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醒悟
去京城的道路,其中一条是沿着九边驿道,沿途有驿站和修葺好的道路,交通方便,住宿也方便,但是需要经过天成城。免费看书就搜:搜搜小说网
天成城的前身是天成卫,是大同地区重要的前线枢纽,所以前明在此地才设立天成卫,如今改为天成城,也设立了一支营军,叫做天成军。
按照兵部兵册兵额,大同地区的营兵数量在三万,乡兵民兵合计九万,总兵力十二万。
除了大同的永兴军和天成军,还有威远军、高山军等共六支营军,永兴军一万,其余五军三五千不定,遇到战事需求,可招募各地民兵乡兵。
时至今日,已有两支营军连名号也消亡了,高山军和威远军只保留了名号,剩下一些老弱罢了,除了冯庸手里的永兴军,只有天成军还不错。
天成军的总兵叫做胡立勇,也是冯庸在大同最有威胁的对手,不过冯庸实力强大,总体而言,胡立勇多遵守冯庸的军令,冯庸也派出自己的亲信半控制了天成军。
如今的局势下,最大的赢家是张文锦,彻底掌控大同事务,然后就是胡立勇。
犹如天上掉馅饼,冯庸归京后,天成军等于整个的回到他的手上,当然,大同的局势已经变了,不再是将领主导,而是张文锦这样的文官主导。
也因为胡立勇的原因,冯庸才不愿意选择这条线路,避免被胡立勇羞辱。此人是个小人,冯庸相信此人做得出来,于是选择了南边,经由小五台山入紫荆关抵达京畿。
这条路刚好也是雁门关到京畿最主要的道路,冯庸绕了远路,才有了两人在丘灵意外相遇。
“王将军。”冯庸因为肥胖,耐不住长途骑马,山区里马车不如轿子舒服,所以选择了轿子,早就掀开了帘子。
周边不光有他的亲卫,还调用了一百多名民夫和士兵,除了给他抬轿子,还有推着大车,车上满载行李。
王信也听说过,大同城运输行李的车辆有近百架,是冯庸这些年积攒的家当。
眼前才不到十架车,应该是冯庸最心爱,或者最值钱的,亲自照看运回京城,冯庸应该不是傻子,还有个一最大的可能,当送礼用的。
军队的销最大的有两头,一头是成军时的销,一头是长期维持的费用。
冯庸的家当几十万两应该是有的,如果他手里能有一万大军,加上大同各地驻军,会被自己两千人马逼迫到如此地步吗?
王信听到冯庸的招呼,不再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主动下了马,伸手拉开前面的史平,向前走去拱手行礼道:“雁门关游击将军王信,拜见大同永兴镇节度使大人。”
“好好好。”冯庸的眼睛笑成一条缝,热情的下了轿子,向王信招了招手。
如果不是双方剑拔弩张的态势,还以为这两人关系不错。
王信没有犹豫,主动走了过去,史平情急之下喊道:“将军,别去。”其余的少年亲卫们连忙跟着上前,生怕将军有个好歹。
他们一动,对面也动了。
王信停下脚步,回过头交代,让史平他们留在原地,史平等人虽然不愿,却不敢违背将军的命令,只能紧张的盯着局势,随时等待出手。
那边冯庸的亲卫等不到自家主人的命令,也只能让开道路。
冯庸坐在轿子里,帘子被掀开,身体前倾,眼神里有些好奇,忍不住问道:“王将军看来胆气十足,真不怕我,还是认为我不敢?”
