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折耳根 作品

第137章 朱棣大开杀戒!为朱高煦上的最后一课

朱高煦遗憾的是,朱棣前面说的那些话,以及最后的提议,若是由其他人说出来的,就完美了。

如今由朱棣自己说出来,永乐朝的局面,似乎又回到了洪武一朝一般,皇帝亲自下场与朝堂官员敌对,这是很不好的。

只有让其他人提出来,皇帝做裁判,将朝堂众人的愤怒引到那个人身上,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舍弃那个人,来平息朝堂众人的愤怒。

这样一来,皇帝始终稳坐裁判的位置,皇权不受影响,下面的臣子也更加喜欢,因为直面皇帝与面对皇帝的代言人,那是不一样的。

可惜满堂官员,这个时候愣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啊。

朱高煦也没有怪罪什么,朱棣当皇帝,这些人确实不是太大的利益既得者,而武官又不擅长这些。

更何况太子朱高炽都没有站出来啊,这些人真正所跟随的,其实还是朱高炽啊。

原本对朱高炽还有些敬佩,如今朱高煦是丝毫没有了,有理念固然没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但分不清大是大非。

皇权一旦遭受重创,他朱高炽将来即便成了皇帝,又有几分威严呢?

至于高兴,朱高煦也是真的为朱棣而高兴,他感觉朱棣仿佛是走出来了一般,而且与他所熟知的那个朱棣,完全不同了。

这件事的处理,朱棣若是跟这些人继续纠缠对错,朱高煦敢说,绝对出不来,而且风向但凡稍微有偏差,只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声讨朱棣的阵营中来。

然而朱棣根本就没有去理会问题本身,而是直接说起了自己为大明,为百姓所做的事情,尤其是最后那一招,摆出这些人的罪证,直接打破这些人的立场。

再问众人启用朱元璋时期的律法,这就是让所有人,都站在自己这一边啊,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重新启用那个律法。

也间接的说明着,朝堂上绝大部分人,都不干净,只是多与少的问题罢了。

而朱棣将这部分人直接站到自己这边后,剩下的都可以不用朱棣说了,这些人会为朱棣找补理由,变得光辉形象。

至于刚才反对的那几人,将会成为其余所有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些人就是别有用心之人,是大明的蛀虫。

朱高煦都能想到接下来的场景了,这才是佩服朱棣的地方,他也是明白了朱棣的准备是什么了,就是这些人的罪证,用来发起致命一击的。

朱高煦心头都有些乐了,想要做谏臣,偏偏自己的底子又不干净,这可不就是典型的既当又立?

而当朱棣说到那句‘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时,朱高煦是差点没有忍住笑出声来,这句话,还是前面朱棣跟他说迁都顺天府时,他说出来的这句话。

朱高煦是真的希望大明能够真正做到这句话,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偿,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

这句话本来在大明是没有的,但他说出来了,说给朱棣听后,朱棣大为赞赏,尤其是现在当着满朝文武说了出来,那这句话,将会真正成为大明后代君王的祖训了。

尤其是那句,大国的威严与脸面,那是打出来的,朱高煦记得自己只是提过,朱棣就已经整理出来了啊。

对外的策略,这是朱高煦一直秉承的理念,唯有自强,足够强,才能让那些小国敬畏。

若是自身弱小,一张嘴无论怎么说,别人看着这片富饶的土地,都会流下贪婪的口水,都会想来分一杯羹。

这一次,朱高煦心头也有些明悟,他算是知道为什么前两日时,朱棣让他好好学,好好看了,既是学朱棣是怎么解决这个困难的,又是看这些人真正的嘴脸。

想着刚才朱棣让他退回来,没有让他开口解围,如今想想,又何尝不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呢。

他不是太子,沾染了这些事情,朱棣在时都还好,朱棣一旦不在,他恐怕就会面临被清算。

朱高煦其实不怕这些的,他又没有在大明,他在自己的大汉国,他还怕这些人的清算了?

