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龟Revo 作品

第168章 审结与预算

第168章 审结与预算

“给何少保备轿!快。”张问达也认可这个台阶。

见此情景,徐光启也没了再出风头拢人心的意思。他挪了挪屁股,什么话也没说,就好像他从没有过这样的想法。

三法司公开会审之后,案子就算是定了,人犯关押在哪儿只是意气之争。没人会想着翻案找不自在,问题只在于案子主谋赵南星会不会也接受公审。

言官群体势必要求公审,但宫里肯定不会同意,因为这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徐光启唯一害怕的事情,是宫里抓了赵南星之后,图省事儿直接给他安排个“畏罪自杀”。在改制事定,以及孙如游“认罪伏法”的情况下,白身赵南星“畏罪自杀”,不会掀起太大的波澜,至少比不上邹元标之死。

都察院和另外两法司一起,位于阜财坊中部,最近的面圣路线当然是向东直穿西长安街,走长安右门入皇城凸角,然后再走承天门、端门、午门的南门路线进入紫禁城。如果按何宗彦的脚力,这段路走下来差不多得掉五刻钟。但都察院派了最快的轿夫,只用了一刻钟多一点儿,就颠簸着把何宗彦带到了长安右门口。

虽然是皇帝的授业恩师,但何宗彦尚未得到“紫禁城坐轿”的恩典,因此剩下的路还得老头儿自己跋涉。

当何宗彦通过熟悉的步道进入紫禁城的时候,他的心底竟然升起了沧海桑田、恍若隔世的微妙感。何宗彦轻笑摇头:明明只离开了一年多,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进入乾清宫南书房的时候,何宗彦得到了答案。原来是因为自己的学生,父死子继做了皇帝。

“臣何宗彦,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同于上次见到朱常洛,这次,何宗彦行的是五拜三叩首的君臣大礼,而非减一等且不磕头的四拜礼。

朱常洛坐受,直到何宗彦磕完最后一拜的三个头。他才站起身,迎上去摆出亲切表情,将何宗彦扶起:“何师傅,请起。”

等何宗彦站起身,朱常洛又后退一步带着东宫侍读王安,躬身行学生见师长的拜礼。“见过何师傅。”

看见皇帝仍旧像从前那样以师礼待己的时候,何宗彦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勾出了一个老怀大慰的弧度。他竭力控制自己的表情,但越是控制,眼眶就越是泛酸。

“何师傅。请坐。”行完礼后,王安照常给何宗彦端来一个木墩子。

“多谢皇上赐座。”何宗彦先谢皇上,再谢王安。“也谢掌印太监。”即使面对身为宦官的王安,何宗彦也从不摆谱。有教无类,都是学生。

几句寒暄之后,朱常洛切入正题:“何师傅来此,想必是为了说会审结果吧?”

“是也不是。”何宗彦说话向来精炼。

“那就先说说‘是’的部分吧。”朱常洛摆出疑惑的表情。

“会审已经结束,问讯的结果与口供相符,而且孙如游的身上没有上过刑的痕迹,可以排除刑讯逼供。因此,口供坐实,孙如游有罪。”何宗彦就是属于什么额外信息都不掌握的那一类人,因此他的回答也只是基于表象。

说罢,何宗彦话锋一转:“但孤证不立。孙如游是否攀咬,其他人是否有罪,赵南星是否主谋,孙如游是否从犯,孙如游是否包庇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审讯。”

“何师傅的意思是?”朱常洛眼神微眯,问道。

“彻查。锁拿赵南星,再行会审,如果口供与孙如游相异,则当堂对峙。”何宗彦毫不犹豫地抛出自己早就准备好了的答案。

“如果牵涉过广,难免影响朝局。如今北境危急,朕以为还是暂缓深究的好。”朱常洛说道。

“皇上深明大义。但逼宫大案与常案不同,若不深究严惩以儆效尤,难免有人再行不臣之事。”何宗彦从一开始就知道如此骚动的背后必然有人煽动。而且与孙承宗息事宁人的态度截然相反,他是坚定的“真相派”。

