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龟Revo 作品

第136章 孙传庭进京

第136章 孙传庭进京

和煦温暖的冬阳只在京师上空挂了一日,便被夹雪带冰的乌云遮住了。万历四十八年冬月十四,又是一个见不到太阳的阴天。

东江米巷靠近礼部的地方有一家名叫“阳明酒家”的小酒肆。这家酒肆和新建侯王守仁没有任何关系。它之所以叫这名儿,只是因为它夹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中间。

阳明酒家的位置很好,往北走不了几步路就是大明的心脏,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通政使司、鸿胪寺、五军都督府、锦衣卫指挥使司等机要部门都在这儿。

不过阳明酒家做的不是大官儿的生意,而是六品及以下的小官儿们的生意。各部的主事、郎中、寺丞,各科的给事中、都给事中,上朝的不上朝的,凡是来不及在家里用饭的,基本会来阳明酒家点两碟小菜对付对付。

跟其他酒肆茶坊一样,在饭点以外的时间,阳明酒家里也就只剩了歇脚喝茶的小民,或是传信偷闲的小官。

“来两屉肉包,一碗臊子面,再来一碟儿咸菜。”青年人推开门,抖了抖的积在质披风上的细雪。晃动间,披风下七品官服的衣摆露了出来。

“好嘞。”尽管现在吃午饭早了点儿,但跑堂的小厮还是摆出如常的笑容迎了过来。“客官要来壶茶吗?”

“不了。吃顿饭就好。”青年人刚坐下,就听见邻桌客人高谈阔论的声音。

“你们知道吗?”轿夫打扮的中年人给自己倒了一杯粗茶,然后伸出食指,往天上虚戳了几下。“上边儿要‘倒东’。”

“放屁,就抓几个官儿,怎么倒?”另一个轿夫反驳道。“内阁部堂可一个都没抓呢。”

“拔出萝卜带出泥。审一审不就出来了。”年岁明显较长的老挑夫想起了小四十年前的事情:“上次这般兴师动众派锦衣卫去衙门里抓人,还是万历十年末,先帝爷倒张的时候。一开始也没抓几个人,可之后.”

孙传庭默默地听着,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等跑堂的小厮端着餐盘走过来,他才开口问道:“京里最近出什么事儿了吗?”

“客您是今天刚进京的吧?”小厮将孙传庭点的菜一样样地摆到桌面上。

“你是怎么知道的?”孙传庭疑惑道。

“昨天,锦衣卫大白天闯进衙门抓了好些个当官儿的,其中还有三品大员。”小厮放下菜,收起餐盘,但并未离开。他很乐意和客人多聊几句。“这种事儿瞒不住,现在京里到处都在传了,说什么的都有。您穿着官服,还对此一无所知,那肯定是今儿进的京。”小厮眼睛尖,在孙传庭抖披风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个当官的。

“过了一夜消息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孙传庭有些惊讶。

“传没传遍我不知道,反正我见过的人基本在讨论这事儿。”小厮回答道。“就连大理寺卿、礼部侍郎这样的官儿都给抓了,传得快点儿也正常。”

“嗯。”孙传庭点点头,不再与面前的少年讨论此事。“你忙去吧,门口来人了。”

“好嘞。”

孙传庭就着腌咸菜吃着包子,不时往嘴里扒拉两口面。两颚开合之间,他的脑子也动了起来:市井小民知道抓人不奇怪,但只一天,坊间就晓得具体有哪些人被抓,这多半就是有心人故意散布的了算了,关我什么事儿,还得去通政使司复函呢。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这顿迟来的早饭,然后对着木质吊牌上写着的价钱,摸出十几文铜板儿排在桌面上。“结账。”

“客官,多了五文。”来这儿吃饭的小官儿抠搜得很,没一个愿意给小费。

“我把马放这儿,你们帮着喂点儿草料,再喂点儿水。”孙传庭说。

“再添三文,还能让您的马吃上豆子。”小厮提醒道。

“成。”孙传庭又摸出三文钱。

吃完饭,腹空绞痛的饥饿感消失了,孙传庭又恢复了神采奕奕的样子。出了阳明酒家,他便迈着大步向通政使司的方向走去。

“不会吧?”孙传庭进入通政使司看到排着的长队,情不自禁地哀叹了一声。

“你来这儿递题本还是奏本啊?”穿着八品官服的知事走到孙传庭身边问道。

“有什么讲究吗?”

