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折耳根 作品

第121章 朱棣对朱高炽的考验,对比之后才知道的差别

朱高煦看着朱高燧,顿时一愣。

朱高燧说的这个,他还真没有想过。

皱眉仔细一想,在朱高煦看来,这事的可能性应该非常低。

“老三,这事不用说了,他不会这么做的。

这件事正是因为牵连很广,加上老爷子无比重视,他会知道轻重的。

而且这事想注意也没有办法,他清查这件事时,我们应该在漠北了。”

朱高燧一怔,随即苦笑,按照朱高煦说的,他们确实注意也没用,人都不在这里了,又有什么用呢?

在朱高燧无奈时,朱高煦此刻更是沉重无比,因为他想到了刚才朱高炽为什么要劝他留在大明了。

此时想来,朱高炽可不仅仅只是要搞掉他的名声啊,结合朱高燧刚才说的,他只要回到大明,彻底回归,那么他就没有任何挣扎的余地了。

他和朱高燧在大明的势力,九成五的都被拔除或者投向朱高炽了,他一旦回来,就是待宰的羔羊。

这一刻,他也明白了为什么刚才朱高燧没有一起劝说他回来了,肯定是朱高燧想到了这些。

朱高煦心头冷汗直流,还好他是真的下定决心的在海外建国,要一心发展他的大汉国,要是他真的没有这个决心,刚才被朱高炽给说动了,一旦应下来了,他才是真的半截身子要入土了。

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等,让朱高煦一时间根本没有想到朱高炽真正的目的,只是被他误打误撞破了而已。

经过了这次,朱高煦对朱高炽的印象,是更加的深刻了。

果然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表面上看着越是柔和的,整起人来越狠,下手就是下死手。

什么特么的兄弟,什么亲兄弟,都是扯淡的,到了他们这个位置,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

正在这时,朱高燧的声音再度传来。

“二哥,有件事你要注意,这次老大给你安排人口迁移,他肯定会安排自己的人在里面,这事我尽力去查,但不一定能够全部查出来。

五十万人口,这些人迁移过去之后,加上大汉国已经有了的人,二哥你可以拉起一支数万人的大军了。

数万军啊,二哥,你觉得老大能睡好觉吗?

恐怕老大睡着了都会做噩梦吧,尤其是他只能被动等二哥你出手,不能主动出击。”

朱高煦看着朱高燧,却是直接笑了,完全没有在意一般。

“老三,你想多了,即便他安排人在里面,其实在这些人之中安插心腹,是最难的。

因为这些都是百姓,而能够成为朱高炽心腹的,你觉得会是一般人吗?太容易露馅了。

而且即便他安排,我也不惧,因为我本来也没有想过那些,我只想在海外干出一番天地来罢了。

我只想经营好我的大汉国,将大汉国发展起来,与大明,不相干,我也不想去相干。

再者说了,大明的体量这么大,我大汉国充连大明的人口大府都比不上,你想得太多了。”

如今朱高燧不断跟他爆料消息,他知道,这是朱高燧的一份情,但即便是这样,他也不会对朱高燧完全相信。

只不过如今的朱高燧给他感觉确实不一样了,主动在为他考虑了,而且不仅是考虑,也真真切切的帮他做事。

虽然他不知道朱高燧这样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也承这份情,但如今的他,也不会轻易的相信了。

“好吧,我也就是这么一说,你心里有数就行,不过我还是会注意追查的,有什么消息到时候跟你说。

等你回去了,若是江书来,二哥你需要对我说什么,让他转交就行。

如果是左宁来,有想要对老爷子说的,可以借左宁的手告诉老爷子。”

朱高燧也没有再说什么,该提醒的他也提醒了,没有任何隐瞒的提醒了,朱高煦信不信,他就没办法去管了。

如今他是决定彻底跟着朱高煦了,不跟着不行了,他自己已经无望的情况下,唯有团结朱高煦,才能对抗朱高炽。

两人随后又聊了不少,朱高燧说着朝堂上发生的事,以及朱高炽被朱棣猜疑,朱棣全面亲自掌握兵权的事情。

朱高煦认真的听着,他是着实没有想到,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竟然发生了这么多事,尤其是朱棣的动作,朱高煦心头的阴影更深了。

对朱高炽这般防范,说到底,不还是对他们的不信任吗?