他的态度明晰:只要证据确凿不冤枉,那扯出谁就办谁。

真相的本质是全部未经扭曲的事实的集合。本案的真相,朱常洛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个八九不离十。但他并不想公开真相,而是要通过部分公开乃至伪造事实,扭曲真相,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师傅的意思,朕知道了。您再说说‘不是’的部分吧。”

“好。”何宗彦听见“知道了”三个字,立刻就明白皇上并不准备采纳自己的谏言。他有些失望,但仅此而已。

何宗彦说道:“东厂和法司就收押犯官的问题产生了重大分歧。东厂以为,应该按‘厂卫问案,法司不得干涉’的规矩,由锦衣卫继续收押犯官。但法司却觉得该以‘衙审衙收’的规矩由都察院接手犯官。”

在这个问题上,何宗彦的身份很微妙。他既是大理寺的主官,又是崔文升主子的业师。因此,他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说人名只提衙门,更不说两方为了这个问题几乎闹到拔刀相向的地步。“两方争执不下。所以臣只能来此求请圣裁。”

“何师傅有什么建议吗?”朱常洛很尊重地先问

何宗彦的意见。

“案子毕竟已经到法司手上了。”何宗彦委婉地说道。

朱常洛听懂了何宗彦的暗示,他从容地回答道:“那就按何师傅的意思办吧。”既然孙如游没在会审上当堂翻供,就说明骆思恭的工作做得很好。

“皇上圣明。”何宗彦不明就里,只以为皇上是在给自己面子,于是赶紧颂圣。

“臣告退。”何宗彦倒是还想多和皇帝学生聊几句政事,但那边儿还等着呢。

“给何师傅备轿。”朱常洛吩咐魏朝。

何宗彦一愣,旋即明白过来,他赶忙叩头道:“叩谢圣上天恩。”

如此一来,何宗彦正式成为继方从哲、李汝华之后,第三个拥有“紫禁城坐轿”这一殊荣的人。

魏朝带着何宗彦离开后,王安才开口说话:“主子,赵南星怎么处理?”

“还怎么处理,让锦衣卫抓人就是。沈还等着这个信号呢,只要内阁票拟通过,立刻让锦衣卫按弹章抓人,有多少抓多少。之后再挑几个跳得最凶的打一顿。这样,他们被救出来之后就会更感谢救他们的人,但不要把人打死。死人就得不偿失了。”朱常洛顺着话题,一口气将事情全部安排完毕。

王安用速记法在备忘录上简记完成后,又把话题给拉了回来,用几近明说的方式暗示道:“主子,奴婢说的处理不是这个意思。”

“你是想杀掉赵南星?”朱常洛问道。

王安没有立刻正面回答,而是说:“奴婢猜测,与何师傅一样想刨根问底的人不会少。”

“不理他们不就是了。”朱常洛说道。

“一审一不审,反倒让人难以信服。还不如让他畏罪自杀,反正已有先例。”王安又说。“再等等。不急。”朱常洛摆摆手。“而且朕说过不杀他的。”

“是。”王安眉头一挑,若有所思。

沉默只持续了片刻。“快申时了。”王安看了自鸣钟一眼,问道:“主子爷今晚去永寿宫吗?”

“事情办妥了?”朱常洛反问。

“主子爷勿虑,所有寄到宫里的信都会过司礼监,除非魏忠贤敢抗旨。”王安回答说。

“这事儿你亲自过问,一直盯着。”朱常洛嘱咐道。

“是。”因为朱常洛还没回答晚上在哪里歇息的问题,所以王安也就没有撤走视线。

“李选侍在哪一宫?”朱常洛突然想了那个连让她笑一个,都要一板一眼地回答“遵旨”的女人。

“李选侍不就在西梢间吗?”王安不解。

“朕说的是东李。”

“东李?”王安更疑惑了。

东西李之分,是天启改元朱由校代父册妃后才有的。

“朱由检的养母。”朱常洛一时间真想不起东李叫什么了。

“哦!”王安这才恍然大悟。“在景阳宫。”

“景阳宫?你怎么把她安排到那儿去了?”

