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郑县令到来

何春花感觉自己被亮闪闪的银子晃瞎了眼,

“那好,我会将账目记得清清楚楚,你们随时可以检查,只不过……我暂时拿不出20两银子来……”

“这有什么?你不是在收药材吗?正好今天直接卖给我,省的你还跑一趟州府……”

“这……合适吗?”何春花有些犹豫,“我方才瞧见你是坐马车来的,这些药材你如何带回去?”

“我那马车拖些药材应该是够的,至于我嘛……就勉为其难的跟兰小姐挤一挤好了……”

这算盘珠子都快蹦到何春花脸上了……

她是再也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芝兰自然也是红了脸,两人又打了半天嘴仗。

随后几人又商量了一下细节,然后留他们吃了一顿午饭这才离开。

方公子大概是第一次吃这种农家饭,对何春花做的几样小菜赞不绝口,足足吃了两碗饭才罢休,完全没有初见时那副高高在上的贵公子模样。

到了晚上,何春花吃过了饭,估摸着村里人也都回了家,便又在晒场那处开起了会。

每家雇一个人去她家帮着做益母草颗粒,一天20文的工钱。

另外何春花又拿出她这两日挖的益母草给村里人看,告知他们这草药也收。

于此同时,也让他们可以往外宣扬,何春花这里收益母草。

益母草虽然收的便宜,每斤就1文钱,但是好在量大,山上一开一大片,只要去一趟山里就能挖一背篓,换几十文出来。

第二天,何春花家的小作坊就开了工,何春花将她们分成四组,一组负责挑拣洗涮,一组负责把益母草晾晒烘干,一组熬药,一组研磨。

霍知雨负责最后的搅拌和灌装。

李满仓则拿着刀带着大郎砍竹子做竹筒。

日子一天天过去,一群人都是忙的喜气洋洋。

只是偶尔还是会叹气,眼看着天越来越热,却是一滴雨都没下,村里两架水车齐上阵,老黄牛的腿都跑细了一圈,不少人都是惴惴不安,甚至有人说老天爷这是又要收人了。

任家村的里正也拎着半袋粮食来过一趟,原因无他。

打从收益母草的消息宣扬出去,每天都有外村的人过来送草药。

任家村的村民也背着草药来过几次,只是还没进村就被清扫村道的李有望赶了出去,何春花早就交代他,任家村的草药不收。

被李有望撞见了,那些人哪里能讨到什么好处,都被李有望骂的灰溜溜往回跑。

任家村的人没办法,只好把草药卖给其他村的人,但是那价格却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儿。

又加上龙骨水车成日里在他们眼前晃悠,任家村的人也都明白了,今时不同往日了,他们与李家村作对那是捞不着什么好处的。

于是任家村里正便只好带着礼物上门求和。

何春花自然是冷嘲热讽一番,不过看着任里正姿态放的低低儿的,到底是把那半袋粮食收下了。

有一句话叫穷寇莫追,任家村毕竟是在他们上游,要是真逼急了别人真动什么歪心思投毒,那可是危及整个村的性命。

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再加上几个月之后,村里一起凑了笔钱请人在村口挖了个水井,自此以后李家村的水源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不过,在小作坊开工半个月左右的时候,李家村又来了个人。

来人正是一身常服打扮的郑县令和师爷还有几个随从。

李有望现在俨然成了李家村的保安,自己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做了个竹亭。

只要看着陌生面孔,就拿着木棍往地上敲,“站住,你是谁?来李家村找谁,为着什么事儿?”

郑县令也是十分给面子,甚至朝他作揖,

“老丈,我来找何春花,有一桩生意要谈。”

李有望也知道,近来找何春花的人多,他已经见怪不怪了。

将郑县令上上下下打量一番,便抬抬下巴给他指路,“呐,顺着这条路一直走,最大的那栋房子就是她的。”

事后,李有望得知今日跟他行礼的居然是宜安县令,直呼自己活不长了,三天都没能睡好觉。

郑县令并没有着急去找何春花,而是田间地头转了一圈,看了两架龙骨水车,又欣赏了几个茅草房后边长势喜人的苞米红薯,这才到何春花家里。

何春花自然知道郑县令为何而来,将人引到宴客厅,上了茶水便把早已准备好的龙骨水车的构造图拿了出来。

郑县令和师爷将那张纸看了又看,随后细细揣进衣袖,这才问道:“这东西虽然在南方盛行,可是并未传到咱们渝州府来,你是怎么知道的?”

何春花早知道他有此一问,径直答道:“我家叔叔年轻时在南方做过一阵子游医,见过水车。再加上我爹从小就爱拿木头做些小玩意儿,我们一起琢磨了一个月,才把这龙骨水车做出来。”

这半真半假的话出来,郑县令是再也没有质疑。

走之前丢下20两银子,说是给李老头的辛苦费。

何春花也知道,他这是打算将龙骨水车在整个宜安县推广了,相当于版权费。

后来,何春花将这20两银子,又自己添了些许,给大牛两口子盖了青砖瓦房,他们带着多宝多金小妮妮住到了山下。

李老头还是和赵氏带着二牛小杰在山里住。

他们舍不得山上开出来的那么多田,二牛也在赵氏日复一日的开导中重新活了过来,偶尔也跟着李老头下山跟大牛何春花一起吃顿饭。

时间来到了八月,老天爷到底不忍心,早在六月中旬就下了好几场雨,小溪里的水又接着欢快的流淌。

自打下雨后,山里的各种蘑菇就冒了出来,何春花便让彩霞带着村里人辨认,然后几个村里又刮起了捡菌子的风潮。

收来的菌子洗干净后和彩霞一起做成菌菇酱,只要不是太阳暴晒,菌菇酱能保存很久。

在何春花的指导下,翟家村开了个做蕨根粉的小作坊,蕨根自然也是李家村和翟家村和几个邻村收来的。

虽说此时蕨根并不是采挖的最好时期,淀粉含量不是最高的时候,不过何春花已经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