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猫狗鸽 作品

第240章 吃天赋的

第240章吃天赋的

一听宋煊回来了。

屋子里的人全都变得激动起来。

陶宏等人连忙迎过来,笑嘻嘻的瞧着宋煊。

这还是他们从东京城一块逃出来,分别最长时间呢。

但是谁也不担心宋煊的安全,除了有王珪这个保镖外,宋煊自己更是实力强横。

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在路上遇到什么摊子,容易被下了蒙汗药之类的。

其余的山匪恶霸,没被宋煊顺手收拾了,算他们走运。

“接着。”

宋煊把自己的包裹扔给陶宏:

“给兄弟们带了点洛阳的土特产,好在应该没怎么坏呢。”

如今的天气倒不像之前那么闷热呢。

早晚已经开始凉了。

陶宏等人嘿嘿笑着。

虽然他们现在不缺钱,但是宋煊出门一趟,便是想着大家伙,心里热乎的很。

几个人过来询问洛阳城有什么好玩的没,让王珪跟你们说。

“行了,别戳着了,我先去洗个澡,那两个是来应天书院学习的给安排住下,这个两个是新收的保镖,也给安排住下。”

“好。”

陶宏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四个陌生面孔。

估摸那两个学子应该是有点本事的,要不然十二哥儿不会施以援手,还把他们领应天书院来。

否则随便帮了就帮了,没必要再徒增麻烦。

至于另外两个保镖,一个傻大个子,这身条穿盔甲应该不亏。

陶宏知道宋煊想要去西北建功的事,所以会有意培养一些军士,待到他将来调用。

另外一个人面上表现的很是无所谓,但透露出来的神色是畏畏缩缩的,不好判断有什么本事。

陶宏随即带着四个人去安排一二。

鱼周询当即说道:

“十二哥儿,我俩可以直接前往应天书院。”

“别急,先在我家住下几日,去书院也得梳洗一阵,浑身上下全都是酸味,去熏夫子们去吗”

宋煊一把拉住鱼周询:

“反正你们也需要人去引荐,容我喘口气,再办这事。”

鱼周询见宋煊如此热情,也不多说什么。

反倒是几个人围着王珪牵回来的高头大马十分欣喜。

毕竟如此雄壮的马匹,在这宋城当真是少见啊!

像宋煊那样养头驴的都是少数人。

王珪脸上带着得意之色,他在洛阳的时候,经过司马家的介绍,已经找师傅学会了基本的骑乘。

就是熟练度还需要继续累积。

宋煊先去洗漱一番,这才敞怀坐在躺椅上,回忆着洛阳的时光。

这次游学,时间不长,但是也给了他一些不同的视角,看看大宋其他地方。

总而言之,沿着河流这条路上,还是十分的繁荣的。

……

宋煊回来的消息在平静的宋城投下了一颗石子,倒是没怎么引起太大的波澜。

但是晏殊却是收到了钱惟演的回信。

他在心中把宋煊好一阵夸奖。

无论是待人接物,亦或者是诗赋才华,甚至在断案上也有一定的手腕,将来为官定然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晏殊对于钱惟演的吹捧并不在意。

他早就清楚的知道宋煊的本事。

用得着你专门来说

他宋十二要是没本事,我能给你写信,让你在洛阳给他制造一下扬名的场地。

如今宋煊匆匆回来,正是晏殊所希望的。

宋煊游学认识些人,扬扬名就够了。

晏殊认为宋煊的重心应该放在科举考试上。

接下来是会非常激烈的省元争夺,以及更加重要的状元争夺。

这两次考试间隔的时间不会太长。

留给宋煊温习功课的时间也不会太多。

所以晏殊希望宋煊能够多多温习功课,如此才能有更大的机会去达成连中三元这个宏伟的目标。

故而洛阳学子因为宋煊名声大噪,而扰的他赶快回来,晏殊所极为高兴的。

宋煊早点踏入官场历练,将来也能更早点进入朝廷中枢。

说不准将来他们二人还能合力为大宋的强盛而添砖加瓦的。

再瞧瞧钱惟演特意说的案子的事。

宋事儿不过是仔细阅读卷宗,就能找出那么多的疑点。

那就只能说明

河南府知府刘烨心中有疑问,但也无动于衷,可也对待下属过于相信了。

要不是那个老和尚前来求情,这件事十有八九便是冤假错案。

真不知道刘烨有没有处置他

想到这里,晏殊撇撇嘴。

若是大宋的官员都用点心,这种事完全可以避免,也用不着宋煊去当那个火眼金睛之人。

大宋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却是越来越差。

尤其是

他如此糊涂去断案,那些受了冤屈的百姓,可不单单会赖这些官员。

更是会怨恨皇帝!

