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行老人在沂林县本来就具有相当人气,不管是相信他的或者不相信的,至少都知道有这个一个‘神人’。
王书记和向南书记在老赵家包子铺偶遇,就这么简单聊了几句就互相告别了。
当然消息灵通,又充满官场智慧的人,比如赵飙,就能给你说出很多感悟来。不过赵海生对这些都毫无兴趣。
吃完饭之后,肯定是打道回府。
“向南书记日理万机啊,就别跟着我闲逛了。”赵海生刚说了这么一句,旁边的穆洋不知道为什么扑哧一下就笑了,这次是连小机灵鬼白静茹都不知道情况。
幸好赵海生也没在意,继续催促李向南该干嘛干嘛。最后李向南不得不发出邀请。
“我们照日经济开发区现在刚刚草建,需要各路精英参与啊,你不去可不行。这次我就是专门来请你的。”
李向南都这么说了, 赵海生也难以推辞,不过他还想在家里多住几天。这些人都走了,应该会清净一点吧。
“我一个人能有多大作用啊!这样吧,让孙亚兰和顾晓丽先给你回去吧。你的经济开发区位置不错,东声公司肯定有意象,至于其他的,你和孙亚兰先沟通吧。我知道的她肯定也知道,而且来这里之前,也早早就沟通过了。”
李向南虽然没有邀请到赵海生,仍然陪同赵海生回家,又向赵海生的父母告了别,这才带着孙亚兰和顾晓丽离开了。
临行之前,和孙亚兰嘀咕了一阵之后,有一次邀请赵海生。
“我们照日经济开发区暂时在照日邮电疗养院办公,那里在城郊,距离开发区很近,环境也比较幽静,你在家里少待几天,早点跟我们去看看。开发区现在真是一天都不能耽搁啊,你去了我才能放心点。”
李向南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在老赵家门口,周围围着一片妇女和儿童。大家不知道老赵家这根独苗到底是干什么的,连开发区的大官对他都这么恭敬。这老赵家的小子就是现代诸葛亮啊!
东大别的地方的人对诸葛亮也敬佩,但和沂林人不一样。
沂林在古代属于琅琊郡,几乎每一个沂林小孩子小时候都有一个诸葛亮的梦,赵海生以前就爱在自己名字前面写上琅琊两字,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里是诸葛亮的原籍,诸葛亮在沂林这块地方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老赵家的小子是现代诸葛亮。这绝对是邻居们能够想出来的最高的评价,没有之一。
向南书记是多大的官,老赵还没搞清楚。一般来说区书记应该比县书记低吧,老赵开始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县里的王书记自己以前有工作的时候,也只能远远望见。
现在王书记不但到自己店里来吃饭,吃完了饭还和自己亲切握手,说了不少鼓励的话。老赵心里喜滋滋。
高兴过后,又开始担心了。自家小子这是干了什么啊?值得这些大人物这么重视呢?
老赵明显看到王书记不但和自己握手,连敏行老人都不放过。赵海生和李向南走了以后,王书记还和敏行老人聊了好久,最后才离开包子铺。
这个下午的包子铺是最热闹的。大人物们走了以后,其他人也进来参观,不是吃包子。不过吃之前,肯定会问一句,王书记吃了什么?照样给我来一套。
幸亏包子铺今天人多,就这样,还让这些人等了好久,才吃上王书记同款包子。
赵海生本来也想在家里休息,不过家门口围着的人太多了。妇女小孩们,没有什么事。都远远的或者近近地围观,等着看这里有谁经过,谁露面了。一旦一个身影过去,马上就引起一阵惊呼,随后又会有一阵窃窃私语。
这家里是不好待了啊。赵海生想起附近倒是还有一个地方,那就是附近黄疃(音团,就知道有人不会读)村。
这个黄疃村赵海生小时候就去过,国家也没有开发。不过还是给了一些政策。80年代各地稍微有能力的村镇可以每年办交流会,这个黄疃村每年都可以办一次,时间就在正月15到正月21号。
交流会可是农村一年里一个重要的日子。远近的买卖人都会过来,还会有各种卖艺表演节目,农村还会组织唱戏。
赵海生小时候就是在黄疃村的交流会上听了《李二嫂改嫁》、《王二姐思夫》这些经典的情感启蒙的戏剧,获益匪浅,影响深远,可以说已经深入血脉之中。
如果说赵海生思想里有什么儿童不宜的东西的话,这个东省的戏曲绝对是要背锅的,赵海生本人绝对是冰清玉洁啊读者们,不可不察,不相信的话,你们也听一听,至于作者本人,思想十分健康,这些东西都是赵海生自己诉说的,作者从来没有看过。特此说明!和谢大神请走开!