“啊?”王安委屈。

他记得很清楚,当初自己问主子爷要怎么安排李芩芳时,主子爷的原话是:“把这个一脸死人样的女人丢到景阳宫去。”

景阳宫,为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钟粹宫之东、永和宫之北。永乐十八年建成,初名长阳宫,嘉靖十四年更名景阳宫。它的上一个住客,是万历三十九年九月十三日酉时忧病而薨的王恭妃。

王恭妃是皇长子朱常洛的生母。

王恭妃薨逝之后,那里就成了无人居住的冷宫,直到即位后的朱常洛命令王安将李芩芳“丢”到景阳宫去。

王安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并不意外,因为王恭妃死后,主子爷再没去过景阳宫,很明显是将这个地方当成了永不踏足的伤心地。而主子爷一向对选侍李芩芳凉薄至极,几乎无有幸。

“奴婢有罪。”王安决定为皇上的健忘背锅。

“今晚就去景阳宫。不过在那之前,先把朱由检送到慈庆宫去,让他们两兄弟也亲近亲近。哥哥带弟弟嘛,天经地义。”朱常洛最后说:“还有,把永寿宫的差事办好。朕不想辣手摧。”

“遵旨。”

——————

皇城,东北方向,司礼监。

司礼监提督太监曹化淳正坐在自己的书案后,他的面前站着一个人,这是尚膳监正四品提督光禄太监王体乾。品秩上,王体乾和曹化淳是同级的,但如果小他近二十岁的曹化淳要他跪着,他就不敢站着。

一般来说,光禄寺负责整个皇城的伙食采买。而御膳到皇室嘴里,还要经过尚膳监烹调,尚食局伺候等两个额外的步骤。嘉靖以后,司礼监开始统管一切,因而这三个部门也就都由司礼监掌总了。

“这是光禄寺报上来的预算。尚膳监已经完成核对了。”王体乾将一本长长的卷轴放到曹化淳的面前。

供应皇家的肉食、果蔬及奶制品大多来自被称为“上林苑”的“南海子”。永乐十二年,明成祖朱棣下旨,以元代“下马飞放泊”所在地,面积四十顷的“小海子”为中心

,驱散周边居民,增扩苑囿,命名为“南海子”。当“南海子”各署采办不足时,光禄寺就需要向京师民铺买办。

采买的预算需在上年冬月提交尚膳监,而尚膳监需在腊月到来前核对预算,并提交司礼监审批。等到司礼监审批完毕,出条盖印,尚膳监才能拿着条子去内承运库提取现银交付光禄寺。

“坐着等。”曹化淳指了指摆在窗边的条凳。然后便展开卷轴。

“是。”

光禄寺报预算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上年采买食材类目及数量,二则是京师现在的物价。

太祖时,光禄寺额定的最高年年支出为二十四万两。但到嘉靖时,光禄寺的正常年预算就攀过了三十万两。

而万历四十七年,报司礼监批准的预算,是白银三十九万八千九百五十二两。几乎突破四十万两。

不过,这笔钱不是光禄寺的真实开销。因为尚膳监在核对的过程中,会将光禄寺报上来的预算增扩一成左右,这是通行的惯例。

但尚膳监又怎么可能独自吃下多出来的款子呢。果然,在卷轴平展至文末的时候,“图穷而匕首现了”,二十张一千两的巨额宣昌记银票,暴露在了曹化淳的面前。

这笔钱不是王体乾孝敬给曹化淳的,而是尚膳监孝敬给整个司礼监的,曹化淳只是代收。分配的工作只能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做。所谓大头小头,上下都有。这笔钱如果正常分润,到提督太监手里,大概能有一张。

见曹化淳毫不避讳地收起银票,王体乾松了一口气。他听说,东厂似乎领了什么差事,要整肃内廷。不过这样看来,就算不是谣言,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事情。只要司礼监还照旧收钱,那再怎么整肃也就那样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