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嚣张
太和岭到茹越口的实际路程大概有一百里出头。首发免费看书搜:我的书城网
王信接手了城防后,带着手下将领们开始巡视,尽快熟悉地形和环境。
代州以北的雁门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
实际上指的是自战国到秦、汉、唐、宋的这段漫长的历史,元代时期雁门关关城被毁,前明建国之初曾经修复,后来随着大同军镇的建立,在大同中部地区修建了新的九边长城。
有了新的长城,虽然保留代州以北的长城万无一失,但长城这玩意平日需要维护和修葺的,而不是修建了就一了百了,永远能屹立在当地。
修建长城是一笔巨大的举国之力的工程,日常的维护和修葺同样也是庞大的一笔支出。
大周建国之初,倒也是国库充盈,总体上能支撑。
时至今日,连大同地区的边关长城也欠缺钱粮维护修葺,何况不再是边地的旧址上古长城,因此许多地段已经倒塌化为平地,又或者砖石分化成粉一触即散。
唯独雁门关的名气和地利,才得以保存了这一段的古长城,但也止于此。
王信不光来到了太和岭,还带着张灿等人抵达了不远处的宁武关。
宁武关的守备叫吴士功,四十岁上下,身材矮小,性格温顺,得知雁门关将军前来,连忙赶来迎接。
虽然宁武关不隶属雁门关,但是王信属于这片地区最高军事将领,没有管理宁武关的权利,却又事急从权的调动之权。
犹如雁门关不隶属于近处的大同,反而隶属于四百里之外的太原,但是大同节度使仍有调度雁门关将士的权利。
其中的讲究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大概就是提防与效率的结合。
大周如此之大,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符合环境的规则,不懂得实际道理的人,犹如读书读傻了的老夫子,只会按照书中教的来应套。
这又是一回事,王信本身就对这些道理通透,又有林如海的教授,加上这两年从南到北,从地方到京师,再从京师到地方的经验,倒也混了个门清。
王信逛了逛宁武关,叹道:“宁武关才一二百守军,哪怕有山隘之便,万一有胡人大部入侵,恐怕连一日也支撑不住。”
支撑不了一日,自己就无法救援。
听到王信的担忧,吴士功不置可否,他也打听过这位新来的将军,听说出自勋贵一系,背后来头不小,心中虽然嫉妒,但也无可奈何,指望着交好。
因此说道:“咱们的补给由太原供应,朝廷负担军饷,如今是军饷也拖欠,地方的粮饷也拖欠,士兵们连肚子都吃不饱,能跑的早就跑了,剩下的也不过是混日子的老弱罢了。”
这守备倒是实诚,算是给了自己一个交代。
王信摇了摇头。
有些话说出来,就有些惹人恨了。
因地制宜,有些事情当然不好,比如自己投靠勋贵,如果都像自己一样,武将投靠勋贵,最后就是勋贵死灰复燃,重回大周开国之初的态势。
要说太上皇的许多举措,从实际效果出发并无错,反而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有利的。
就是这大周,百年承平总不是假的。
只是任何事都有代价。
享受了百年太平,坏的一面自然也要承担。
犹如喝水不忘挖井人。
喝水的人很幸福,可挖井的人就很苦了,这就是大道,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那前人不挖井行不行,也不行,后人得渴死。
所以有句话最为合适——解决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
相反勋贵的问题反而是放在后面,为了保障军队的存续,就需要将领抬头看路的本事,所以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是需要具备一定能力的。
犹如岳飞。
普通人看到的问题,他难道看不到?
