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州黄巾军的驻地之中,管亥正对着一众手下,神色严肃地说:
“如今可有不少支黄巾军都纷纷赶去凉州投奔韩子韬了,你们对此事是怎么看的?”
这时,王忠开口道:
“将军,虽说咱们也是黄巾军出身,可自从天公将军死后,咱们各地的黄巾军早就各自为战了。
像将军您手底下这支队伍,那可都是您自己一点点拉起来的,从根本上来说,和黄巾最初的那种紧密联系己经没剩下多少了。所以我觉得,将军您大可不必像他们一样去投奔韩子韬。”
接着,另一个属下赵猛也附和道:
“王忠说得对呀。不过,韩子韬如今确实是威名远播,自从上次他竟敢率军去攻打防守无比坚固的长安,这事儿传开后,全天下的黄巾军将士可都把他当作了精神领袖。
而且之前黑山军派人来问咱们是否同意推举韩子韬为太平天王的时候,将军您不也点头同意了嘛。
所以我觉得,咱们可以明面上尊韩子韬为主,这样一来,既能鼓舞咱们自己军队的士气,让兄弟们觉得咱们是跟着一位有威望的领袖,而且还能借此名头,吸引更多人加入咱们的队伍。”
管亥其实打心底里就不想真的归顺韩韬,毕竟他如今拥兵十数万,自恃实力不凡,哪肯轻易居于人下。刚才那么一问,也不过是想看看手下人的态度罢了,如今见手下们都这般支持自己的想法,便放心了,道:
“好,那就派人前去凉州拜见韩子韬,就说咱们青州黄巾军尊他为领袖,一切按咱们商量好的办。”
与此同时,在冀州的中山,黑山军大大小小的首领们正聚在一起开会。黑山军内部派系众多,此次也只是来了一部分首领。这时,张燕站起身来,高声问道:
“太平天王的令牌打造好了吗?”于毒听闻,赶忙应了一声,随即从腰间拿出了那个精心打造的太平天王令牌,只见这令牌竟是用纯金打造而成的,在屋内烛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透着一股不凡的气势。众人一看,都满意地点了点头。
张燕见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道:
“好,那就派人给韩子韬送过去吧。自从天公将军死后,各地的黄巾军或者其他起义军队,都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似的各自为战,如今好不容易又出现了一个能够让天下义士信服的领袖,这可真是上天有眼呐。”
而此刻的韩韬,还全然不知晓自己己经成了天下黄巾军的精神领袖了。那枚印有“太平天王”字样的金色令牌,正被使者带着,马不停蹄地朝着凉州的方向赶去。
现如今,那些大股的黄巾军都打着韩韬的名号行事,仿佛有了主心骨一般,而那些小股的黄巾军,尤其是在当地实在混不下去的,更是纷纷踏上前往凉州投奔韩韬的路途,一时间,凉州竟成了众多黄巾军心目中的希望之地了。
自贾诩投奔韩韬之后,便一心扑在整理凉州的诸多事务上。待他详细了解情况,看到韩韬手下竟然有着多达15万的军队时,不禁暗想:
“这般庞大数量的军队,长此以往,早晚会把凉州的资源给吃空。”
思及此处,贾诩前来找韩韬,一脸凝重地说:
“主公,我军如今有15万大军,这数量着实过于庞大了呀。”
韩韬无奈地点点头,回应道:
“我也知晓此事,可若是不保持这样的军队规模,咱们根本没办法应对朝廷以及周边诸侯带来的威胁。”
贾诩略一思索,紧接着说道:
“主公,咱们可以采用屯田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在没有战事的时候,让士兵们去耕种土地,等有战事了,再迅速召集他们回到战场上作战。
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解决士兵众多消耗大量粮食的问题,还能确保咱们随时可以应对朝廷和诸侯的威胁。”
贾诩顿了顿,又接着分析道:
“虽说凉州地处西北,自然条件确实恶劣,可耕种的土地颇为有限,但凡事皆事在人为嘛。而且咱们西凉之所以人口稀少,比不上中原那般繁荣,更多的也是人为方面的原因。
过去羌人等时常发生暴乱,再加上一些官员鱼肉百姓,搞得百姓们苦不堪言,大量百姓无奈只能离开家乡,这就导致出现了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实在是可惜呀。”
说到这儿,贾诩情绪越发激动起来,虽说他出身世家,可心里也一首盼望着凉州能够繁荣昌盛,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吃饱饭的安稳日子。
贾诩继续说:
“如今,主公您执掌西凉,让羌人等少数民族都归附于您,而且主公您向来爱民如子,深得百姓们的拥戴。我相信只要咱们施政得当,凉州必定能繁荣起来。”
韩韬听了贾诩这一番有理有据的话,心中十分赞同,问道:
“先生可有具体的实施措施?”
贾诩胸有成竹地说:
“主公,首先,咱们可以把那些荒废的土地安排士兵去耕种,然后再另外派遣一部分士兵去开垦农田,同时还要派人去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若是照此施行,我料想不出三年,凉州
定能繁荣起来,人口也会逐渐增长上来。”
韩韬听后,满意地点点头,道:
“文和啊,此事事关重大,不知可否劳烦你和我父亲负责此事呀?”
贾诩一听,连忙拱手道:
“乐意至极,主公如此信任在下,在下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主公所托。”
于是,韩韬经过一番考量,从15万大军中精心挑选出6万精锐之士,设为6部,每部1万人,将其命名为六部大军。这些士兵不仅素质极高,而且对韩韬绝对忠诚,着重进行军事训练,以备战事之需。
而其余的9万人,则全部安排去屯田了,让他们依照贾诩的规划,投入到开垦耕种、兴修水利等事务当中。
与此同时,韩韬名下的子韬商会也在蓬勃发展。子韬商会不仅几乎覆盖了凉州的大部分商业,而且在天下各州都有生意往来。
这其中的缘由,便是韩韬掌管着通往西域贸易的丝绸之路,有着得天独厚的贸易优势。而对于那些允许韩韬去开展商业的州郡,韩韬也颇为大方,会给予他们去西域贸易的相关优惠政策。
如此一来,很多诸侯权衡利弊后,也就不太在乎韩韬身为叛军首领这一身份了。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韩韬巧妙地解决了供养这15万大军的难题,凉州的发展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