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老板,现在打电话,是不是又要让我们帮你搞庆祝活动啊?”
回到别墅区存放东西的那栋房子,常顺把绿松石原矿都放好后,拿出手机,找到开年来请的演绎公司帮忙庆祝书店开业的老板的电话,打了过去。
对方接通后,笑着说道。
这位老板姓于,是一位年龄四十岁左右的男人。
“是啊!你们后天,也就是1号有时间吗?有的话,帮我热闹一下,我的书店开了分店!”
“开分店了吗?那恭喜你了,我们有时间!”
“有时间就好,那你们后天来…………”
常顺把地址告诉了他。
“行!这次你是准备搞半天还是一天?”
于老板稍微停顿了片刻,问他道。
“搞一天吧!这次的店铺规模更大一些。”
两人又聊了几句,谈好了费用问题,就都挂了电话。
这次管午饭,还是上次的那些人,平均每人的出场费150元。
打完电话,离开住的别墅区,常顺就去了书店。
人多效率高,之前看着的装在袋子里面的书很多,但当他再次过去看时,已经少了三分之一。
跟大家一起又整理了会儿旧书,到六点的时候,他们聚在餐馆吃了晚饭。
饭后,常顺把丈人、丈母娘、方玲、梁建兴都送了回去。
距离不算远,并没有耽误多久的时间。
其他人加班又整理了一会儿,到九点半左右才回去休息。
第二天上午,十几人依然在忙碌着分拣旧书。
下午,常顺他们刚吃完午饭来到书店,那名老中医就已经等在门口了。
经过这么多人一天半时间的摆放,旧书差不多已经摆放完,还没有整理出来的已经不多。
下午的时间,他打算带上常静跟母亲再去废品回收站选购一些。
“小伙子,你昨天说的把书带过来,带来了吗?”
拿出钥匙打开大门,等其他人都去整理旧书后,老者问他道。
“带来了,走,去我车里。”
说着,他就向不远处停车的位置走去。
两人到了车内,坐好之后,常顺把书先拿了一本出来递到了对方的手里。
这是一本讲针灸的,就是关于行针方面的书籍。
他没有直接把两本书都递给对方看,因为对方说了,不白看他的书,会送东西。
要是对方不诚信,他就不会把另外那本拿给他看。
“咦!还是手抄本啊!”
老者把书拿在手里刚翻开一页,就有点吃惊。
手抄本的书,有一些可能是言传身教、一脉单传、传儿不传女之类。
这种跟印刷版不一样。
有的是临床多年的经验总结。
没有继续说话,他开始仔细看了起来。
常顺一时间也没有打扰他。
针灸这种治病救人的法门,他清楚,也只有中医有,西医是没有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医认为经络穴位可能不存在,但后来经过科学论证,经络穴位真实存在。
西医觉得很玄学,但古人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对经络穴位有了详细的认知、介绍、说明。
那时没有高科技,没有探测、检测设备,至于是怎样发现,还论述的那么详细,估计也只能以传说中的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能够内视来解释了。
等了差不多一刻钟,见对方因为看得很专注,好像把他忘记了,怕耽误时间,常顺故意咳嗽了一声,才把老者从“入定”境界中拉了回来。
“这本书怎样?”
他笑着问对方道。
“很不错,对一些用针方面的经验论述的贴合实际,比较客观真实!
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还有一些之前我所不了解的。”
老者捋了一下他的山羊胡,然后说道。
“不错就好,我不能陪你看太久,下午还有事。”
常顺又对他说了一句。
“给!这是我送你的东西,你把这书让我拿回去看两天,我把它抄下来,然后还给你,你看咋样?”
老者说着,递了一块玉佩给他。
这块玉不是古玉,但料却是很好的材料,和田籽料。
玉佩长方形,长约6公分,宽约5公分,厚约半公分,面上雕刻的是风景,山川河流。
虽然不是羊脂白玉,但依然不便宜,过几年和田玉的价格上涨,这块牌子,卖个小几万块钱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玉,估计也是以前治病救人,别人送给他的。
到了老者的年龄,对金钱已经看得不那么重要了。
说实话,按照一般人的眼光,玉佩肯定比这本古籍值钱。
但真论起研究价值,古籍的价值,又比玉佩的价值大。
“行!你拿去吧!另外我这里还有一本,你看完了再拿过来换,那本我就不让你送东西了。”
他也不是小气的人。
“你倒是不算贪心!那我看完了联系你,你把你的电话说一下。”
随后,两人互相保存了号码。
通过闲聊,常顺知道了对方姓蒋,今年85岁。
常顺让他进店里看看那些摆放出来的旧书,不过老者说想早点回去看他手里的这本书拒绝了。
对方不去店里看,他自然也不会勉强。
至于对方抄了他的这本书会不会大量复印,那也没啥,要是真能造福更多的人,那也是积阴德的事。
这个就像翻印经书,功德无量。
“哥!你看看这个有用吗?”
当他上楼喊母亲跟常静一起去废品回收站时,常静拿了一个红色字帖状物品出来,然后递给了他。
常顺接到手里看了下,是一个嘉宾签名册。
签名册的年代是八十年代,内容是某某庆祝活动。
他翻开看了下,里面有很多人名,其中不乏有一些社会名流。
他们的字迹不同,但都是亲笔所写。
里面有政界人士、商界人士、以及艺术家等。
“有用!像这样的签名册,也能当收藏品。”
常顺简单说了下。
“有用就好!”
“走吧!我们去选一会儿旧书,然后再过来。”
随后,常顺就把嘉宾签名册也带上下了楼。
三人去的地方,是那处大的废品回收站。
母亲跟常静是第一次来这种大型收购站,对于这边的规模,都有些感叹。
他们也没有耽误时间,直接挑选了起来。
时间有限,都没仔细查看,只是觉得有用就装到袋子里面了。
到5点,他们选了两个半小时左右,选出来的旧书差不多800斤。
重新回到书店,其他人已经把所有书都摆放整齐了,等着他们送书继续整理。
800斤书,上下两层,大家忙到六点半,就又分拣完了。
看了一眼所有书柜上的书,已经摆满了一大半。
今晚饭后没加班。
把丈人、丈母娘以及方玲、梁建兴都送回去后,他们也回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