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这次是真的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争斗了,这些人,他敢说,要么赢,要么只能死。
一站出来,攻击力就直接拉满了,可以说直奔朱棣的核心缺点去的,而且自己还非常的站得住脚。
这些人,起码在此刻,在他们各自眼里,他们就是全心全意为大明江山,为大明百姓而考虑的,他们才是真正为大明而着想的人。
其实这些在朱高煦看来,都是狗屁,不过是让自己站在更高的一层,再去打击朱棣的罢了。
这些人为百姓考虑?
这样的话,朱高煦压根就不信,无非就是这些人一张嘴在说罢了。
尤其是这些人例举出来的,这是往死里抨击朱棣,表达出来的就一个态度,朱棣要是继续实行,就是在亡国大明,就是在压迫大明天下的百姓。
而要是不实行,他们只需要转口,朱棣就是伟大的圣明之君。
至于朱高煦觉得他们目的不纯,就是因为他们现在说的,是在否定之前的战事,战事一旦被否定,那么战功,也就值得商榷了。
更为重要的是,想要将朱棣拉到治理大明这个重心上来。
因为朱棣若是继续保持对外的攻势,那么必然是将重心放在军事上,这就会导致,武官权重,地位比文官高。
而回到治理时,朱棣必须要天下的官员来为其治理,那么文官的地位将会提升,武官的地位就会下降。
只有这样,文官才会成为既得利益者。
开疆扩土,记载的都是武官的功劳,唯有和平盛世,才是文官所想要的。
至于能不能做到嘛,那另说了。
而最让朱高煦都头皮发麻的,就是这些人,将朱元璋拉出来批斗朱棣。
这些人占据那个大义,朱棣还击都很难,因为这些人是在用朱元璋说这些事,朱棣敢对朱元璋说什么吗?
哪怕朱棣是如今的大明皇帝,但对于朱元璋,他也能在这样的场所,说朱元璋分毫,更何况朱棣一心就想着下去能够正大光明的去见朱元璋,能够堂堂正正的去见朱标。
这是朱棣一直以来的心结,也是大部分人都知道的一点,如今被这些人,直接给拿捏了。
朱高煦想着这些,只感觉这些人完全就是不要脸,完全就是无耻的人。
这些人好意思提朱元璋,当初洪武时期,大明的官员可是将朱元璋抹黑了不少,尤其是都在盼着朱元璋死呢,一个个的都被朱元璋给杀怕了。
现在这些人再提朱元璋,就是一个劲的夸,用朱元璋来反制朱棣,张嘴闭嘴就是朱元璋定下国策,朱棣要做就是对不起朱元璋的部署,下去后也没脸去见朱元璋。
这才是让朱高煦觉得这些人虚伪、无耻的所在原因啊,真就是好的、坏的,全是这些人的一张嘴在说,真就是掌握了笔,似乎就掌握了舆论与真理一般。
看着这些人一副死谏,大义凛然的样子,朱高煦只觉得无比的恶心。
如果真的是为了大明,为了天下,为了百姓,真正的大公无私,朱高煦会真的佩服,因为他很清楚,那样的人,在每个时代都非常的少,因为绝大部分都做不到。
但这些明显有自己私心,道貌岸然的人,朱高煦心中都逐渐开始泛起了杀意,却又只能将这个杀意按住,无法动手。
现在这些人拿朱元璋说事,朱棣也不能动手,只有先破解了这些人的这个招数,才能对这些人动手。
朱高煦现在只希望朱棣提前做好的准备,是真的准备好了的,不然这次,朱棣想要实行这个政策,恐怕难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朱棣若是都无法打破这个局面,以后后代大明君王,只能这样被这些臣子拿捏。
朱高煦唯一庆幸的一点,那就是这些人在朱棣面前拿出了这手王牌,因为这手王牌若是用在大明后面的任何一代君王,哪怕是朱高炽,都难以招架。
