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战斗家 作品

第183章 清晰

第183章 清晰

大同城南边二十里有几个庄子。免费看书就搜:我的书城网

其中沿口泉河西侧台地呈南北向一字排列,北为夏米庄,南为南米庄,两庄相隔不到四里地,既然名字带庄,说明是勋贵和有钱大户置办的田产,谓之庄田。

王信昨日行军的时候,早就看中了这两地,下令退军后,征用了两处庄子。

两庄的庄头不敢拒绝,只是隐隐透漏背后的来历,希望眼前的年轻将军心有忌惮,不要做得太过分。

说起这夏米庄南米庄,包括这一代的庄田,颇有些来历,得知后,王信也大感唏嘘。

这夏米庄和南米庄本是前明勋贵大户置办的庄田,后来大周开国,落到了开国四王八公石国公府的手里,成为了石家的庄田。

后来石家被抄家流放,整个家族衰败,这两庄又兜兜转转回到了原来的主人手里。

要么说大户抗风险能力高呢,这两家人一起抱团,与周边的大户互通有无,加上家学的学问,终于在二三十年前再次发家。

一家里最高做到户部侍郎的,一家也做到知府,加上支持冯庸,不光拿回了祖产,甚至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贾府也有庄田,贾府的庄田在辽东北镇外的大小黑山。

贾府的老家是金陵,庄田却封到辽东,千里之远,也是防备之意,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迁移南方地方大户去北方,起到异曲同工之效。

不过朱元璋的效果明显更好,只是这个时空发生了意外,才有了大周。

大周对统治阶级的压制不如大明,才百年的时间,除了原来小冰河时期的灾害,内部矛盾极深,可毕竟才是百年的王朝底蕴深厚。

至于这地方大户,没有了夏家和南家,还会有东家和北家,大户是消灭不完的。

就如买官卖官的亡国之相,乾隆时期却成为常态,结果一样稳定了两百年。又如嘉靖时期京城被围,倭患严重,地方聚众百万造反不也是一百多年的稳定。

所以自己面对冯庸,虽然此次率兵来大同,方案中也有掀桌子的准备,但实际上更愿意在规则内做事。

自己果然不是枭雄啊,不够狠。

对待倭寇和胡人的时候,自己杀伐果断,毫不犹豫,以战争罪杀的人头滚滚,可对待国内的时候,总是投鼠忌器,畏手畏脚,不能做到像对待倭寇和胡人的态度。

到底好还是不好呢?王信不得而知。

难怪老话说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不过无所谓了,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一步一步来吧。先把身边的事情处理好,做正确的事情,比如改革军队,东南抗倭、扬中岛开荒、开发商贸、引进先进火器,消灭马贼,镇压胡部,乃至于今日的压服内患。

如果自己没有自己的系统,自己还敢这么做嘛?

河西营在两个庄子安营扎寨,结成互为犄角之势,诸事顺利,王信在夜色下,望着安静的军营和庄子,想着目前的局势。

“将军,风大。”

史平跑回屋子,取出一件披风,又小跑回来,急道:“加件衣服吧。”

周围的少年亲卫们不像个少年,没有少年们的好奇心,反而一丝不苟的警戒,负责自己的区域,随时准备抵抗敌人。

披上了披风,随着夜风哗哗作响,还有周边的旗帜。

王信摇了摇头,自己不是伟人,但自己也不是枭雄,自己就是个心向太平天国的普通人,绝对不会祸害天下,也要求保障自己的利益。

不祸害天下,因为自己是当兵的,保家卫国是自己不变的准绳。

也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因为自己又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私心。

犹如大户生生不息,永不消亡的原因,百姓们记恨大户,可更多的百姓也希望自己成为大户,出人头地,有出息,衣锦还乡,当人上人。

所以朝廷里很多人不理解自己,比如在东南的时候,朝廷调自己到京营,解散扬州营。

因为朝廷的确给了自己升官,林如海也明确给自己安排好了日后的前程,而扬中岛的安置和盐道的安置,又彻底保障了自己的后路。

于是自己去了,犹如后来张吉甫阻止自己回东南,让自己重回京营,因为张吉甫的确想要重用自己。

又如当下,调自己来雁门关防备胡人入关,自己更是责无旁贷。

别说朝廷的重用,太上皇的重视,就算没有利益,自己也会奉命来的。

很多人看不懂自己,因为很多人要么是枭雄,要么是老狐狸,而自己只不过是仗着系统,想要做点好事的普通人罢了。

过上和美太平的小日子,才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自己不想欺负人,更不想踩人,否则,自己与那帮蠢虫又有何区别?