“昨儿没有,今儿有。”知事说道。“如果是奏本就甭排队了,到那边儿去登记完你就可以放下东西回去了。如果是题本,不好意思,老老实实地等着。”

“今天怎么这么多人。”

“出这么大事儿,能不多吗。弹劾的,劝谏的。各司各衙,各党各派都要说话。今天恐怕又得收几百封章疏。”知事看向门外,见下一个朝衙门来的人还得再走一会儿就多说了几句。“这是通政使司的惯例。事儿不多,提奏一起收,事儿多了,那就分开收。”

“我不上题本也不上奏本,我是来复函的。”孙传庭说道。

“哎哟!都要过年了,还有进京的知县啊?”知事有些意外。

“.”孙传庭摊开手耸耸肩。“是你们先发函给我,我才能来

这儿复函啊。”

“你收到的函肯定不是我经手的,不然我肯定记得”见下一个人来了,知事便加快了语速。“直接去左通政大人那里,用不着排队。”

顺着知事的引导,孙传庭很快就来到了左通政的办公堂厅。

“孙传庭。孙伯雅。”左通政找到了相应的记录。“哪儿的人啊?”

孙传庭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确认身份。“山西代州振武卫人,祖籍河南光山。万历四十六年乡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中三甲第四十一名。”

“行了。去吏部报到吧。”左通在文书上盖好公章,然后将之递还给孙传庭。“你去吏部的时候小心说话。”

“大人怎么了?”孙传庭问道。

左通政捋了捋挂在下巴上的苍劲白胡,好心地提醒道:“也不知道叫你来北京干什么。反正你来的不巧。昨天锦衣卫在吏部抓了好些人,周部堂现在肯定恼火的很。”

“事情很严重吗?”孙传庭又问。“皇上呼来一阵惊雷,但这雨要怎么下,没人知道。至少我不知道。”看得出来,左通政很喜欢他的胡子。“赶紧去吧,再半个时辰又到饭点儿了。”

“多谢大人提醒。学生知道了。”孙传庭拱手行礼。

通政使司靠着南薰坊,旁边是銮驾库,要去吏部得走回头路。

来吏部,孙传庭立刻就感到一股和通政使司截然相反的萧索之意。他打起精神,硬着头皮走进正堂,发现吏部尚书周嘉谟正拿着一支蘸好了墨水的笔,盯着案头发呆。

得了左通政的提醒,孙传庭没有贸然打扰周部堂,而是杵在哪里等周部堂注意到自己。

“唉!”过了好久,周嘉谟才长叹一口气。他执笔的右手微垂下,但就在毛尖即将接触到纸面的时候,周嘉谟又把笔给收了回来。“唉!”周嘉谟想为被抓走的本部官员求情,但写完格式开头,就再也憋不出半个字了。

“嗯你谁啊?”看着眼前这个高大魁梧,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周嘉谟立刻就想起了昨天闯进衙门的有着同样特征的人:难不成又是锦衣卫?

“.”孙传庭谨记教诲,没有多话,而是伸手入怀,拿出一本被硬壳包裹的文书。

“你要拿我?”周嘉谟本能地以为年轻人掏了一本驾帖出来。

“部堂大人.”孙传庭看周部堂惊弓之鸟的样子,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了。“我奉函进京,通政使司那边让我来吏部报到。”

“嗯?这也不是述职的时候啊。”知道不是锦衣卫,周嘉谟松了口气。他接过文书,打开来看。“孙传庭,河南永城县知县”周嘉谟心乱如麻,一时半会儿想不起这个七品芝麻官是谁,便起身去寻找最近一个月的案牍。

没多久,他翻到了。“内阁下的调令?”周嘉谟很是疑惑,因为除非发生大事,否则内阁是不会跳过布政使司直接过问县一级的事情的。

他接着往后看,随即便明悟过来。“怪不得,内阁要调你去辽东。”