赵海生想起黄疃村之后,儿时的记忆马上就打开了。顿时滔滔不绝地向穆洋和白静茹等人讲述,讲得眉飞色舞,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坐车出发去了黄疃村。
虽然一路都是土路,十分颠簸。幸好路边都是半人高的玉米,一眼望去倒也郁郁葱葱,就像是在草原上跑马。
到了黄疃村,赵海生倒有点后悔了。应该把美好的记忆留在童年啊!
这个时候的黄疃村和其他普通的农村一个样,农忙时期已经过去了。村子里成年男人大部分跑出去打工了,或者去了乳山,或者去了威海,也可能去了遥远的青岛。至少童年记忆留给赵海生的是这样一个概念,不过等他捋一捋之后就发现,这些地方也都不遥远。
黄疃村却没有多少遗迹了。好在童年记忆也有一些靠谱的地方。比如表演戏曲的戏台,赵海生带着自己的女性朋友们,围着戏台转了一圈。
刘萍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一个照相机,替众人拍照,不过她主要帮白静茹拍了不少。最后赵海生都看不下去了,强烈要求给自己和穆洋来几张合影。
不过也不能说白走一趟,最后还真的发现了几个货真价实的古迹,那就是一些石狮子和石碑,历朝历代似乎都有石碑留存,至于其他的东西就没有了。
赵海生感觉还不错,不过赵飙就有点受不了了。不断地强调,这里很快就会修建一个真正的诸葛故里纪念馆,诸如此类的话。
“我倒是觉得这样挺好,这样更有历史感。”赵海生反驳道。
“对,海生哥说的对,就好像我们上次去古陵县那个穆棱关,虽然也只剩下了一道土墙,不过真的很有历史感啊!海生哥当时都感动得哭了呢。”
白静茹在边上给大家说起了上次去穆棱关的事情。古陵县去的人不多,当时穆洋还在忙着商演,还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
“海生真的哭了?”穆洋有点感到好笑,不过一想也挺真实。赵海生有时候确实是多愁善感的。不过对着古代遗迹痛哭,这还真有一点魏晋风度啊!
“怪不得咱们班上不少人说你有魏晋风度呢,这是路穷而哭的典故啊!还记得那时候你整天拿着中华书局的那本厚厚的《世说新语》。”穆洋倒是也想起了赵海生以前的一些事情。
“什么叫路穷而哭?”白静茹还真不知道这个典故。
“这个说的是晋朝阮籍的故事,说阮籍出去游玩,驾着马车随意行走,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在旁边痛苦。说是魏晋风度,实际上看似潇洒内在又是痛苦的。我那时候比较年轻,喜欢这些也正常。”赵海生怕旁人过度解读,连忙自己说了出来。
“阮籍也是大诗人吧?我觉得海生哥的才华不比阮籍差。”白静茹说道。
“在外人面前可不能说啊!我的脸皮还没有那么厚。”赵海生说道。
别说赵海生了,连穆洋都没有这么厚脸皮。不过谁让白静茹对赵海生是无脑喜欢,另外可能她也不懂阮籍。不过这么一说,大家也没有那么沮丧了。
“洋洋姐,海生哥以前还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你给大家说一说吧?”白静茹拉着穆洋的胳膊哀求道。
“那可不能再说,你海生哥脸皮薄,我的脸皮也不厚啊。”穆洋乐呵呵地回答。
说说笑笑,大家也算是逛完了诸葛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