那可真是一个笑话了。

朱高煦看着朝堂上惊慌失措,瑟瑟发抖的这些人,心中无比的平静。

他知道这些人在怕什么,他们是真的怕朱棣成为第二个朱元璋啊。

大明文官,最怕的就是朱元璋了,在这群人心中,就是残暴的代名词,因为朱元璋对付贪官污吏的手段,确实够残酷。

此刻,满朝文武,尽皆跪在地上,纷纷表达着朱棣的丰功伟绩,清一色全是夸赞朱棣功绩的话语。

对原先反对的那些人,此刻也是什么词都用出来了,甚至主动提出将那些反对的人斩首,族人流放。

这个恶人,根本用不着朱棣自己来做,下面的群臣,就已经帮朱棣选好了,理由也给了,刀子也递到朱棣手中了,朱棣想要实行的策略,也可以实行了。

这些人唯一的诉求,就是不能让朱棣动用朱元璋时期的律法,尤其是针对他们的,其余的只要朱棣高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一刻,在这些人的粉饰下,大明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朝廷国力强大,朱棣就是圣明的皇帝。

朱高煦看着这一幕,心头复杂,但也无可奈何,官员也是人,即便不用这些人,换一批人来,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朱高煦还清楚,朱棣手中肯定握有其他人的罪证,继续用这些人,起码这些人都得收敛一点,不然一旦让朱棣开始点名,这些人也就基本到了末路。

有把柄在朱棣手里,这些人还敢不听朱棣的话?

除非这些人能够将朱棣弄死,让朱高炽上位,不然朱棣能吃这些人一辈子。

朱棣看着这一幕,神情依旧肃然,没有半分笑容,他很清楚,眼前这一幕,其实是悲哀的。

但就如同朱高煦所想的那样,他也无奈,这些人,他还得继续用。

他虽然是皇帝,但也不可能靠着自己一个人就能将天下给管理好,他更加清楚,或许这也是这些人肆无忌惮的原因。

因为治理天下,就离不开这些人,没有这一批人,也有下一批人。

朱高炽看着这一幕,心头同样充满了悲凉,既有眼前带来的,也有为自己感到的悲凉。

朱棣的应对方法,没有与他说过,尤其是本该需要他站出来的时候,他晚了,被朱高煦抢先了。

当朱高煦站出的那一刻,他心中很清楚,自己怎么做,已经不重要了。

朱棣的目的达到,朱高炽谈不上高兴,也谈不上失落,但他知道一点,那就是朱棣再想亲征,他也拦不住了。

而朱高燧双眼目光闪烁,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激动,对于他而言,今天的朝会,是真的让他高兴。

损失的那些人,有一部分还是朱高炽太子府出来的属官呢,尤其是今天的站队,朱高炽竟然迟疑了,没有站出来,朱高燧简直想要忍不住大笑出声。

朱高炽越差,与朱棣越是理念不同,他就越高兴,他甚至巴不得这样的事多来几次。

满朝文武,各有各的心思,随着朝堂上那些‘大佬’纷纷下场,反对的那些人,尽皆被处死,其族被诛,三族被流放。

而朱棣提出的对瓦剌与鞑靼的策略,尤其是对外的策略,正式进入商讨流程,每个人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这个策略进一步完善。

两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就全部商谈完成,并且定了下来。

随后散朝,朱棣想要留这些人下来吃饭,但每个人都拒绝了。

这些人现在都还有些惊魂未定,哪里有心情在皇宫内坐下吃饭。

朱棣也没有再去管,即便是朱高炽,朱棣都没有询问,而是只将朱高煦留了下来。

“臭小子,你能不能吃慢点,给咱留点。”

“爹,你是不知道啊,从昨晚到现在,水没有喝过,什么都没有吃,这都过正午了,没饿死我已经算我强大了。”

朱高煦狼吞虎咽着,一嘴饭菜一口酒,不断清扫着桌上的饭菜,说话都是模模糊糊的。

朱棣听着朱高煦说话,虽然没有听清,但看着朱高煦吃的样子,直接笑了。

美滋滋的喝了两口酒,看见桌上的饭菜又少了不少,也是坐不住了,顾不得什么礼节,直接放开膀子开始吃了起来。

酒足饭饱,朱高煦擦了擦嘴,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爹,这宫里厨子做的,就是好吃,让我带两个过去呗,反正你那么多厨子,给我两个不心疼吧。”

“敢跟咱这么说话的,也就只有你一个了,不就是两个厨子吗,咱给你了。”

朱棣虽然笑骂着朱高煦,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仿佛有光一般,无比的明亮。

对朱高煦,朱棣是真的越来越满意了,然而想到接下来朱高煦就要离开大明,心中的不舍也更深了。

“老二,你准备什么时候回去?”