王信笑道:“我和节帅同朝为官,节帅何来害我之说。”
听到王信的解释,冯庸点了点头,叹道:“我终归还是小瞧了你,输的不冤。”
这句话算是捧了王信。
王信没有意外。
冯庸都接受回京了,怎么可能害自己,他要是有和自己同归于尽的心思,前番手里有兵,数量也超过自己的时候就会孤注一掷,而不是现在已经放弃了兵权的时候,再来和自己拼命。
此人带着如此多的财物,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此人大概不是来结仇的,而是趁机缓和与自己的矛盾,冯庸以前在大同是土皇帝,等日后回到京城,京城里局势复杂,他怎么会轻易树敌呢。
并不是说此人不恨自己,如果有机会,王信相信此人不会错过,只是目前而言,他不想节外生枝,自己也不想节外生枝。
因为无论是他,还是自己,目前都不可能杀了对方,王信相信,就算自己身边没有亲卫,冯庸也不会让他的亲卫来动手。
他身边的亲卫加苦力一两百人,事情瞒不住。同样的道理,自己也不会如此做,冯庸对自己已经失去了威胁,杀了他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见王信不说话,冯庸猜到此人不想多搭理自己,如果不是偶遇,在京城的话,两人可能都不会打招呼吧。
可自己不甘心啊。
冯庸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我虽然最初对将军不客气,可也没有过分,只要将军愿意遵守我的规矩,该有将军的一份必然不会少,将军为何又拒绝呢?以至于今日,两败俱伤,将军不也要回京述职,等待朝廷发落?” 语气里尽是埋怨,可见其心。
“看来节帅还是不懂。”王信笑道。
冯庸愣了愣,没有反应过来。
王信见状,笑道:“朝廷派我来雁门关,因为节帅能力出了问题,节帅认为拉拢了我,问题就解决了,实在是搞错了缘由,我如果和节帅同流合污,朝廷会立马换掉我。”
冯庸眨了眨眼睛还是没明白,不搞明白又不甘心,于是客气的请教:“为何?”
“节帅的失败,不是因为节帅的野心,而是节帅的能力不足,没有挡住野胡部啊,如果只有节帅可以挡住野胡部,那么朝廷又如何敢轻动节帅呢。”
王信把自己的想法全盘托出,希望冯庸能真的明白。
冯庸久久无言,内心百味杂陈,有许多话呼之欲出,如自己很多的苦衷等等,又如自己的手段等等,最后只化为一声叹息。
“江山代有人才出,王将军之眼界,老夫佩服。”
留下这句话,冯庸不再纠缠,王信告辞离去,看着一行人骑马而去的背影,冯庸觉得自己是真老了。
“节帅,此人真那么厉害?”身边的亲信好奇问道。
冯庸摇了摇,嘲讽道:“年轻人有点才能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能改变这方世界,却不懂世间的险恶,他呀,等他吃够了苦头就明白了。”
他带着军队,当着军队的头,当然说一不二。
等离开了军队,又或者分开,下面的将领们难道不想出头?
知人知面不知心,自己这辈子什么事没有经历过,那些平日里表现多么忠心的属下,不定心里藏着什么鬼主意呢,那些沉默寡言,看上去忠良的,说不定是最阴险的人。
年轻人嘲讽自己做事昏庸,却不知道越是昏庸的做法,才越是稳固。
到底还是年轻,年轻就容易相信人,觉得自己威望高,属下们不会有别的心思,只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冯庸倒是想看看。
什么时候这年轻人栽个大跟头,那时候就是自己报仇的机会了。
“走吧。”放下了帘子,冯庸坐回去,队伍启程上路。
坐镇大同二十年的节度使要归京述职了,上一次归京还是在十年前吧,京城议论纷纷。
贾政一脸震撼,比上次听到大同的消息更要感慨。
别人大多在讨论冯庸,贾政却更关心王信,得知王信也要归京,实在是忍不住惊叹,告诉王夫人:“你们那王家的将军要回京了。”
“他出了事吗?”王夫人惊讶道。
贾政笑道,“好事。”
听到是好事,王夫人懒得再过问,内心冷笑一声,难怪贾政来了自己的屋子坐,自己还纳闷了,搞了半天,原来和以前一样。
不过以前是兄长,现在变成了王信。
以往兄长升官,或者立了功,又或者抓住了什么机会,贾政就会过来。
夫人不问,贾政却不能不说,“王信此次为朝廷立了大功,解决了很大一桩问题,并且非常完美,连首辅也当众夸赞,兵部也好评不断。”
“他又要升官?”王夫人终于维持不住,开始关心道。
“升官应该不容易,内阁没有透露,兵部也没有风声出来,不过他年轻,等得起啊。”贾政感慨。
二十几岁的游击将军,功劳无数,只要不出意外,迟早会爬上去,就是看最后会爬到哪一步,说不定贾府以后还真要靠此人。
因为如此,贾政不得不来一趟,缓解下与夫人的关系。
王夫人虽然冷淡,内心里还是有喜怒的,贾政能低声下气的找自己,王夫人怎么可能不高兴,就算别的没有,她在府里的地位也越发不可动摇。
王夫人说道:“我回头告诉凤丫头一声,王信往来奔波辛苦,命府里人好生伺候。”
贾政立即点头,“理当如此。”说完后又出神片刻,仿佛想到了什么。
王夫人自从长子死后变得冷淡,也不理会贾政,屋子里陷入了寂静,丫鬟们小心翼翼不发出声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