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着这些,是真的挺悲愤的,他立下的太子,大明的下一任皇帝,却是对他的种种决策,有想法,朱棣一时有些难受。
但朱棣也没有说什么,朱高炽说的这些,从可观的角度来说,也是事实。
在朱高炽的眼中,停下这些,朝廷节省了开支,让利于民,降低赋税,大明百姓的日子逐渐就会好过了。
若是没有昨夜朱高煦与他说的,如今朱高炽所说的,确实是大明当下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用朱高炽的法子与朱高煦所说的,在朱棣眼中,朱高炽的办法明显更加治标不治本。
但若是论稳妥,肯定是朱高炽的更为稳妥。
朱高煦所说的虽然前景很好,但充满了不确定性,因为朱高煦主张的就是变革。
朱棣一时有些头疼了,朱高炽与朱高煦,两人的理念可以说完全就是相反的,一个主张稳,一个主张变,俨然就是两个极端。
但有一点,朱高煦比朱高炽强,那就是看见的问题,比朱高炽所说出来的更深,更加彻底,更是知道这样的真正病根在哪里。
从朱高炽说的这些话里面,他就没有看出朱高炽真的找到了病根所在。
其实朱棣也不知道什么真正的病根,只是听了朱高煦与朱高炽两个人的回答,他无疑更加认可朱高煦说的那些。
但偏偏朱高煦说的那些,他也拿不定主意,因为牵涉太大了。
而至于商税问题,朱棣更加不想说什么了,朱高炽还是站在想要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回应的,给他重述什么如今商人的限制,其实就是不想做出改变。
至于稳定之后,大明休养生息完成之后,再考虑改变的问题,朱棣就没有去当真。
朱棣很清楚休养生息完成需要多少时间,并且要恢复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完成?而到那时想要变,难度更加的大。
更为重要的是,大明真正的威胁,北方的蒙古,即便被他打残,同样也在恢复中啊,到时战事一开,更不要想着改变的事情了。
对于商税的变化,昨夜听了朱高煦说的,朱棣是非常心动的,但他又很清楚,国策的实行,不是这么简单的。
本想着在朱高炽这里得到一些参考,却还是那样,朱高炽还是和以往的想法是一样的啊。
尽管朱高炽说的有些不符合他的心意,与朱高煦相比起来,他认为有一定的差距,但朱棣也没有因此对朱高炽的位置动其他的想法,起码在如今,朱高炽确实是最适合的。
想想这些,朱棣又生出一种想法,那就是将朱高炽与朱高煦,融合为一个人就好了,那就真的太完美了。
虽然真的有这样完美的继承人后他会更加放不下心来,会更加警惕,以防自己莫名其妙成为了太上皇,成为下一个李渊,但此刻的朱棣,确实有这样的想法。
原本以为朱高煦只会打仗,如今展现出的这些治理能力,尤其是变革的魄力,他很欣赏,更是赞叹。
原本以为朱高炽在处理国政事务上面是最合适的,如今在对比之下也是暴露出种种缺点,尤其是与他的理念,都不合啊。
良久,朱棣才缓缓开口。
“老大,将你继位了,你会放弃交趾、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这些地方吗?你会停止舰队继续下西洋吗?”
对比起他问的两个问题,如今他更想知道这个问题,他想要知道朱高炽会怎么做。
其实他很清楚,哪怕他问出这个问题,朱高炽说的也不一定是真的,但他还是想问。
朱高炽听后,心中犹豫片刻,随即坚定的开口。
“爹,辽东都司不会放弃,这是大明的东北屏障,朝廷需要维持经营。
至于交趾与奴儿干都司,会收紧开支,节省部分支出,用在大明百姓之上。
交趾与奴儿干都司之人,非我大明百姓,又何须支出如此之多的银子,大明的百姓尚且自顾不暇,何顾他人。
而郑和下西洋的舰队,会继续,但将不会这般频繁。
儿子还是那句话,大明已经十来年时间没有好好休息过了,天下百姓太苦,若是再不将重心转移至民生,天下各地的叛乱,只会更多。”
听着朱高炽的回答,朱棣没有丝毫意外,没有当着他的面直接说放弃交趾与奴儿干都司,恐怕还是因为朱高炽如今还只是太子吧。
朱棣心中一时有些心痛,他虽然对这两地支出银子会心疼,但他更加清楚,这两地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有这两地在,可以真正让大明西南、东北两个方向彻底无忧啊,西南方向甚至可以延伸到南洋、西洋诸国,东北方向同样可以延伸到日本、蒙古诸部、流鬼国等地,至于朝鲜,更是没有翻身的可能。
说白了有这两个地方,大明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北境的蒙古诸部威胁。
这才是让朱棣心痛的地方,交趾是他派了二十万大军去打下来的,打下来后又先后派军平叛数次,真当他是觉得大明银子多才会这样做吗?
对奴儿干都司的安排,更是他精心策划的啊,在那里投入了那么多人
与银子,总算是在那里建立了奴儿干都司,真以为这些,是那么容易的吗?
朱棣无暇去想太多,转身赫然看向朱高炽。
“老大,你如实告诉咱,这些是你自己所想,还是下面的那些儒子一起所想?亦或者就是他们这样劝说你的?”
