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韬与韩遂正于屋内,认真商讨着接下来的行动计划。韩遂眉头微皱,满脸忧虑地说:
“韬儿啊,如今你手底下可是有着将近15万的军队,凉州这地方本就相对贫瘠,比不得中原那般富足,要想长期供养如此庞大的一支军队,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啊。”
韩韬微微点头,回应道:
“这个我心里有数,父亲。这次咱们出兵攻打三辅地区,抢回来的粮草,算一算应该能让这些军队吃上一年左右。另外,我己经吩咐周伯,让他把子韬商会的商业逐步拓展到整个凉州,往后就可以用商会赚来的钱,来维持军队的开销了。”
韩遂听后,略一思索,还是觉得不太稳妥,接着道:
“即便如此,可这也没办法长时间维持这般庞大的军队,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啊。”
韩韬眼中闪过一丝坚决,压低声音说:
“现在倒是有一个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从那些世家大族手里,把他们隐匿起来的土地和财富都给收上来,只要能做到这点,别说是眼下这15万军队了,就算再多上10万,那供养起来也不成问题。”
韩遂一听,顿时神色大变,赶忙劝道:
“韬儿,此刻可万万不能对世家大族动手啊!这些世家大族根基深厚,盘根错节,在各地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自从咱们攻打三辅地区后,你的名声己经传遍了整个天下。
你如今也是天下有名的诸侯了,可要是因此得罪了世家大族,他们一旦联合朝廷,再拉上其他地方的诸侯,一起对付咱们,那咱们可就麻烦大了。”
韩韬听了韩遂的话,低头沉思了一会儿,缓缓道:
“我知道,眼下确实还不能和世家大族彻底撕破脸,这世家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容我再好好想想吧。”
韩遂见韩韬暂时决定不对世家动手,这才算是松了一口气,心中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
紧接着,韩韬做出了一个决定,昭告整个凉州:
自己正在广纳天下人才,不论出身如何,只看重个人的才华本事,哪怕是身负罪名之人,只要确实有才能,都可以获得赦免,并且被委以重任。
此令一出,顿时在整个凉州引起了轩然大波,街头巷尾都在讨论这件事儿,而且这消息还像长了翅膀一般,慢慢传到了其他州郡。
那些有着一身才华,却因出身平民而不被朝廷重用的子弟们,听闻这个消息后,都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前往凉州去投奔韩韬,谋求一番施展才华的机会。
自韩韬求贤令颁布出去后,每日都有众多人慕名前来投奔他。韩韬不辞辛劳,耐心地逐个面试,虽说偶尔也能从中发掘出几个稍有才华之人,韩韬也都依照他们的能力安排了合适的职位,可始终没遇到像荀彧、郭嘉那般惊才绝艳的大才子,心中难免有些遗憾。
不过,韩韬倒也有些欣慰,毕竟此前整个凉州现有的官员,大多是被迫投降自己的,对他谈不上有多忠心。
如今能够慢慢寻觅并招揽到真正可用的人才,再委以官职,长此以往,整个凉州的官员队伍就能渐渐都变成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了。
在这前来投奔的人群里,韩韬还碰到过不少之前犯过罪,企图借此机会被招揽,进而免除罪名的人。只是这些人里绝大多数都是平庸之辈,并无真才实学。
韩韬又不好将他们抓起来,怕这样一来,会把其他有意前来投奔的人给吓住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于是,韩韬让这些人有多远走多远,权当自己没看见他们,并未追究。
首到有一天,来了一位气度不凡的人。只见此人身高八尺,身姿挺拔,容貌庄严,眉宇间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让人望之生敬。此人见到韩韬后,恭敬地行礼道:
“见过韩将军。”
韩韬赶忙回礼,热情地说:
“先生请坐。”
待此人坐下后,韩韬又吩咐人给他奉上香茶。
这人轻抿了一口茶,缓缓开口道:
“在下听闻韩将军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不论出身贵贱,也不看过去如何,只看重当下的才能,故而特来投奔。”
韩韬微笑着点头回应:
“是的,道生万物,各有其用。在下不过是顺应这世间大道而为,不想埋没任何一个可用之才。”
这人听了韩韬这番话,眼睛顿时一亮,心想:
“都说韩子韬仁义无双,今日一见,果然如此,而且他还这般尊重人才,一心想着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吗?”
想到这儿,他不禁有些激动,赶忙起身,抱拳道:
“在下贾诩,字文和,乃是武威郡姑臧县人。今日特来投奔韩将军,若将军不嫌弃在下,我愿追随将军左右,为将军出谋划策,助将军成就一番霸业。”
韩韬一听眼前之人竟是贾诩,心中不由得一动,当下激动地赶忙上前,紧紧抓住贾诩的手,道:
“我得文和,犹如高祖遇张良啊!从今往后,你便是我的心腹了,咱们一起共图大业。”
贾诩一听韩韬把自己比
作张良,心中满是感激,暗自庆幸:
“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呀,韩将军如此看重我,定当全力辅佐才是。”
当下便恭敬地说:
“多谢主公抬爱。”
韩韬对贾诩极为重视,不仅在冀县给贾诩安排了一座宽敞大气的府邸,还给他配备了一众手脚勤快的仆人,甚至又精心挑选了五个容貌秀丽的美女送给他。
贾诩本就出身凉州大族,家中富足,根本不差这一座府邸和几个仆人、美女。可韩韬这般厚待,代表的是一种重视的态度。
这让贾诩愈发觉得自己跟对了人,也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随韩韬,一心想着要为韩韬的宏图伟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