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愣愣的看着朱高煦,心头一时间更是震住了。
朱棣被震惊的原因不是朱高煦说得有多高深,相反,说得非常的清晰明了,直接就能听懂。
而是因为朱高煦说的这个角度,他们还真没有想过。
让瓦剌弥补他们出兵的钱粮,还要让瓦剌赔偿,朱棣想想都觉得刺激。
以往大明出兵,就是之前他攻打鞑靼,说白了,只要消耗了鞑靼的有生力量,让鞑靼再次朝贡,就是这样了,没有一个人想过让鞑靼出这些的。
为什么?
就因为大明是天朝上国,是大国,大国对外出兵,要么直接就灭国了,要么就是达到自己的目的,向小国索要钱粮补偿,以及赔偿这种,没人想过是因为丢面子,丢大国的面子。
但现在朱高煦说出来,朱棣那叫一个心动啊,他可不是那种只要面子的人,要是有大好处,面子这东西,他是可以先丢一丢的。
这次出兵本来就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钱,大军每次出征,需要的银子那都是一大笔,可以说在打仗这块,除了达到了战略目的,在其他方面,出兵一次亏本一次。
而如今让瓦剌与鞑靼来弥补出兵需要的钱粮,又让瓦剌与鞑靼赔偿,朱棣越想越是觉得认同。
就像朱高煦说的,要是瓦剌不对鞑靼动手,他会亲征吗?大明会出兵吗?大明还会动用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吗?
至于赔偿,更是应该,明军将士都是珍贵的,而且也是因为瓦剌动兵才会来的,瓦剌不赔能行?
至于鞑靼的阿鲁台?
他带着明军可是来帮忙的,这必须也得有。
朱棣双眼逐渐炙热的看着朱高煦。
“老二,你说的这些,咱觉得都很好,咱也可以下诏给阿鲁台,让他报复瓦剌时不要对马哈木几人出手,但是这个阿鲁台会听吗?
还有你说的补偿与赔偿,咱觉着可以用,他们要是敢不给,明年咱带来五十万大军来,要是他们到时候才愿意给,咱要的可就不止这么些了!”
朱棣直接将这件事给定了下来,什么大国脸面,脸面值几个钱?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瓦剌与鞑靼给他补偿与赔偿,这才是实在的,而且只要得到这些,也是变相的削弱瓦剌与鞑靼的力量。
本来就要到寒冬了,再交出大量钱粮与牛羊,他都能想象这些鞑子将会更加艰难了。
恐怕到时候会为了一口吃的打生打死,饿死冻死不少人。
但是这些,跟他大明皇帝皇帝有什么关系?
朱高煦听着朱棣这话都有些愣神,随即又欣慰的笑了。
其实朱高煦心中是有担心的,因为朱棣一旦这样做了,朝中那些文官的笔,可就不知道得怎么写了。
大国的脸面,绝大部分人都是看得非常重的,尤其是对外,向小国来朝贡,大国的回礼,都是无比丰盛的。
朱高煦原本还担心朱棣拉不下那个脸,不会同意,没有想到朱棣不仅同意了,竟然还有些激动。
反正要是换成朱高炽,朱高煦敢保证,肯定不会这样做,哪怕是朱瞻基,都不会这样做,下面的群臣只要一劝,好话一说,就做不出来。
这事在朱高煦看来,也只有朱棣能够干得出来了,被儒家那套公式影响得不深,也不会被人左右,更重要的是,务实,什么脸面,都没有实际的来得实惠。
朱高煦当即开口道:“爹,阿鲁台会不会听话,那就得看派过去的使者了。
直接就告诉他,要么听话,要么鞑靼就是大明的牧场,明年直接打下来用他鞑靼的人来建城,大明驻军。
不仅是鞑靼,瓦剌也是同样的道理,跟他说话他不听,那就打到他听话为止。
后面每出一次兵,他们付出的需要更多,同时将进一步压缩他们的空间。
同时这一次,直接在亦集乃、河套东套以北阴山之外、大同府以北的沙井,以及赛汗山建立卫所。
同时在这些地方设立骑兵,我们也在草原上养马养牛羊,反正就是一步一步往外推。
直接让瓦剌与鞑靼看见,要么好好听话,但凡让大明出兵一次,大明的疆域就往外扩充一次。
而且这次得到的钱粮牛羊这些,正好可以用来建设卫所,大明的边境也可以再次向北延伸,为大明创造更好的机会。
这次起码可以震慑瓦剌与鞑靼数年,这几年时间,几个卫所难道还建立不起来?大明同样在休养生息,等后面稳步推进,他们自然就急了。
打又打不过,每打一次还得给大明众多钱粮牛羊,还会让大明的疆域再次向北一步一步的扩大。
爹,换做你是瓦剌与鞑靼,你会怎么做?”
