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路遇冯庸
夏米庄和南米庄遏制住了怀仁县到大同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大同与太原主要交通,但是王信并没有阻断民间运转,包括大同城军士出城砍柴。免费看书就搜:丝路小说网
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柴排在首位。大同周边光秃秃的,需要赶去很远的山区砍伐木材。
大同城上下未受到影响,但七寸的确握在王信的手里。
翟文乘坐轿子,四名轿夫轮流抬,一路来到夏米庄,不同于轿夫的忧虑,翟文脸色平静,了解这支军队的军纪,因此很放心。
等见到雁门关的军士,自报家门后,不久,有校官赶来,领着翟文去了夏米庄。
见到了王信,翟文拱了拱手,笑着问道:“将军,准备一直呆在这里?”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感觉军队里面的骑兵变多了。
“是冯庸让你来的?”王信想了解翟文这次的目的。
翟文听到王信的反问,内心感叹,眼前的年轻人才二十四吧,二十五都不到,可如此老练,直抓根本,实在是令人郁闷。
自己在他的年龄,还只会做文章。
翟文摇了摇头:“我是奉御史之命前来。”等看到王信一脸平静,翟文好奇道:“难道将军不意外?”
“张御史在大同名声不小,能令冯庸忌惮,必然不是庸人,既然不是庸人,也就不会错过机会。”王信分析过此人,如实说道:“只是我不清楚,张御史的想法是什么。”
虽然没有直接与冯庸打交道,可与冯庸过招了几轮,清楚此人的性格和风格,摸清楚底细后,很好判断此人的目的。
至于张文锦,王信知道此人,没有打过交道,不能轻易做判断。
“张御史的想法,由将军的想法来决定。”翟文没有隐瞒,主动说道:“我已经向张御史禀报,如实上奏关外之事,张御史并无意见。”
所以张御史目前对自己是友非敌,王信听懂了翟文的意思,这才说道:“朝廷的决议应该要不了几日就会抵达大同,我自然听朝廷的,至于如今的状况,一则因为冯庸之命,二则避免更多的混乱。”
开门见山,两人对当下的局势一下子通透了。
冯庸想要做大同的土皇帝,但说此人有造反之心却不太可能,无论他有没有想过,但是目前而言很难做到,大周立国百年,深入人心,绝不是冯庸扯旗造反,军士就会盲从的。
包括大同的大户们,他们也不会支持冯庸造反,如果冯庸造反,大同的大户们会立即抛弃冯庸。
他们支持冯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冯庸造反却却不符合自己的利益。
要么说科举必定普及呢,因为的确没什么举人进士造反的,这就是以文制武必然态势,只要有统治者,必定就会以文制武。
但是大同的确在军阀化,不加以控制,未来的事情就说不准了。
张御史包括眼前的翟文,他们是文官,朝廷的清流,怎么可能会依附冯庸呢,至少目前的环境而言不可能,所以这些文官是可以合作的,除非自己想要取代冯庸,那么就会敌视这些文官,采取和冯庸一样的态度打压。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道理很简单。
那么翟文刚才的那句话,自己的态度决定了张御史的态度,他们想要了解自己占据夏米庄和南米庄的目的是什么,并且要做到什么地步。
自己的回答刚刚好,听朝廷的,这应该是他们最满意的回答。
翟文走之前,又看了一眼王信。
此人才二十五岁不到,已经是入了朝廷之眼的游击将军,加上此次的功劳,未来的前程了得,实在是年轻的过分了些。
如果此人年龄大一点,取代冯庸的职位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嘛,二十五岁不到的节度使,什么意思,三十岁的时候怎么办,五十岁的时候怎么办?太过拔苗助长,对朝廷和此人都不利。
而此人又如此懂事,虽然走得慢了些,可走的也更稳,翟文相信,如果没有意外,此人四十岁之前升到节度使也不是不可能。
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的,相信朝廷也不会允许。
轿夫是大同的军士,一路上抬着轿子,轿子发出吱吱的声音,走了很远,轿夫换了人,重新上路,翟文坐在轿子里闭目养神。
因为前明的卫所制闹得士兵们天怒人怨,大周为了拉拢军心取消卫所,施行营兵制。
营兵制费用太高,大周承担不起九边的费用,因此是营兵民兵乡兵结合,军镇里是营兵,地方上是民兵乡兵,百姓们在服徭役之外,还需要轮流服兵役。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哪种兵,仍然免不了被使唤的地步。