至于朱棣全面掌控兵权,这点他倒是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身为皇帝,尤其是朱棣还是通过靖难造反成功上位的,对兵权更加看重,就是应该的。

换做是他,他也会对军权绝对重视,只要大军在手,说白了,其他方向不管怎么乱,都能轻易镇压。

听到最后,朱高煦突然觉得,有朱高燧这么一个合作者在大明,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

像这些消息,以及朱高燧所提醒的,哪怕是让他自己去打探,不仅需要时间,最后还不一定有这么精确,一些消息更是打探都打探不出来。

如今直接可以通过朱高燧得到这些消息,帮了他很大的忙啊。

“老三,你自己在京城,注意一些吧,还是那句话,跟紧老爷子的步伐,少跟老大起冲突,无非就是些口舌之利,没有多大的必要。

这次你帮了我,这个情我记着,今后多保持联系吧,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的,你也不要跟我客气。

我能帮的,肯定帮,你叫我一声二哥,我就得担起二哥的职责。”

朱高煦对着朱高燧安抚着,反正话是这么说,朱高燧要是真有事找到他,他能帮的确实会帮,但最终帮与不帮,怎么帮,还不是由他来决定的?

被朱棣画了这么多饼,打了这么多次感情牌,他也不是一点长进都没有的。

而朱高煦的这些话,在朱高燧看来就是朱高煦对他的承诺,朱高燧顿时笑了,他想要的就是这个啊。

他现在对朱高煦是真的没有任何心眼了,因为他们两个已经不会产生利益纠葛了,他是真心对朱高煦好。

“二哥,你说的我可是记住了,不过需要二哥你帮忙的时候,恐怕都得是以后了。”

朱高燧所说的以后,朱高煦心知肚明,就是朱棣去了之后,朱高炽上台开始,那才是朱高燧真正需要他在外面帮助的时候了。

朱棣尚在时,朱高燧又没有了那个机会,也不会需要他帮忙。

两人又聊了一会,朱高煦就走了。

来到外面,天色渐黑,一天的时间,又这么过去了,距离第二年,越来越快了。

而在宫内,朱棣正与朱高炽商议着事情。

“老大,如今大明的税制,以及商税,你觉得如何?”

朱棣漫不经心的问着朱高炽,他现在想要看看朱高炽会怎么说。

朱高炽所说的,基本就代表着朱高炽继位后,会实行的政策了,他要看看,朱高炽有没有改革之心,更想看看,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究竟是什么差别。

朱高炽听着朱棣的问题,心中顿时了然,此刻他已经猜到昨夜朱棣与朱高炽聊的是什么了。

肯定是朱棣与朱高煦聊过这个问题,如今才来问他。

想到这点,朱高炽心头更加沉重了,朱高煦都已经出海了,朱棣反而这么重视朱高煦。

以前他还不觉得朱高煦能够威胁到自己,但现在,让他有一些危机感了,哪怕朱高煦已经出海了的。

但又正是因为出海,并且建立了大汉国,一旦朱棣让朱高煦回来,那么朱高煦一旦将其大汉国的官员带回来,那岂不是代表着可以无缝衔接朝堂官员?