这就是自己来大同的原因,自己本可以不来,因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朝廷交给自己的任务,接下来等朝廷和冯庸之间的过招就可以了。

但是自己还是来了,恐怕很多人会误会自己,又或者不理解自己。

为了大同尽快安定下来,这些许的不解和不安,自己一并承之,想到此处,王信望着远处看不清的山影,犹如高大的浪潮般扑向自己。

王信感受到寒意,忍不住自言自语,“做人真矛盾,不做事反而太平,偏偏自己非要多事,明明是个普通人,又老是心软,不知道自己日后会不会玩栽了。”

耳朵灵敏的史平,听到身前将军的话,脱口而出:“小的们一定不让将军栽跟头。”

“嘭。”

“哎哟。”

平日里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史平,只挨了一手指头,却抱着脑袋痛呼,周边的少年亲卫们忍着笑,看到老大被将军教训,心里高兴的很。

王信笑骂道。“我说,你最近话很多啊,谁给你的画面。”

史平听不懂将军有时候的怪话,只是一脸委屈。

大同。

张文锦命人请来翟文,开口询问道:“你说,王信是不是想要取代冯庸?”

翟文一路上猜测,大概是王信的事,果然如此,可御史的问话让翟文有些错愕,忍不住反问,“御史大人何出此言?”

“此人做事不留余地,虽然的确把冯庸给压了下去,只是如此努力,难道就没有他的想法在里头吗?”

张文锦不相信王信是个做事随心所欲的年轻人,虽然王信的确是个年轻人。

翟文犹豫了起来,从王信带军威逼大同的事情来看,的确有点想要向朝廷表现的意味,按道理而言,王信已经做的够好了。

白天的时候,张文锦竟然直接当众询问冯庸愿不愿意归京述职,传达的意味很明确。

如果愿意放弃大同的兵权,朝廷不但不会怪罪他,甚至还会给他更高的荣誉,身为文官,还是清流官,翟文也有自己的恩师同窗,所以消息灵通。

太上皇正尝试恢复前朝的五军都督府,这不就是给冯庸这等人准备的么。

如果冯庸没有今日的苦果,还是当初的嚣张,肯定不会同意的,张文锦更不会当众询问不留余地,避免自己被打脸,以至于威信扫地。

如此做法,捏准了冯庸心里的矛盾。

哪怕他再不甘,事实却没有实力再拒绝朝廷,一个王信就逼的他束手无策,朝廷要是给王信再多的名义和权力,冯庸更不是对手。

但是朝廷好不容易压住了冯庸,怎么可能再培养一个“冯庸”出来?

翟文缓缓推测道:“王信虽然年轻,但他是个聪明人,应该知道朝廷打算,也懂得万事有度的道理,他经常提中庸,应该不会有如此想法。”

翟文看来很推崇此人,张文锦心里有了判断。

张文锦希望让翟文明白接下来的局势,不要自误,眼前的年轻人,自己还是很看好的,他的恩师与自己的关系不错,让自己多看顾。

于是缓缓开口,一句一字的说道:“他目前只是游击将军,且升官才几个月,朝廷不可能给他再升官,就算此次功劳大,最多也给个参将,总兵都不会给,否则他的升官速度太过骇人。”

参将的身份不可能取代节度使,就算朝廷解决了冯庸,多半会另派他人,身为大同御史,自己要做的是把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文制武,这次不光是朝廷的机会,也是朝廷的数十年的方针。

虽然这些年里,因为皇帝亲政的态势,导致太上皇沉寂了一些年,如今胜负已分,许多事也有拨乱反正,从这点上,张文锦又很迷茫。

太上皇在许多事情上,的确是明君之相,令人称叹不已。

一出手解决了东南倭患,如今又要解决大同尾大不掉的弊端,这才不到两年而已。用人之准,出手之快,张文锦实在无话可说。

前有周道丰,后有张吉甫,再有眼前那年轻将军。

这些个人才,一个个能被太上皇挑选出来,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惜,太上皇年龄太大了,不能光图谋眼前,还要后继有人才对。

如此威逼皇帝,岂是稳定之道,皇帝已经定下名份十五年了,天下君臣名份已定,万万不能动摇的。

张文锦见翟文态度不错,提出了一件要求,“你代我去见一见此人,问他一问。”

翟文没有拒绝,张御史不光是自己的上司,也是自己恩师的朋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