫子,徐辞言自然是可以拜他为师跟随学习,但眼下这样,必然是其已经正式拜了师父承其学问了。

这样的关系,师父倾囊相授,弟子也是要承其衣襟的。

“你师是何人?”张仕伦忍不住问。

越是年少有才的人,选择师承的时候越是慎重,而寻常的夫子,也难以打动他们。

松阳这地界,还有什么名师不成?

“家师正是白慎之白老先生。”徐辞言答。

张仕伦一下哑口无言,愣坐在座位上半晌叹了口气,“白老先生竟然到这来了……”

他虽在西北为官,可对朝中事也颇有了解,更何况张仕伦也是一步一步考出来的,像他这样的学子,又有谁不知白大儒呢?

只是多年未听说白大儒收新弟子了,张仕伦心想。

白巍虽在书院讲学,大多数学子与他有半师情谊,但白巍真正收入门下的,寥寥几人罢了。

徐辞言年少聪慧,能被白巍收作弟子也是情理之中。

看来他是没这个师徒缘分了,张仕伦叹息一声,“白大儒流放之地少有人知,倒是没想到我此番前来主持院试,还能有如此缘分。”

“你回去了,代我向其问好。”

徐辞言见他没有继续收徒的想法,徐辞言躬身应是。

张仕伦想了想,又转身取出一份贴子,“你虽随白老先生学习,但天下学问当广博众家,眼下过了院试,既是祁县人,日后还是须从县学学习为好。”

这话说得在理,读书就是要广泛吸取众家的学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才算学进去。

明白张仕伦的提点之意,徐辞言点头应是,就见他把那折子递了过来。

“来年三月,唐公有意到省城青山书院讲学,可惜那时我巡视诸府不得去,你既修书经,倒是可以去看看。”

唐公,名唐焕,极擅书经。

徐辞言自县试以来,五经题做的就是《尚书》一经的,倒也没别的原因,实在是学诗没有半点天分,《礼记》重礼法,《周易》涉及占卜,徐辞言也无太多兴趣。

倒不如偏重历史记载和政治理论的《尚书》《春秋》适合他,只是《春秋》太多太长,寻常读书人少有会选这一经的。

这一次的书经大佬讲学,对徐辞言来说是个不可错过的机会。

徐辞言恭恭敬敬地接过帖子,“学生拜谢大人。”

“去罢。”张仕伦转身坐下。

徐辞言跟着衙役重新回到外堂,陈钰等人早早地翘首等着他,见着人了,心下一松。

新秀才都要面见学政,徐辞言久去不回,他们也不免紧张几分。

陈钰忙问,“徐弟,学政大人可曾说些什么?”

另一学子调笑,“徐弟文章了得,想来此去没少被学政大人赞誉吧?”

徐辞言苦笑一声,“赞誉是有,考校亦不可少啊……”

“什么!”

一听说徐辞言还被考校了学问,在场诸人面面相觑,心如死灰。

不是考完院试了吗,怎么还要考啊?!

这考校是独他一份的,还是人人都有?!

第35章 县

学 报喜

一连过了十来日,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

徐莺儿的铺子稳定下来,眼下生意虽好,徐二婶连带着她两个人也够了, 林西柳就带着徐出岫安心待在家里。

不用忙生计,她也就跟着女儿写字看书,偶尔掏出针线给两人做衣服。

这日一早, 林西柳刚咬断手里的绣线,就听见院门被砰砰敲响, 一打开,正是村里一个婶子,满脸激动地站在屋外。

“婶子, 这是?”林西柳疑惑地问。

“天大的喜事啊,”徐家婶子一拍大腿, 顾不上太多连忙往屋里喊,“出岫, 快收拾收拾出来和你娘一起到祠堂那去!”

“你哥考中秀才啦!”

这话一出, 林西柳一下愣在了原地, 虽然知道儿子学问好,可她也真没想到有这么好?!

徐父二十来岁考中秀才就已经是十里八村头一份了, 言哥儿今年虚岁才十五!

“快别愣着了,”徐家婶子见林西柳呆在原地, 又喜又急,连连把人往里推,“快换身衣服,言哥儿在城里见官老爷,县里报喜的马上就到啦!”

“七叔叫我来喊你们呢!”

“哎!”

林西柳眨眨眼睛,一笑笑开, 连忙进屋换上新衣裳招呼着徐出岫往外走,等跨出院门了,又想起什么,急匆匆地返回屋里抓起荷包塞绣里。

方到祠堂等一会,就听见村口方向响起敲锣打鼓的声音,林西柳探头一看,就见两个穿皂服的衙役带着四五个吹拉弹唱的人进了村口牌坊过来了。

“徐七爷,”为首的衙役认识徐七爷,老远远地就笑开跑过来,“恭喜恭喜啊!你们徐家啊,真是出了个出息子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