朱高煦说的,确实是他的设想,大明不是打不过瓦剌与鞑靼,打得过,但没有办法经营,这么大一块地方,若是大明填充进来,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是一笔无法估算的数目。
这个数目,足以让大明进入到万劫不复之地。
在朱高煦看来,只有温水煮青蛙,汉武帝刘彻的方法他是真的看好的,只不过
需要完善与改进,那就是改成稳步向前推进,一步一步的建立城邦。
用瓦剌与鞑靼的钱粮以及瓦剌与鞑靼的人来建城,设立卫所,同时在逐渐加大经营,也就是设立单独体制的骑兵,以瓦剌与鞑靼的方式结合大明的方式,来逐步蚕食。
虽然大明也必须要对边地的投入增大,但在朱高煦看来,只要几十年时间,不断的经营之下,就可以彻底解决来自草原的边患问题。
加上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一起发力,压迫瓦剌与鞑靼的生存空间,再策反拉拢一部分,就可以解决。
朱高煦也没有说得那么详细,因为他知道,反正朱棣基本是实现不了了,这是一个长期工程,而朱高炽,明显就是不适合这套理论方针的人,而是柔和的对外政策。
朱棣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双眼愈发的明亮,在草原建城,设立卫所,他清楚其中的艰难,不仅艰难,尤其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朝廷难以支撑。
但现在的局势下,他似乎看见了一些希望,鞑靼本来就被他打下去了,瓦剌如今也被他打下去了,而且接下来瓦剌与鞑靼内部肯定也要乱一段时间了。
他若是这样做,如今无疑是机会最好的时刻,从瓦剌与鞑靼那里得到的钱粮,再用来建城设立卫所,再组建骑兵在草原。
大明之内的蒙古人也是不少的,明军之中也有不少蒙古人,这个法子,朱棣都想尝试尝试了。
朱棣一脸笑意的看着朱高煦,他是真没有想到,朱高煦如今给了他这么多惊喜,尤其是这些想法,实在是太符合他的心意了。
监国的朱高炽只会劝他停下兵戈,朱高煦却是在告诉他怎么以战养战,削弱敌人的同时加强自己,为彻底解决大明边患而努力着,这才是朱棣想要看到的啊。
越是想到这些,朱棣心中越是心痛,为什么朱高煦不是老大啊,如果朱高煦是老大,他根本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了。
不再去想,朱棣缓缓开口。
“老二,按照你说的,要是咱是瓦剌与鞑靼,咱肯定会向北发展,向北去攻,尽管向北更冷,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
要么咱就不惜一切,先整合瓦剌、鞑靼以及其余各部,最后再挥师与大明决一死战,要么生,要么死。
要么咱就直接倒向大明,因为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是大明的敌手,哪怕就是整合了,也只是有机会能够挡住明军罢了。
而且还有一点你没有说到啊,咱要是对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阿鲁台这些说,要是他们不愿意,明年咱就率领五十万大军前来,并且放出话。
只要杀了马哈木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家室,咱就会退兵。
老二,你猜,要是咱真的这么做了,瓦剌与鞑靼下面会不会乱起来?”
朱高煦与朱高燧听得朱棣这话,都是眼皮一跳。
朱高燧本身就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从问罪朱高煦到现在,朱高燧只感觉自己是不是还没有睡醒。
好不容易逐渐适应过来,现在他却是发现,朱棣已经逐渐开始被朱高煦带偏了,这些事,真的适合去做吗?
