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微微 作品

第299章 此乃金陵姜家姜虞月

在入宫上朝的路上,各大官员都是一路交头接耳,纷纷都在讨论着那个昨天被带进宫的女子到底是何方神圣。

“周大人,您可有听说昨日的事情?”

几个大臣凑到了礼部尚书周文城的身旁,低声道,“先前陛下便说了,这个月的十五便要行皇后的册封大典,而昨天夜里宫中传来消息说陛下带回来了一个女子,想来这位女子便是陛下属意的皇后人选了。”

说到这里,这大臣的声音则是再度压低了几分,“周大人可知晓这是哪家的小姐?”

礼部尚书周文城听得这话也是叹了口气,“昨日我在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便已经派人出去打听过了,京城中但凡叫得上名号的人家,家中待嫁的姑娘都好端端的待在家里,是不曾听说谁家的小姐被带进宫的。”

说到这里,周文城神思带上了几分忧虑,“前些天陛下又是接连十几日不在京中,恐怕那女子并不是京城人氏。”

这话一出,众大臣又是议论纷纷,周文城则是摆了摆手,开口道,“诸位也无需如此胡乱猜测了,一会朝会上只需问上一问,想必就能知晓那个女子到底是什么来头了。”

宋惊澜端坐在正殿的龙椅之上,待到群臣朝拜过后,礼部尚书周文城便率先提出了疑问。

“启禀陛下,在上月之际陛下就曾说过要在本月十五举行皇后的册封典礼,如今这册封在即,不知陛下可否向微臣透露透露贵人的身份,臣等也好早做准备。”

有了礼部尚书这话,众人都是屏息凝神的等待着宋惊澜的回答,而他也显然不负众望,缓缓地开口了。

“周爱卿与朕果真是心意相通,朕今日正巧要在朝会上宣布此事,周爱卿便问起了此事。”

宋惊澜淡淡的开口道,“正如爱卿所说,皇后册封在即,朕也应当公布皇后的身份才是,朕这位皇后的出身并不显赫,乃是金陵姜家的长女,姜虞月。”

金陵?姜家?

众大臣们都是神色各异,只要稍稍有些做官有些年头的都能记起来在四年前宁王一案的风波。

那时的案子也牵涉到了身为驸马的谢云齐,而这金陵姜家的长女,不就是先前谢云齐之妻吗?!

陛下为何要选这样一个女子来做皇后?!

周文城的脸色略显微妙,他也着实是没想到宋惊澜所认定的皇后竟然会是那姜虞月,可就算借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贸然提及姜虞月曾嫁作人妇的事情,因而即便是要反对,他也只能拿出身说事。

“陛下!此事还请三思而后行啊。”

周文城躬了躬身后立刻道,“这姜虞月出身商贾之家,咱们万齐自从立国以来便没有立商贾之女为后的道理,皇后乃是一国之母,必得选身份持重的女子来担当皇后一任才是!”

有了周文城开了这么个头,其余的臣子也都是纷纷附和,但也不敢反对得过于激烈,只能拐弯抹角的想了一些“折中”的提议,只有蒋非离好整以暇的站在群臣当中,并没有要跟着发言的意思。

“陛下若是真倾心于这女子,大可不必将其抬为皇后,即便是纳为贵妃也好,皇后之位还是要落到身份贵重的官家小姐身上才是,切不可让外邦人看了咱们的笑话呀!”

“……”

朝臣们七嘴八舌的提议着,简而言之都是对姜虞月当皇后这一决定感到不满,想让宋惊澜收回成名,而宋惊澜则是一言不发,只静静地听着他们的话,直到众大臣们觉察到了气氛有些不大对劲,这才缓缓安静了下来。

见着众人噤声 ,宋惊澜这才缓缓开口,“诸位爱卿都说完了吗?”

虽说宋惊澜这话语里并不带什么情绪,但却是让众大臣们都格外的紧张,周文城额头上已冒出一层薄汗,而宋惊澜见着无人开口,这才将目光投向了人群中的蒋非离。

“蒋非离,你怎么看待此事。”

见着蒋非离被点名,众人的目光纷纷都聚集在了他的身上,而他则是一贯的吊儿郎当作风,略向前迈了一步,但却并没有回答宋惊澜的问题,而是看向了周文城。

“方才我听周大人的意思是说,这姜家之女出身商贾之家,地位与皇家不匹配,所以周大人觉得让这姜家女做皇后多有不妥?”

面对如此问话,周文城也只能点了点头应声,“正是如此。”

而蒋非离则是轻啧了一声,又开口道,“那可真是奇了怪了,都说英雄不问出处,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周大人也是穷举子出身,按理来说应当也不会有如此深的门第成见才对,怎的如今却是在身份之上斤斤计较了起来?”

如此一番话让周文城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的,支支吾吾好半天都挤不出来一句完整的话,“这……”

宋惊澜看得这一幕,眉头则是微不可察的一扬,这是他昨日便和蒋非离说好的,要在朝堂之上帮着姜虞月说说话,不成想这人的嘴皮子功夫是越发长进了。

“不得无礼。”

见着周文城满脸的局促,宋惊澜这才稍稍出言制止了一番,而后又是开口道。“不过他倒是有一句话说的不错,在座的诸位爱卿并非所有都是出自于世家大族,朕一向是任人唯贤,不问出处,自然在选择皇后一事之上同样是如此,朕之所以看中了这姜家女,便是因为其品格。”

这话一出,大臣们却并未所有信服,而宋惊澜则是不紧不慢的继续道,“先前南昭国屡屡进犯,朔州城几乎被毁坏殆尽,百姓们也都是流离失所,但我万齐连年征战加之先前定王、梁王的叛乱,国库空虚,即便是想要帮扶朔州百姓也是有心无力。”

“如今乃是姜家主动捐赠了大半的家底充入国库,这才为朕缓解了当下的燃眉之急。”

说到这里,宋惊澜又是顿了顿,“当然,姜家的善举也远远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