“三年还没考满啊,怎么会调任呢?”孙传庭从没请托过,也没来得及卷入派系斗争。所以在他的视野里,调任只能是因为考满。

“我怎么知道。辽东地方的庶务现在归内阁直管。你来吏部只是走个程序而已。”周嘉谟没心情和这个七品知县过多掰扯。他在相应的文书上签名盖章,然后把它们堆叠着放到案头上。“拿走,去兵部。”

“为什么要去兵部?”孙传庭心感疑惑。

“辽东在打仗啊!”一想起辽东,周嘉谟就来气。因为东林党里的好些人都是因为插手辽事、污劾熊廷弼被抓的。

“好吧。多谢部堂大人。学生告退。”孙传庭拿起文书拱手拜别。

孙传庭走后,周嘉谟坐回自己的位置,看着除了格式化的开头外一字没有的奏疏,愁容再次爬到了他的脸上。周嘉谟再度叹气:“唉!邹元标被抓了,刘一燝和韩爌也不出来召个会商讨对策,搞得我连题本该怎么写都不知道。”

兵部在銮驾库的另外一侧,所以出了吏部之后孙传庭又走了回头路。

兵部正堂没什么人说话,只听得见桌磨椅擦的声响。同样是少言多默,不如通政使司那般喧闹,可比吏部的阴沉,兵部显然多了几分从容。尤其是稳坐主位的尚书崔景荣,从容得简直像是悠然。

崔景荣手里捧着一杯茶,茶香氤氲上升,在冰凉的空气中凝出实质。他轻吸一口,直上的水汽便在他的鼻尖久萦不去。

等崔景荣品完香茗放下茶杯,孙传庭才躬身拜道:“部堂大人。”

“你是哪位啊?”崔景荣砸吧砸吧嘴儿,似在品味茶水的后韵。

“学生是河南永城县知县孙传庭,通政使司发函叫我来京,复函后叫我去吏部报到,吏部说调令是内阁下的,要我来兵部报到。”孙传庭一口气把周折往复的跑部经历简单地说了一遍。

“你就是孙传庭啊。”崔景荣一听就知道这年轻人是谁。

“部堂大人知道学生?”孙传庭去年进京参考的时候,崔景荣还在宣大

山西等处总督军务并兼办粮饷。

“当然了。你可是要去沈阳的人。兵部上下都知道你。”崔景荣笑道。

“沈阳怎么了?”孙传庭感觉自己从进京以来就一直保持着疑惑的状态。

“沈阳不怎么。可熊廷弼的经略行辕就在那儿。那家伙可不好对付。不过.”崔景荣又喝了一口茶。“.你这身板儿,应该经得起他的折腾。”

“熊经略很难相处吗?”孙传庭问道。

“他是个直率的人。如果你对他的胃口,应该还是好相处的。”崔景荣朝孙传庭招手。“把文书拿过来吧。”

“都在这儿了。”

“恭喜你,你连升两级,现在是正六品兵部主事了。”崔景荣在任官文书上签字盖章,然后递还给孙传庭。“去都察院吧。”

“去都察院?”孙传庭觉得自己的像个陀螺,抽一鞭子跳一下。但无论跳到哪儿,始终在同一个区域里打转。

“当然要去都察院。内阁叫你以巡按的名义去沈阳管理庶务,给你挂的衔是主事兼御史。兼了御史,你能不去都察院报到吗?”兵部没有一个人被抓,因此崔景荣比周嘉谟要耐心得多,而且孙传庭的体格还很对崔景荣的胃口。“兵部主事兼都察院御史,巡按沈阳。绕这么大一圈儿其实还是干知县的活儿。”

崔景荣想了想,又好心地提醒道:“快饭点儿了,就算你现在跑着去也到不了都察院。下午再去吧,你可以先去户部,应该赶得上。”

“这些职衔和户部有啥关系?”孙传庭问道。

“小子,你转懵啦。”崔景荣轻笑一声,反问道:“进京和赴辽的差旅费你不去户部核销申报,打算自己掏啊?”

“哦,对!路费。我马上就去。”

“别忘了都察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