尤其朱棣还是皇帝啊,大明皇帝,做这样下三滥的事,完全丢了大国的威严与脸面,朝中那些儒生,恐怕更加不知道会怎么写呢。
他可是记得,朱棣一直最为注重名声的,就是为了能够下去见朱元璋,可谓看得极为重要,结果就这?
朱高煦同样震惊,前面的他自己都说了,主要是朱棣最后那句话,让朱高煦深深知道了,当皇帝的果然心都脏。
简直损到家,损得不能再损了,这就是摆出大军压境的架势,然后看着别人内部自相残杀了。
这就相当于什么?
换做大明来说,假如外面突然出现一股外来的大军,上百万军,大明就是打不过,精锐都已经被灭了,并且敌人放话,打进来后皆斩,举国陷入被灭国的恐慌,然后别人来一句,只要大明给他们出兵的补偿与赔偿,再干掉朱棣及其一家,就立马退兵。
在本身就打不过的情况下,只需要赔钱,只需要用朱棣及其家室的命就可以让大明延续,就可以让其余人都可以不用死。
就这样的情况下,大明会不会乱?
乱不乱的都还是其次,尤其是当皇帝的朱棣,估计那个时候看谁都觉得是叛徒,对谁都不会放心。
这种情况就是朱棣所说的,只要这样一做,瓦剌与鞑靼指定要出问题,内部指定要打起来,因为必然会有大量的人不愿跟着马哈木、阿鲁台这些人一起死。
到时什么马哈木、阿鲁台,不是瓦剌、鞑靼各部效忠跟随的人,而是可以让他们各部活命的人,弄死这几个人,他们其余人就可以活。
而且弄死了马哈木、阿鲁台这些人,下面这些部落,说不定都能趁机上台,届时再巴结好朱棣,有明军站台撑腰,不就起势了?
虽然想得有些理所当然,但要是顺利,基本就是这么一个大流程了,所以朱高煦才觉得朱棣这主意是真的脏,这个法子都能想出来。
但逐渐平复下来后,朱高煦同样清楚,大明
想要这样做,很难,首先需要绝对的实力,也就是出动足够的大军,先要将瓦剌与鞑靼压得喘不过气,这才是实行这个计策的根本。
然而这样做,就需要强大的国力为支撑,因为这期间,肯定会打仗,而且打了仗之后,还需要持续给压力,等着瓦剌与鞑靼内部发生大乱,再到最后明军入场或者设立都司来实行管控。
而涉及到钱粮,尤其是银子,对如今的大明而言,难度太大,而且,朝中的反对之声,肯定也会更大。
朱高煦看着朱棣,缓缓开口。
“爹,这个法子其实很好,一旦完成,最后可以在草原设立蒙古都司,亦或者成立蒙古行省,为大明再添一行省。
但是,一旦这样做,爹你可有想过大明需要付出的有多少?还有朝中群臣的反对,尤其是老大,肯定不会同意的。”
朱棣很明白朱高煦说的,他自己也想到了,但如今在朱高煦的引导下想出的这个法子,朱棣很想试一试。
其实朱棣也不知道能不能行,但他知道一点,这是具有可行性的,而且一旦成功,历朝历代都会面临的草原北患问题,将会被他彻底解决。
这个功劳,已经足以让他下去后正大光明的去见朱元璋了,而且朱元璋反而会夸他。
朱元璋都没有能够解决的问题,历朝历代都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被他朱棣解决了,中原王朝,再也不会有草原北患的威胁。
想着这些,朱棣心中很是火热的,他是渴望做到的。
至于朝中群臣的反对?朱高炽的反对?
朱棣心头冷哼,面容愈发坚定。
“老二,这件事,咱们回去之后,详细商议吧。”
朱高煦看着气势散发而出的朱棣,他知道,朱棣恐怕真的有想法了。
而这样的朱棣,也让朱高煦看见了什么是永乐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