“都已经收拾好了,明天一早就走。”

聊起这个话题,朱高煦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在这里待了这么久,他是不想继续留下来了。

他回去后,差不多就要开始大汉国的扩张了,他是必须要回去见证的。

朱棣闻言,心中一叹,也只能叹息了。

“这次的事情,咱让你好好看,好好学,可是学到了?”

朱棣看着朱高煦,他知道这差不多是他给朱高煦的最后一课了,朱高煦能学到多少,就看朱高煦自己的本事了。

朱棣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局势会发展成这样,他若是早知道有这么一天,当初说什么,也多教点朱高煦其他的本事了。

朱棣是真的希望,朱高煦能够将大汉国做起来,做得强大。

“爹,不得不说,你这次干得,是真的漂亮,那些人,就该杀,留着也是祸害。

尤其是爹你那一身气势,配合着说的那些话,愣是让那些人哑口无言,佩服佩服。

想不到爹你还有这样的本事,这次我可是学到了不少,也是看清楚了那些人的面目。

爹,要不你加强绩效考核吧,不合格的那些官员,直接划拉下去,通过绩效考核,将有能力,真正做事的人提拔上来。”

朱高煦见朱棣不再去聊那个话题,他也正好避开,他也不想再去谈。

说到这里,朱高煦提出的绩效考核,其实大明官员都是有的,不然吏部是干什么吃的?

这也是朱棣疑惑的地方,因为如今本来就有,朱高煦却依旧提了出来,朱棣顿时反应过来,两者之间肯定有区别,不然朱高煦不会这样提。

随即朱棣就来兴趣了,如今朱高煦说这些,他可是好奇得很,他相信朱高煦不会让他失望。

“老二,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咱听着。”

朱高煦看着朱棣这么有兴趣,随即肃然开口。

“爹,其实我说的这个考核,与吏部的大差不差,只是需要增加一些,那就是设定基础准则,也就是基础任务目标。

达到这个目标后,可以继续留任,若是达不到,那么就会面临惩罚,可以是降级,可以是留级观看,若是第二次依旧不合格,直接降级或者剔除。

对于超额完成目标者,则是进行擢升,同时赏赐银子,这是最为实际的赏赐。

另外对于格外优异者,例如某一省、府、县等,可以将其政绩纳入国子监,供后人学习参考,使其青史留名,并通传天下。

而任务指标可以设定为具体做了什么事,民生的恢复,百姓的安置,城池的发展,耕地的增多,粮食产量的增多,赋税的增加等等。”

朱高煦说了很多,也说了很久,但朱棣听下来后,最终却是摇头。

“老二,你说的虽好,但这些,不切实际了。

你可知,若是这样做,需要一套独立的监管体系,还需要对各地的完成情况进行抽查,这些需要重新设立部门,需要填入大量官员,这对朝廷而言,是一个负担。

尤其是涉及到任务的制定,还要重新统计人口、田地,需要做的事情太多,朝廷投入的成本太大。

这事咱会重新琢磨,你这个提议,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朱棣很清楚,朱高煦所说的这些,同样不亚于改革了,而如今的大明,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朱高炽有句话说得没有错,那就是现在的大明,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么些事情后,必须要稳定,若是实行这些,大明官吏,恐怕真的要风声鹤唳了。

朱高煦听后也没有说什么,他也是临时想到的,自己都还没有完善,只是顺嘴提了一下。

聊了许久,朱高煦准备起身回去,朱棣的声音再度传来。

“你之前出海时咱交代给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