以前的时候是服侍将军,后来校官们也奴役军士,再到后来把军士当做可交换的资源,或主动或被动送去给官府和官员使唤。
就像官员们出行,大多奴役的是军士们。
本来是服役,服兵役变成了服徭役,服徭役也是如此,以前服徭役是官府有需求,比如修桥铺路等,如今也变成了如此,一锅混沌。
大同城慌乱了两日,第三日恢复了平静,下面的军士和百姓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 翟文的轿子入了城,很快见到张文锦,张文锦听到王信的答复,脸上露出微笑。
“不知大人有何安排?”翟文忍不住,还是主动问了起来。
张文锦这回没有隐瞒,透露道:“冯胖子肯定是呆不住大同,之前我当众询问他是试探,他的反应,说明他没有决心胡来,既然如此,回去京城是他最好的归宿。”
翟文恍然大悟,难怪张御史那天突然,张御史并不是轻易得罪人的性格。
“那如果冯庸走了,大同怎么办?交给王信?”翟文不可思议。
张文锦听到翟文天真的说法,啼笑皆非,笑道:“王信嘛,我打算让他也回京一趟,自证清白。”
“啊?为何?”翟文越发惊讶。
“对他是好事,就看他怎么看待这件事了。”张文锦不再多言。
如果王信真是个忠臣良将,那么此次能顺从的归京述职,向朝廷明言,不光是让实情水落石出,更表露了他的忠心。
至于让他回不回雁门关,又或者如何奖励他,当然是朝廷的安排,这对他未来有好处
如果他有野心,必然就不愿意听自己的吩咐归京,甚至心生不满。
所以此人是真忠臣,他就会领情自己,因为自己这样做,等于让朝廷更认可此人的忠诚,而他要是假忠臣,心里就会不满。
翟文有些迟疑,武将毕竟是武将,张御史如此安排,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过了几日。
朝廷派的人到了,除了一名太监,还有几名官员,当众告知,冯庸归京述职,大同事务由大同都御史张文锦全权负责,巡抚大同。
张文锦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巡抚,此次最大的赢家,关心的看着冯庸,不知道冯庸的态度。
冯庸犹如苍老了十岁,在众将的视线下,犹豫了片刻,最后磕头接旨。
很多人露出遗憾,还有人露出不满,更多的人松了口气。
大同变天了,从勋贵到武将,从武将到文官,正式做到以文制武,也是九边第二个以文制武的边镇。
各地将领前来大同拜见张文锦,连高山总兵胡立勇也来了。
王信接到了张文锦的命令,并没有要求王信前往大同,算是给王信留了余地,但是要求王信同样归京述职,雁门关由赵雍暂管。
一连串的出手,令人眼缭乱。
王信带着大军返回雁门关,收到张文锦的命令,翟文特意赶来劝慰,生怕王信不满,令他意外的是,王信竟然满口答应。
军队在自己手里,还是在自己属下手里,王信并不是很在乎,要是这点信心都没有,他也不会这么干了。
无论张文锦怎么想的自己,他这一招对自己并没有伤害,反而对自己有利。
自己的确太年轻了,朝廷也绝无可能让自己代替冯庸。
但是自己的手下可以升官啊,让赵雍代替自己,他水涨船高,别的将领也跟着升官,至于自己嘛,朝廷总不能贬斥自己,就算不升官,不还是游击将军。
而且朝廷派自己来大同,为的是协助大同防备野胡部,没道理调走自己,最大的可能是自己与冯庸的事闹得太大,无论谁对谁错,先回京表示忠诚。
接下来让自己重回雁门关,又或者别的安排,就看太上皇心里怎么想的了。
以太上皇的聪明,既然想要让马儿跑,不可能不让马儿吃草,自己离开扬州,一路也在高升就是明证,否则自己也不可能乖乖听朝廷的话去做事。
想明白了这一切,自己回去京城越快越好。
回去的越快,朝廷越满意,对自己的安排也更有利,同时也能向张文锦传达自己的善意,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安排,自己第一时间遵守。
说干就干,第二日王信就离开了雁门关。
如此速度传回大同,张文锦都愣住了,“此人果然是忠臣良将啊!”感叹一声,张文锦对王信印象非常好。
却说王信走的太快,竟然追上了冯庸的车架。
冯庸的亲卫们恶狠狠的盯着王信,只要自家节度一声令下,拼了命也要冲上去厮杀,而史平们也一步不让的挡在自家将军前面。
这些个少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又有原来八十万禁军教头亲自传授,还有邵林武僧第一人的刘通倾囊相授,一个个被操练的嗷嗷叫。
正是最得意的年龄,怎么会畏惧冯庸的亲卫们呢,反而跃跃欲试,一副想要试试自己本事的神情,犹如小狼崽子们。
冯庸认真打量了对面那王信,实在是年轻,年轻的令他嫉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