若不是皇帝的任命,他如何会来这里当官

最终祸害的是大宋江山。

所以晏殊才会想要力挺范仲淹搞新应天书院。

无论是招生不拘泥于本地学子,校训也要改了。

全都是在埋下种子,以待将来能够开结果。

宋煊这颗好苗子,是晏殊自己率先发现的。

如今见他能够茁壮成长起来,自是希望能够宋十二能够继续往上蹿,长为参天大树。

晏殊放下手中的书信,递给一旁的宋绶,让他好好瞧瞧,宋十二在洛阳城一口气写了三首百年诗词,还收手了。

要不然真的一人一首,该让那个叫梅尧臣的学子更加下不来台了。

人家好不容易写出一首三十年难得一见的宋诗,结果宋煊这里跟不要钱的似的,才思泉涌往外倒。

宋绶品鉴完宋煊的三首新词,以及梅尧臣的那一首宋诗。

“我大宋还真是人才辈出啊!”

宋绶有些欣喜的笑道:

“若是像梅尧臣这样的学子多一些,完大宋将来如何能够不强盛起来”

晏殊摸着胡须瞥了一眼宋授:

“你如何能够不许愿说大宋多出几个宋十二那样的学子呢”

“呵,宋十二那样的学子,放眼整个大宋,都找不出来第二个。”

宋绶放下手中的书信,瞧着颇为妄想的晏殊:

“你真以为宋十二只会写出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词来,然后写了三首百年难得一遇的词,便是水准下降了,谁都想要与他碰一碰”

“啧啧啧。”

晏殊还是有些揶揄他的话。

自从他们二人去拜访范仲淹后,与宋煊张方平结识。

宋绶总是对张方平寄予厚望,鼓励的没玩没了,对宋煊多有打击之色。

因为宋绶与晏殊打赌从来没赢过。

如今他宋绶话锋一转,开始夸赞起宋煊来了。

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作为多年的老友,宋绶当然明白晏殊嘴里的意思,他哼笑两声:

“我一直都觉得宋煊的天赋谁都比不过,而且心态显然也不是幼童。”

“但是张方平那孩子不一样,他从小就是苦惯了过来的。”

“又是与宋煊那种天赋极佳的同窗为伴,长久下去,心中难免会出问题。”

“所以我才不留余力的去鼓舞,帮助张方平。”

宋绶可太理解身边人过于优秀的人了。

尽管张方平自己也有过人天赋的一面,但是在比他更加优秀的宋煊面前,还是不够看的。

许是宋绶在张方平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他也渴望被别人夸奖,从而得到正反馈啊!

奈何这把伞一直都没有出现在宋绶头上。

或许从古至今,男人接受的教育便是要自己扛事,有什么苦楚也都要自己个去消化。

故而宋绶见了张方平后,便决定年轻时自己没有得到的那把伞,他要给张方平撑开!

听了宋绶的描述,晏殊发现自己对于不少人的心中所想,都懒得去揣摩。

当年他总是揣摩天子的圣意,其实也是挺累的。

后续便没有再有如此的操作。

听着宋授这般说,晏殊本想安慰一句,但是话到嘴边,却是哈哈大笑:

“你方才都承认宋煊异于常人了,可依旧是不相信他。”

“嗯”

“有宋十二在影响着张方平,他能长歪喽”

宋绶一甩衣袖:

“就是因为张方平那孩子总是与宋煊呆在一块,我才担忧他会被宋十二影响,长歪喽。”

“宋煊他有时候到思路,你晏殊纵然神童了这么多年,想必也是没完全猜透他吧”

晏殊承认,自己有些时候是跟不上宋煊的思维的。

他也只能承认大宋当真是越来越强,否则不会有如此多的神童现世。

尤其是宋煊是晏殊这个老神童见识过最特殊的一个存在。

他仿佛是那种天授之人一般。

但晏殊知道,宋煊并不是这样的人,他就是在某些地方上比许多人强。

但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并不强!

这才是晏殊所不解的。

宋煊如此心气,晏殊只能把这件事怪罪到宋煊小时候不受家里宠爱。

属实是缺爱长大的孩子,他说一丁点都不会轻易对人吐露心声。

“不聊了,不聊了。”

晏殊拿起书信:

“无论如何我都得让宋十二的夫子与院长都瞧一瞧他在洛阳干的好事。”

“哈哈哈。”宋绶忍不住指了指晏殊。

你那是让范仲淹等人瞧瞧宋煊干的好事吗

还不是为了“炫耀炫耀”。

上一次搞得宋城纸贵,这一次搞得洛阳纸贵。

宋绶也是能理解洛阳那帮学子追捧宋煊的缘故。

毕竟长这么大,还真没有见识过宋十二那样的大才呢。

应天书院的学子们早就习惯了。

宋煊还没怎么入学就整了个大活。

纵然是不认识宋煊的脸,那他的名字也是口口相传,成为议论的中心。

晏殊收好了信件,却是笑问:“同去”

“也行。”宋绶脸上也带着笑容。

宋煊是先回来了,其余学子还在洛阳呢。

如今应天书院依旧有不少学子在刻苦读书。

先后两次通过发解试的人绝不早少数。

为了能过在省试当中大放异彩,卷起来的从来不在少数。

范仲淹看完之后,顿时眉开眼笑。

“十二此子还是有着相当强的天赋,假以时日必定能带领整个大宋文坛走向繁荣。”