因为后面的那些大明皇帝,除了没有那个魄力以外,就是大明皇帝的皇权,只在朱元璋与朱棣两人手中,才是巅峰。
从朱高炽开始,尤其是到朱瞻基上台定下的一系列政策,皇权,就在被削弱,文官的权力,在被加强,同时还涌现出了宦官这么一个依靠皇帝手握重权的势力。
要是朱棣都冲不开这个枷锁,后面的皇帝,更不用想了。
此刻朝堂,大佬都在屏息凝神,等待着朱棣怎么破局,一旦让他们发现朱棣无法破局,这些人将会全部入场。
这也是朝堂的规律吧,大佬都不会亲自下场的,除非被皇帝点到名,但即便点到,在局势没有明朗前,都不会轻易站队。
能够成为大员的,哪个没有本事,没有本事的,也做不到那个位置。
此刻朱高炽心中格外的难受,这个情况,他早就已经能够预料到了,他很清楚,今天,必须有一方,要退让了,亦或者拖下去。
但他又很清楚,朱棣不会脱。
然而无论哪方胜出,在朱高炽眼中,都是大明的损失。
他既不愿看到皇权受到挑战,他又不想看见这些人被朱棣全部收拾,他是最为
无奈的。
朱高燧看着这些人,眼中的杀意已经怎么也忍不住了,也就这里是在开大朝会,不然朱高燧都已经要杀人了。
而在上方的朱棣,原本确实非常生气,非常的愤怒,但此刻,杀意都被朱棣收敛在心中,脸上甚至出现了笑容。
有人反对,并且反对还会非常的激烈,他是早就料到了的。
但是有一点让朱棣很愤怒,甚至是悲凉,那就是满朝文武,包括他的几个儿子,现在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
这也是朱棣的失败吧,他相信,若是换成朱元璋来,朝堂上肯定会有人反驳,皇帝当裁判,这才是皇帝应该做的。
一旦当皇帝的亲自下场,无论胜与败,就已经代表着,皇权,已经没有那么稳固了。
朱高煦看着朱棣久久没有说话,心头也在沉思着,片刻后才恍然大悟。
随即朱高煦推了推朱高炽,他很清楚,如今,该朱高炽这个太子出声了。
现在这个局势,若是朱棣直接下场,对朱棣不利,因为将不会再有任何转圜的余地,唯有下面的人,且有一定分量的人站出来,才能对这些人展开反击。
而朱高炽也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开始的时候朱棣就说了,这是他与朱高炽一起制定的。
朱高炽感受着朱高煦的推动,他很清楚朱高煦想让他做什么,其实不用朱高煦提醒,他已经知道了。
但是他还有些纠结,一旦他站出来,就彻底背离他原本的理念,从内心来说,他其实是希望朱棣能够停下这些动作,停下兵戈的。
但从父子层面来讲,他又必须要和朱棣站在一条线上。
朱高炽的犹豫,朱棣看在眼里,朱高煦对朱高炽做的小动作,示意朱高炽尽快抉择,他也看见了。
坐在上方,下面的人有什么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
正是因为这样,朱棣心头更加有些悲凉,他都没有想到,在这种时候,与他站在一起的,还是朱高煦。
朱高炽犹豫片刻,当准备站出时,朱高煦却是直接站了出来。
“禀皇上,臣有本要奏!”
朱高煦的站出,让所有人都是一愣,他们本以为主角是朱棣与朱高炽,没有想到却是朱高煦。
随即大部分人都是冷笑,其实这件事和朱高煦没有半毛钱关系,朱高煦站出来,在他们看来,就是典型没有脑子,一个字:蠢!
不仅是这些人这么想,朱棣都觉得朱高煦蠢,但更多的,却是感动。
这种局势下,朱高煦都站出来帮他,可见朱高煦之心。
朱棣双眼看着朱高煦,目光无比的欣慰与满意,心中更是感动与亏欠。
“汉王,你退下去吧。”
“父皇,儿臣有本...”
“朕叫你退下去!”