朱高炽一时间都觉得荒谬,这个可能简直微乎其微,准确来说是根本就不可能。

朱高炽不再去想,而是认真思考起朱棣所说的税制,以及商税问题。

思考许久,朱高炽缓缓开口。

“爹,如今大明的赋税确实繁重了些,因为连年的征战,每年都有地方遭灾,尤其是今年河南与山东两地旱灾,百姓更是颗粒无收。

而在开年还要进行北征,赋税根本无法减轻,一旦减少赋税,朝廷的财政,将会陷入崩溃。

如今用钱的大头,用兵军事,包括对交趾、麓川,以及北征等战事、编撰永乐大典、北京皇城、皇宫的修建、北京周边运河的疏通与修建、山东、河南两地的百姓安置与恢复、江西后面又爆发的水患,数十万百姓需要安置,地方需要恢复。

除了这些,还有朝廷的各项开支,朝廷一年的税收就那些,徭役增加后赋税已经在减少,盐税都已经上调了三次。

如今唯有休养生息,军事需要的钱粮物资占据着大头,若是能将这笔钱省下来,百姓的赋税就能逐渐减轻,并且释放青壮劳力归家,增强生产。

当永乐大典编撰完成,北京的皇城、皇宫修建完成,各地灾民安置结束,朝廷的负担将会逐渐减弱,对百姓的赋税,就能逐渐恢复,只需数年时间,大明百姓,就可以不用这么苦了。

同时对交趾、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这些地方,也当重新进行梳理,朝廷每年向交趾、奴儿干都司等地支出的银子同样不少,却是几乎没有任何收益。

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每次出海,都需要大量银子,朝廷的负担,真的太大了。

而至于商税,如今商人地位本就低下,限制颇多,就连宅院规模、着装都有严格的规定,若是对商税着手,那么必然需要更改商人的地位限制,因为商人,也是大明百姓。

但若是进行更改,祖制必然会遭到破坏,这只是其一,各地必然会有动乱产生,如今大明,不能有任何动乱啊爹。

多地爆发叛乱,都需要大军平叛,一个不慎,真就天下烽烟四起,到时朝廷四处平定叛乱,赋税同样降不下去,百姓依旧无法得到安宁,且叛乱平定之后,百姓同样需要安抚。

如此,需要用到的银子会更多,如此一来,只会造成恶性循环,不断损害大明国力。

现在大明需要稳,只有休养生息恢复到一定程度,到时才能思考求变之事。”

朱棣静静的听着,没有丝毫打乱朱高炽的话语,听到最后,朱棣心头一叹。

朱高炽说的,其实也没有错,

但朱高炽所说的,都是为什么百姓会过得苦,为什么赋税会这么重的原因。

至于解决,和朱高煦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朱高炽提倡的停止兵戈,大明对外从进攻改为防守,只为节流,节省支出后,进行休养生息,甚至是交趾与奴儿干都司两地,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舰队,朱高炽都想停。

这两个地方虽然朝廷都在下拨银子,但真的占到了朝廷支出的大头吗?

如今朱高炽这样提出来,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朱棣还是能够听出来。

正是因为听出来了,朱棣心中有些悲凉,真正懂他的人,还是朱高煦啊,朱高煦就从来没有提过放弃交趾与奴儿干都司来节流,节省开支。

相反,朱高煦更加倾向加强对交趾与奴儿干都司的管控,将交趾、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真真正正的彻底纳入大明疆域之中。

而在对外这块,朱高煦跟他同样完全一致,什么防守,大明对外就是要保持进攻之势,一味的防守,只会让敌人更加猖獗,只会增加大明的边防压力,只会增加大明边地百姓的负担。

且久守必失,反正都要打,不如打出去,将敌人打残、打废,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昨夜朱高煦说这些时,是真的说到他的心坎里去了。

再看看现在朱高炽说的,朱棣完全不喜欢。

尤其是他问的大明税收与商税的问题,朱高炽跟他说这些,他难道不知道吗?说这些又有什么用?

指责他年年征战?指责他要迁都的事情?修建北京皇城、皇宫,疏通、开拓运河是他劳民伤财?为大明开疆扩土的交趾与奴儿干都司,甚至是辽东都司,对大明没有丝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