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水稻里养鱼
之后徐奕辰经常带着各种霜回来,倒也没有太大惊小怪,当然也是因为徐奕辰身上的伤越来越轻,后来徐奕辰有时候回来后面会跟着个公子哥,听那小子就是之前打伤他的人,不过那时候已经开始忙了起来,徐图林每天累的胳膊都抬不起来,也就没有心思想俩孩子曾经的恩怨了。搜索本文首发: 我的书城网
这个年纪的小子,正是气性不定的时候,受不了半点的无视,这小公子因为家世显赫,从
小过的都是众心捧月的日子,出饭陌生的地方,徐奕辰本来心里就有些自卑,加上确实不如其他弟子那样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就造成了他忽视学堂里的一霸的这个假象,然后就有了后来的欺负事件,不过后来因为张阔一闹,他也吃了他父亲一顿主板炒肉,来了揍他,憋足了劲要再收拾徐奕辰,还以为他怂了呢,等的他都快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没想到徐奕辰又回来了,俩人毫无疑问就干了一架,这次他可没占着什么便宜,俩人彼此都不服气对方,后来变各种掐架,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因为好奇,徐奕辰几个月之内竟然学会了这么好的拳脚功夫,便喊着叫着让徐奕辰教给他,当然并不是因为他家请不起武氏,而是他性子急,容易闯祸,在学了,那更是祸事升级,所以他只能央求徐奕辰,俩人打着打着就成了朋友。
渠到低在春种的时候没有修好,冰乱码乱的插完秧,孙安安以及徐奕辰便迎来了童生考试,通过了童生考试,才有资格考秀才,不过两个小时都严阵以待,每天都挑灯夜战,连带着家里的气氛也很严肃,好在童生考试很快就到来了,两个小的都没有惊险的通过了,这让家里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几分。
童生考试以后便开始了准备年之后的科考,张阔心里虽然大的没边,还是惦记着这几个弟子的,特意写信让孙安安以及村里的另外三个考上同生的孩子去张家继续读书,因为徐奕辰已经在那里扎了根,所以几个小伙伴过去很快就适应了,当然,如果那些同龄的同窗不天天的打听着元白太子的事情的话就更好了。
种水稻的时候,施南絮又做了两件轰动的事情。一件是水刚化开的,四月初便插央种稻子,而且还画出三十亩水地,准备种两季稻,第二件是教人在水稻里养鱼。
种地的人都知道西北四季分明,很难像江南那样一年收两次,在幽州种两次只会落到稻子还没有成熟就被冻死,颗粒无收的后果,这样做无疑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但浪费这一年的光景,还会耽误这三十亩的地的收成,就因为这个有不少人都过来找施南絮,劝说她不要来,所有人都承认施南絮确实是很聪明,每个点子都是打破大家常规的想法,又有奇效的,但是再厉害也没有办法改变这里的气候和种植条件,江南还开着花的时候,幽州都开始了刮白毛风了,这能比吗?而且天还没有暖和,过来就把稻子秧插下去,恐怕很难成活。
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苦口婆心的劝说施南絮不要冒险,这样折腾下去,别说两季,可能连一季都收不到,瞧着家里快被踏平的门槛,施南絮很是无奈,上一世那时候两级到已经引进了幽州,但是现在还没有,她实在是不知道跟他们怎么解释,只得跟他们解释,她并不是异想天开,影响水稻最重要的是温度,光照和水,水稻的生长周期是四个月左右,而且幽州能符合这些条件的月份大约七个半月,在早稻收割前就把晚稻的稻央养好时间上可以通行的,不过她的什么温度和光照,其他人听着实在是玄乎,只是看着施南絮那笃定的态度,这才将信将疑。
相比两季稻,水稻里养鱼的质疑声却要小很多,因为施南絮特意说了,等到稻子的秸秆长得粗壮了,再把鱼放进去,那样的话,鱼便咬不动稻子,也不会祸害稻子了,鱼能吃对水稻有害的害虫,还能清除稻子里的野草以及松土,能让稻子长得更好,讲出来以后大家都明白,确实是这个道理,不过谁之前也没有想过要这么做,也不怪大家种地不动脑子,每家每户就那么点地,一家老小都指望着,哪敢冒一点风险啊,现在也就是施南絮说的,换个旁人说出这个主意,铁定得被人用唾沫星子给淹了。
即便理解了水稻田养鱼的方法,不过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并没有做,而是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看看今年效果怎么样,如果真的像施南絮说的那么好,明年再做也不迟,在胆子稍微大点的决定拿出一亩半亩的试一下,当然他们能这样做全是因为相信施南絮,相信施南絮能带着方富川那样带着他们做成了这事,还有准备把家里的稻田都养鱼的,这样做的也不少,都是一副绝然的模样,搞得施南絮反而十分的紧张,这要是有什么事她岂不成了罪魁祸首,所以她先给大家伙讲了可能会出现的后果,让他们先心里有个准备,不过除了田埂漏水,鱼跑光了,她还真想不出别的。
等到徐家开始插秧的时候,十里八乡有不少过来看热闹的,比正常早中半个月,而且一重就是三十亩,实在很难不令人瞩目,这种事情被围观施南絮还真是有些不自在,毕竟落在
她身上的目光实在是有些多,不管是羡慕还是猜疑的,都让人没办法呆的舒服,所以她简单的交代了两句,便回家了,她回去以后,稻田那边便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等忙起来的时候就没有人再关注这件事了,施南絮又继续种蘑菇和菜,去年种的满山的各种果子也蹭蹭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那三十亩水稻在牛家村和徐家村,还有清水村人的注视下,茁壮的活过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