他只是选择了一条对国家对百姓最好,而不是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已,他也不想死,可他面对昏君奸臣,没有了其他的选择。
其他的选择,必然会对国家和百姓带来更大的灾害,因此含泪选择舍生取义。
而不是有些人说的他愚忠。
所以王信一直认为自己不如岳飞。
也正是如此,王信一直把岳飞和戚继光当做自己最崇拜的人,崇拜的是这股精神,你可以做不到,但是你要明白这是最伟大的精神。
那么守备的解释,在王信的心里就是能力不足的问题。 能者上,庸者下。
能做到这样地步的国家,古今中外几千年也没有几个,王信感觉自己也很难做到,所以才没有指责,而是接受了守备的理由。
吴士功接触了新来的将军半日,虽然年轻,却性格沉稳,待人有度,吴士功暗自点头,对这位游击将军的印象还不错。
了解了自己的防区,可谓到处是漏洞。
王信也没有太多的办法,难怪代州的大户和官员着急,毕竟看得见问题的人,连普通人也不少,不过看得见问题,不代表能解决问题。
看得见问题,又能解决问题,这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区区不才。
刚好是人才。
王信笑了笑,很快把自己的防线开始整合。
自己升任游击将军,原本有六个名额,新的属下达到忠心耿耿之后,就会奖励一个,所以总计有了十二个名额,原来的属下们已经过了一遍,现在到了大同,十二个名额虽然不能含括所有将领,却也能把自己看得顺眼的人过一遍。
是表面说好话,又或者不会表达自己,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没人能瞒过自己。
当然,初步的接触,不可能有很好的提升,这一段时日的接触,也是让属下们了解自己,自己也提出要求,互相磨合的过程。
把那些口是心非的人排除在外,已经很完美了。
百余里的边关兵堡,大概剩余七八百人,这七八百人,王信一股脑撤掉了,只挑选剩下的一百多人,至于兵部在册的将领,一部分招揽,一部分空置。
被空置的将领也不知道自己被空置,王信也会说好话,互相哄着嘛,然后从代州重新招募士兵。
同时也为淘汰的几百老弱,寻找吃饭的地方,一股脑送给大户们,大户们捏着鼻子接受了,家里多了些廉价的长工,可惜年龄大了点。
还有一些少年兵,少年兵留下,全部丢给陈老教头那里。
才来到雁门关十日,干净利落。
雁门关的举动,许多人在关注,两百里开外的大同城,节堂里坐在案几后的一个胖子,听完手下送来的消息,眯起了眼睛。
“这人想干什么?”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高个子,手指关节粗大的将领不以为然的笑道,“不过属下很好奇,他才来雁门关几天就如此用人,他凭什么?恐怕对下面的人都不熟悉吧。”
冯胖子点点头,认可属下的话。
新官上任三把火,谁都懂得道理,所以新来的雁门关主将大动防线,上头就算不满,也不会表达出来,而且还会支持。
可这三把火烧了,再想有所调动,上头不会轻易答应了,不可能任由官员去折腾。
新官的优势就是这三把火,用完了就没了。
所以聪明人只会借助三把火的威势,引而不发的去压服手下的人,掌握了局面后,甚至不会动用三把火,更会获得上头的认可。
相反,如果提早动用三把火,后来发现自己用错了,再想使用也没了。
所以稳妥的人,一定会等摸清楚形势后,摸清楚了属下人心,有了相信的人等,才会决定动不动用三把火。
“此人年纪轻轻已成为游击将军,关系深厚,意气奋发,年轻得志,倒也不奇怪。”旁边的幕僚分析道,提出了想法:“既如此,是否先不动此人?以免朝廷猜疑。”
冯庸摇了摇头拒绝,“不管他是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先捏在手里头,要是能听话嘛,再留他不迟。”
多年来的老路数。
听话的将领就控制住留下,不听话的将领就送去前线害掉。
幕僚提醒道:“主公在朝廷的名声越发不好,如不能加以改善,扭转名声,恐怕朝廷会对付主公。”
既然那年轻人昏庸,那就留着嘛,非要控制在手里,年轻气盛,很有可能反抗,毕竟是京营的游击将军,万一死在了大同,只怕朝廷忍不了。
幕僚说出自己的担忧。
“哈哈哈。”
“朝廷忍不了的事情多了去,大户不交税,朝廷都能忍,咱们这些为朝廷守边的苦哈哈军汉,不过是不想有麻烦而已,朝廷为何就不能忍,不敢欺负大户,敢欺负咱们?”
那高个子武将桀桀大笑。
如此猖獗,冯庸却露出夸赞之色。
大同上下的将领,谁不是只认得自己,不认得朝廷。当然要跋扈才好,那些谨守朝廷规矩的将领,送去前线好了,死光最好。
幕僚无话可说,主公培养了太多心腹,这些心腹将领无视朝廷,整个大同的气氛变得无法无天,上回甚至打算截杀九省统制,只为了出口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