朱高煦不可置信的看着朱棣,朱高煦不相信朱棣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可是在帮朱棣解围,为了不让朱棣亲身下场啊。
这个人不但不领情,反而还这么决绝,朱高煦也是有脾气的人。
尽管他也想实行,毕竟这是他最先提出来的,但朱棣这个皇帝都是这个态度,他也管不着那么多了。
朱棣看着朱高煦气呼呼的退回去,心头却是笑了。
‘小子,咱知道你的心意了,不过这事,咱不会让你掉入这个旋涡的。
咱说的让你好好看,好好学,咱说到,一向做到。’
朱棣缓缓站起身,来到龙桌前方,气势散发而出,威严又霸气,目光冷厉的看着下方所有人。
目光从朱高炽身上移过,随即落在站出来反对的那几人身上。
“大明北地,一直遭受草原蒙古诸部袭边威胁,北地百姓,苦不堪言,尔等却是看不见。
太祖时期,便将蒙古诸部列为大明最重要的威胁,事实也正是如此。
朕亲征鞑靼、瓦剌,解决大明边患问题,让北地百姓可以不再遭受蒙古的袭杀,难道在你们眼中,北地的百姓,就不是大明的百姓了吗?”
“靖难之后,朕宵衣旰食,挑选天下官吏,治理地方,安抚百姓,杀贪官污吏,哪里有灾情,朝廷的赈灾粮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
朕为了治理天下,于永乐十年召集天下官吏三百七十二人入京,朕在了解各地百姓艰难后,又与太子,与尔等,商议半月,制定出种种国策而实施,只为让百姓能够过得更好。
朕重新登记丁册、田册,分配田地,安置流民,降低赋税,但朕明明降低了的赋税,为何到了百姓那里,反而越加严苛?
你们告诉朕,这是为什么!”
“朕在顺天府修建皇城、皇宫,只为更好的抵御蒙古诸部的威胁,太祖的叮嘱,朕从未忘之。
朕此番做法,是为告诉世人,也是告诉大明后代君王。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至于周边诸国,太祖立国大明时,北有北元威胁,大明国力尚弱,不得已如此。
今大明强大了,国力富强,周边诸国,谁敢不尊大明?
大国的威严与脸面,是靠
打出来的,并非靠尔等一张嘴说出来的!
若是你们真有那个本事,你们谁去瓦剌与鞑靼,让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阿鲁台自缚到朕面前请罪,只要你们能够做到,朕可以立即停下兵戈。
你们告诉朕,你们靠着一张嘴,能做到吗!”
“你们还有脸在朕面前提太祖,还有脸跟朕说为大明计,为天下计,为百姓计,你们自己看看自己做的事!”
朱棣将一把折章直接丢了下手,双手叉腰,继续开口。
“翰林院大学士陈渡,贪墨白银千两,利用便利为亲戚牟利,收受财物!”
“吏部右侍郎章弘,贪墨白银五千两,在官吏考核时,私自篡改考核,收取财物!”
“户部郎中刘易平,贪墨白银万两,收受士绅财物,为士绅夺得良田,户册弄虚作假!”
“还有你们,每个人至少贪墨千两白银,你们便是这般为大明计,为天下计,为百姓计的吗!”
“今日你们既然如此提及太祖,正好,朕也有一个提议,便恢复太祖律法,像你们这般贪墨者,按太祖律法,应当处以凌迟吧?
夷其族?还是夷其三族?九族?
你们放心,朕不会冤枉一个人,每个人,朕都会查到证据进行定罪,此事会由锦衣卫与刑部一同查证天下官吏。
你们也不用担心会有人造反,没有了这些蛀虫,大明百姓只会欢喜鼓舞,且朕自会调集大军镇压敢叛逆之人,凡是参与之人,诛九族!
你们以为如何?”
朱棣一条条例举出来,所有人都震惊了,更是怕了,尤其是最后还要启用朱元璋洪武时期的贪污律法,除了极少个别的几个人,其余人全部慌了,心一下子全乱了。
朱高煦听着朱棣说的,也是瞪大了眼睛,他没有想到,朱棣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来破局。
随后朱高煦笑了,笑得尤为高兴,但又有些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