朱棣紧紧的看着朱高炽,他清楚朱高炽与那些所谓的儒家学子走得非常的近,他更清楚那些人想的是什么。
下面那些人,绝大部分文官,都是反对他在交趾设立郡县,以及设立奴儿干都司的。
当年出兵安南,那些人虽然是同意的,但在设立郡县的问题上,他可是也遭遇了极大的阻力,最后还是他一言而决所决定的。
这也是如今大明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交趾任职,他只能从交趾挑选出一部分人来管理,也是交趾持续不断叛乱的原因。
现在他想要看看,朱高炽如今被影响了多深。
朱高炽也坦然开口:“爹,这些既是儿子的想法,也是群臣的想法。
朝廷若要治理天下,需要这些人,不能离开他们,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诸如杨士奇等人,有他们在,天下的治理,会更加容易。”
听到这里,朱棣差不多已经明白了,他知道自己不得文官亲近,朱高炽身边聚集这么多人,也不单单是因为朱高炽监国的原因,也有这些人想要等着朱高炽上位,改变现状的原因吧。
因为他更加看重的还是武人,常年的征战,使得永乐一朝,那些文人墨客眼中的‘丘八’地位并不低,并且非常活跃。
朱棣死死的看着朱高炽,肃然开口。
“老大,咱若是让你向咱保证,交趾与奴儿干都司决不能丢,并且不能减少经营,反而需要加大经营力度,你会答应咱吗?
不仅是你,后面咱的大孙,以及咱的曾孙,今后的皇帝,都不能放弃这两个地方,也不能不经营两地,能做到吗?”
其他的,朱棣心中有了一定的想法,唯独这个问题,他必须要问清楚,他真的不允许,在他死后,有人将这两地给丢了。
他不希望看见,大明的皇帝,被那些儒家学子,文人墨客给蛊惑了。
儒家之道,从西汉刘彻实行罢拙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皇帝用来方便制定规矩,皇帝用来约束下面人用的,而不是让儒家的人,反过来约束皇帝,对皇帝制定规矩。
儒家的思想,是为了让皇帝更好的用下面的臣子,控制下面臣子的,作为君王,儒家经义需要学,因为不学那些,自己就是一个真的什么都不懂的莽夫,被人忽悠了都尚不自知,但学习不代表不代表受其控制。
明面上独尊儒术,实际上,作为皇帝,诸子百家都应该用。
朱棣最担心的,就是怕朱高炽成为下一个朱允炆,这是他绝不容许的。
要是朱高炽真的被影响得太多,他必须要纠正过来。
以往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因为朱高炽的能力做这些事,确实没有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以往朱高炽确实是这三兄弟里面能力最优秀的。
而经过昨夜与朱高煦的交流,朱棣现在的认知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别看他没有同意朱高煦说的,只是给了一个承诺,但正是因为他认可了朱高煦所说的,才会那样说的。
除了这点原因,就是因为朱高炽是嫡长,嫡长是祖制,更是朱元璋定下的,哪怕他是通过造反上位的,但嫡长继承,他要传承下去。
这点要是都做不到,他下去后更难去见朱元璋。
在他死后能不能昂首挺胸的去见朱元璋,已经成了朱棣最大的心结。
朱高炽听着朱棣的话语,没有任何迟疑,当即跪了下来。
“爹,儿子可以答应你,一定不会丢弃交趾与奴儿干都司,这两地的经营力度,我也一定会保持。
待大明休养生息后,定加强对两地,也包括辽东都司的经营,实现真正由朝廷掌控。
至于儿子后面,我会叮嘱好他们。”
朱高炽心中很是无奈,他其实不想应,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应下,朱棣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他若是依旧不应,他与朱棣之间的隔阂,恐怕将会更深了。
不过他虽然应下了,但他也给自己留下了操作余地,那就是名义不丢,经营虽然会保持,但朝廷若是收入减少,经营力度同样会减少,等到休养生息结束,若是没有其他意外,他也愿意去适当加强经营。
在朱高炽心中,能不能经营这几个地方,还得看大明的国力,能不能支撑。
以朱高炽为首,下面一群士大夫,就没有真正重视过交趾、奴儿干都司、辽东都司这几个地方,因为这几个地方如今安排的官员,基本都是武官,文官,极少,甚至在交趾还没有真正的文官过去。
下面的那些士大夫为什么没有重视呢?
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的利益,而且太远了,要是被抽调到这些地方为官,这辈子就没有什么奔头了,跟流放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一旦大明彻底掌控,就需要委派官员过去了,没有人想要去那些地方去受苦
。
既没有利益,又不想被‘流放’过去受苦,这些地方的人,这群士大夫也不承认为汉人,加上武官太过活跃,对他们极为不友好,如今只不过在朱棣的强压下,他们不得不同意。
朱高炽这么想,也是因为下面的那群士大夫,是这样想的,朱高炽需要这群人治理天下,也不想像朱棣那样动用铁血的手腕,既是自己的让步,也是自己逐渐被同化,最终认可那群士大夫。
朱高炽对比起朱标,展现出来的同样是未来仁德之君的模范,但朱高炽又缺少了朱标的狠与霸道。
朱标也不是真的如同表面看着的那么儒雅的,比起狠辣与霸道,朱棣都差了不少,简单点形容就是一个有文化、有涵养的朱元璋。
朱棣听着朱高炽的承诺,只是点点头,他并没有丝毫意外,朱高炽这番话在他意料之中,只是他想亲耳听到而已。
朱棣也非常清楚,什么承诺啊,都是假的而已,他都死了,那时他都死了,哪里能够管得了那么多。
就像他自己,朱元璋定下的祖训,他不是也破了吗?
所以这些,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老大,你对于变革,怎么看呢?”
“爹,儿臣建议慎重,如今大明,需要的是稳定,且大明远没有到需要变革的地步。
大明真正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并非变革啊,变革不一定能够使大明更好,但有可能会让大明烽烟四起,国力衰退,请爹三思!”
朱高炽已经差不多能够猜到,昨夜朱棣与朱高煦聊了些什么了,朱棣突然问自己这些,又是让他保证,又提变革,他要是都还猜不到,就是真的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