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直认为宦官是最好的爪牙,因为他们是依附于帝王的存在,虽然他们会作威作福但是不会篡权。
“宦官是不会篡权,但是他们会乱国。”武则天似是看透了李隆基的心声。
武则天看的出李隆基的确是可塑之才,但是要好好的塑造,改掉他的劣性。
身为帝王,武则天自然是想留下好的名声,前提是她的后人得争气,不然后人作乱败坏的却是前朝皇帝的名声。
【长安之乱,宦官鱼朝恩和他率领的神策军解唐代宗李豫于危难之中,因此宦官鱼朝恩于唐代宗而言的确是功臣。
且在众节度使不听令的情况下,重用鱼朝恩和培养神策军乃是唐代宗李豫的无奈之举。
但随着神策军的重用,神策军已然成为了天子的直属军,并且在大历四年接管长安西、北方的军镇后,势力越发壮大。
而掌管神策军的官宦鱼朝恩则跟着水涨船高,他的心腹亦被安排要职。
皇甫温任陕州节度使,周皓任丹延都团练观察使,宦官鱼朝恩本身的职位就更多了。
可以说中央禁军和藩镇军中都有宦官鱼朝恩的势力。】
*
武周
“我知道他为何要杀这宦官了。”李旦难得发言。
自打知道后朝之事后,李旦比之前多了几分责任感。
“说说看。”武则天道。
“太子的直属军队由宦官鱼朝恩掌管,若他有二心,李豫危矣。”李旦道。
武则天没回应李豫,显然李豫看问题还是只看表面。
李旦见自家母后不回应自己,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说的对还是不对。
这是不对的意思?那自己哪里理解错了?
*
唐代宗,唐殿
听自己给宦官加封如此多的职位,唐代宗李豫自嘲的笑了笑。
身为帝王的猜忌到自己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咱们再来看看唐代宗李豫在突然处死宦官鱼朝恩之前又做了什么。
根据《李过折墓志》记载,唐代宗李豫安排他另一个心腹宦官骆奉仙担任神策军监军。
并且在永泰元年,宦官骆奉仙又被唐代宗李豫提拔为军容使,掌管内兵。
明显,唐代宗李豫所作所为是分官宦鱼朝恩的兵权。
《全唐文》中记载,神策军的粮草和木炭等刚需并不是掌握在鱼朝恩手中,反而是掌握在朝臣手中,唐代宗李豫此举明显制约了神策军,毕竟军队是离不开物资的
所以一代宦官鱼朝恩之死,真是的唐代宗李豫的临时起意么?】
【阿斗】:所以唐代宗李豫一直在提防鱼朝恩!他不是从开始就盘算着从他手中夺权吧!!
阿斗惊呼,若真是这般,唐代宗李豫还真不是昏庸之君,从重用官宦那天起就想着怎么制衡他的权利。
“倒是我小看了他。”阿斗觉得自己应该改改自己这性子,遇事多想想。
*
武周
看到阿斗的发言,李旦沉默了,这一刻他觉的自己的智谋实在不适合当皇帝……
【宦官鱼朝恩之事咱们就分析到这,接下来咱们一起来看看在灭官宦鱼朝恩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另外一个大臣,宰相元载。
唐代宗李豫一共在位十七年,元载却担任了十五年的宰相。
但众所周知,宰相元载并不是一位良臣,他本就依附于宦官李辅国,再除掉了官宦鱼朝恩后便开始在朝中作威作福。
这样一个人,为何唐代宗李豫能忍他十五年呢?】
*
宋
“说来奇怪,唐代宗李豫为何一个接一个的任用奸臣。”赵匡美想不明白,你说他是个昏君吧,但是他做得决策都是对的。
你说他是明君吧,他接二连三的任用佞臣,虽然最后都铲除了。
“说到底,还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不敢信任武将。”赵德芳分析。
“有道理,就和…”赵匡美看向赵匡胤,“您说对不对,大哥。”
即便赵匡美没说完,赵匡胤也知道赵匡美说完的话。
自己黄袍加身后,的确忌惮武将,但那是之前的自己,如今的自己已然不会这般投鼠忌器。
【在宰相元载在位期间,唐代宗李豫先后重用了宰相元载提拔的刘晏、杨炎等人
大臣刘晏可谓是唐朝后期的经济能手,他先后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兼京兆尹、转运使、盐铁使、铸钱使等有关经济类的职位。
咱们简单看看大臣刘晏的功绩。
第一,在治理漕运方面。
根据《旧唐书》记载,因为安史之乱导致运输不通常,也就是运输费高,如此导致大唐的米价斗至一千,禁军和百姓都买不起粮食。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刘晏根据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响应的建造不同的船只。
长江的船只运送到扬州,黄河的船只无奈送到渭口,渭水的船只运送到太仓,并且在各地段之间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如此合理规划路径。
根据《新唐书·刘晏传》记载,刘晏为了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