宋煊年纪尚轻便有如此觉悟,众人对宋煊当真是极为满意的。

夫子王洙虽然是主要教导宋煊的“班主任”,但是在座的哪一个夫子没有提点过宋煊

故而当范仲淹说完后,众人也是笑笑。

毕竟只要宋煊代表的是应天书院,他在外面挣下多少荣誉,也会有应天书院一份。

更何况宋煊身上的印记也早就洗不掉了。

倒是更加年轻的王洙有些难以接受。

“我知道宋十二很强啊,但是没想到他会这么强。”

“哈哈哈。”

几个年岁大的,对于王洙如此询问确实感到好笑。

因为宋煊确实是强。

大家都盼望着能考中状元呢。

这才是更能宣传应天书院的招牌。

“如此有实力的学子,此番回来之后也该让他收收心,奔着科举上使劲了,还是要考状元。”

“是的。”

张师德摸着胡须开口道:

“我的老友给我写信,说是朝廷将要改革,要把策论放在诗赋的位置上去,也不知道真假。”

“由此人心惶惶,许多学子不知道要把重点放在哪里”

范仲淹说不担忧宋煊有这方面的烦恼都。

他本来就是策论写的极佳,提出的建议都能直接运用到国策上去。

至于诗赋,经过长久的练习。

宋煊也不至于过于离谱,否则也不会考中解元。

故而,无论科举考试怎么变换侧重点,对于宋煊而言,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阻力。

反倒是大批通过发解试的学子,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

因为这批人都是先通过第一轮诗赋的考试,才能进入第二轮去考策论等等。

只要第二轮考的不是太差,基本成绩都是按照第一轮的诗赋走。

若是朝廷突然改变科举考试的侧重点,当真会让许多学子措手不及。

晏殊明白张师德说在问自己的话,但是朝廷定下来的事,还没有准信,他也不能往外说。

免得造成什么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

“此事我也有所耳闻,若是想要变化,朝廷要该出个章程了。”

“否则学子们依旧按照以往的情况准备温习功课,怕是会用上无用功的。”

范仲淹见晏殊也没有给个准话,他也就不过多纠结。

这是朝廷的决定。

其实更改科举考试的方法,范仲淹内心深处是极为赞同的。

光会写诗赋不懂的做官,为百姓伸冤,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是钱惟演提到的那个把小和尚屈打成招的知县,他也是进士出身,被朝廷派去基层锻炼。

结果他就是如此断案的!

如此操作,多么让人心寒呐。

范仲淹觉得大宋不光是科举考试要改革,需要改革的地方也有不少,他需要好好总结一二。

否则照此下去,大宋王朝非得病入膏肓不可。

范仲淹暗暗想着,并没有把心里话说出来。

有些时候他总是想要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压力。

“是啊,该出个章程的,但是中枢里的那些相公们,不吵出个一二三四来,是绝不会把政策颁布出来的。”

晏殊又揶揄了相公一句,表示他只是听到了风声,具体科举考试如何执行,他也不清楚。

反正晏殊就清楚,无论怎么考,对于宋煊都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科举考试改革这件事,晏殊可以肯定是板上钉钉。

若是颁布的越晚,晏殊觉得对宋煊的优势就更大。

至于其余人,晏殊当真没有抱着连中三元的目的,他只是去催促宋煊好好温习功课。

确保这一颗独苗能过变得给他遮阳起来。

“不错,若是政策早点放出来,对于他们也是极好的,至少有充裕的复习时间。”

“要不然省试无法通过,还需要重新考发解试,多大的压力啊!”

范仲淹为学子们说话,晏殊就当没听见。

今日就让你门瞧瞧宋煊代表书院在洛阳城,如何大杀四方的。

至于其余的担忧也没什么用。

朝廷制定政策,可不会管你这个那个的。

要么就顺从规则老老实实执行下去,要么就有能力去改变规则。

晏殊把书信收起来。

毕竟这是他与钱惟演的私人关系。

“院长,宋十二求见。”

听着仆人的汇报,范仲淹忍不住大笑几声:

“这活人是真的不禁念叨啊!”

晏殊等人只是笑笑,他倒是不清楚宋煊来找范仲淹有什么事。

他只是听闻宋煊与范仲淹走的挺近的。

也不知道是讨论学问,还是因为宋十二给了应天书院钱财的事。

总之,晏殊能探听到这一点内幕消息就已然不错了。

况且一座书院,还能全体造反不成

范仲淹特意撇看了宋煊,又看了看装迷糊的老龙王晏殊。

“范院长,我不负众望,终于游学成功回来了。”

宋煊进了门就直接拱手行礼,这才抬眼一扫。

他发现屋子里满满登登的,像是专门等着自己前来汇报似的。

那个嘴角含笑的晏殊是哪个夫子来着

宋煊有些忙乎晕了,随机激灵了一下,晏殊怎么会在这里

范仲淹见宋煊没什么大问题,便照例提问:

“十二郎你回来就好,此番前往西京洛阳城的大部分事,我们都清楚了。”

“就算相比他人时间短促,你宋十二此番游学,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