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立看来,睁眼看世界的明人太少太少。甚至,只能算是只有他一个人。
他要让更多的明人了解世界,知道世界上的残酷法则,知道西夷的本性。
不团结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打,黄立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一些,利用两代人的时间,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全体国人。
做自己该做的,至于将来,黄立已经不想多考虑。
法国现在是法兰西王国,后来爆发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国。
此后历经拿破仑建立的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
虽然政权更迭,几次被占领,却也没有被亡国,被殖民。起起伏伏,到了近现代,依然算是强国。
当然,法国曾经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国家,最后也几乎全部失去。
这对黄立来说,也是一个启示和发现。
占的地方越多,国家衰弱时,尽管会失去一些,但很可能不会伤筋动骨。
而且,现在的国家民族观念都很淡薄,各国的疆域也远没有确定,正是大肆扩张的好时候。
谁抢得到还能占住,那就是谁的地盘。
至于以后会不会再有人来争抢,会不会再丢失,就另当别论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立过得既枯躁,又觉得有些充实。
湄公省的明军再次扩张,占领了真腊的沿海地区,拿下了努港,对于暹罗湾的控制再度加强。
对于暹罗,黄立并不打算占领或吞并。至少,短时间内,不会这样做。
还有安南,黄立也没有短期内攻打的计划。
现在南阮北郑的对峙交锋,是黄立乐于见到的,维持这种状态,也是对双方的消耗。
相对较好的时机,付出的代价也尽量地小,对于扩张,黄立还是有着清醒的头脑,保持着越战越强的势头。
这一点上,路易十四就远远不及。号称太阳王,也确实扩张了不少地盘,但在晚年却给法国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只能说法国的体量太小,不管是领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难以与大明相提并论。
这也是路易十四出动十几万军队,就已经令欧洲各国侧目震撼的原因。当时的西方国家,人口确实不多。
“希望西夷之间打得更激烈,大明才更有时间占据要地,经营稳固。”
黄立猜测着用不了几年,英荷法之间还会爆发战争。
第二次英荷战争,荷兰是打赢了,但英国岂能善罢干休?路易十四发动的第一场战争虎头蛇尾,他又如何不忿恨?
现在的欧洲列强,也就英荷法瑞这四家最为强大。衰弱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只能算是二流国家。
瑞典与大明不会有什么利害冲突,可忽略不计;英国和法国也差不多,至少目前不会是大明的敌人。
只有荷兰,占据了爪哇、马六甲和锡金,却正是黄立所觊觎的要地宝地。
尽管不是马上动手,但黄立也知道用不着等太长时间。
少则四五年,多则七八年,把荷兰东印度公司赶出亚洲的时机,就要到了。
“这个时间好象正好。国内的恢复重建基本完成,海外占领地也安定下来,伐倭初见成效,北上打击沙俄应该也有捷报。”
黄立扔下笔,总觉得心焦气躁,难以静心长久。
小柳赶忙奉上茶水,柔声安慰道:“贤妃娘娘身体康健,脉案一直很好。又有万岁坐镇,百邪不侵,定然是无妨的。”
黄立勉强笑了笑,喝着茶水,平稳着焦虑的心情。
古代都是顺产,对产妇来说,每一次都是生死关。而且,每生产一次,对于女人来说都血气亏损,要调理滋补很长的时间。
即便有当时最顶级的医生接产士,黄立依然担心不已。
“贤妃的身体确实更健康一些。”黄立想到应盈并不是那种娇娇弱弱的大家闺秀,象是自我安慰般地点着头。
小儿难养,即便是皇家也不例外。
黄立虽然利用后世的知识,加强了妇幼保健的工作,但他也不保险皇家就不出现夭折的现象。
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子二女,才明白当初臣子们为何苦谏其充实后宫,希望他能早有子嗣。
这不仅是传宗结代的问题,因为他是皇帝,便能上升到国家稳定的高度。
后继有人,臣子们,或许还包括百姓们,才能安心放心。子嗣繁茂,才更加地保险。
黄立也意识到这关系到帝国的传承,便愈发地重视。
如果继承人是个无能蠢蛋,会败坏他的辛苦成就;如果继承人不多,他也难以从中选择最佳。
“如果能顺利生产,两个月之后,便要北上迁都。”黄立心中祈祷着,估算着时间,“再延半个月也可以,让应盈和孩子的身体养得更好一些。”
沿运河而上,是最平坦便捷的路线,省却了车马劳顿。
而北方各省的种痘工作也陆续开展起来,特别是京畿地区,投入最大,接种率最高,就是为了迎万岁北上。
从各省的春耕面积,以及到目前为止的灾害情况看,多数地方的自给自足也不成问题。
只要不是大范围的灾害,通过南方运粮,都能够得到解决。只不过,朝廷财政的支出要大一些而已。
以南济北的运粮一直没有停,天津、廊坊、通州等地都建起了大粮仓,即便一下子增加数万人口,也足够供应。
第一批官吏和眷属已经乘船出发,前往北京城。不再设两个朝廷机构,南京这边就是个普通的地方官府。
“等到北方入冬,孩子也有三四个月大了。”黄立想着北方的寒冷,又觉得取暖设施已经想得很齐全,不用太过担心。
自己是皇帝呢,如果皇家都要挨冻,那老百姓还有法活嘛?
正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了起来,引得黄立转头去看,心中也紧张起来。
应薇儿满头是汗,直跑进来,呼哧带喘地说道:“万岁,万岁,我姐,生,生了个胖小子……”
虽然没听到母子平安的字眼,可看应薇儿的表情和说话的顺序,黄立便放下心来,哈哈笑了起来。
“好,好啊!”黄立站起身,笑着说道:“不拘生男生女,只要贤妃平安就好。”
这不是说假话,生男生女自有天定,没有大人,哪来的孩子。母子平安最好,要保一个的话,自然是大人在先。
应薇儿喘息初定,脸上也绽出笑容,说道:“太医说了,姐姐只是有些脱力,并无大碍。”
傅山,傅青主,已经是医学院的院长,却被抓来作了平常的产科大夫。
“好,上下人等尽心侍奉,朕重重有赏。”黄立沉吟了一下,看着眼巴巴的小姨子,不由得失笑,“报喜也有赏,十枚银元吧!”
“谢万岁爷赏赐。”应薇儿笑得开心,跪倒叩头。
黄立抬了抬手,说道:“也是碰巧,你在宫里的时候发动。耽搁了这么长时间,家里人该着急了,快回家吧!”
应薇儿叩头完毕,接了小柳递过来的银元,小嘴乐得合不拢,说道:“我这就回家,爹爹知道了,得高兴坏了。”
黄立对于小姨子还是比较宽容,虽然礼节不够,也没说过她。
今天又是大喜的日子,看着小姨子蹦跳着离去,黄立也掩不住心中的喜悦。
“恭喜皇爷,贺喜皇爷,又添一龙子。”小柳躬身下拜,声音悦耳。
黄立哈哈大笑,摘下腕上的手串,放在小柳手中,“赏你啦!”
“谢万岁赏赐。”小柳双手捧着,喜不自胜的模样。
黄立知道古代人有很多旧俗和忌讳,虽然他不信,但无关紧要的也不想去触碰。
比如男人不能进产房,比如生产完女人要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不能见风等等。
坐下来,他的心情也平静了,提笔给应盈写了书信,嘱她好好休养。近在咫尺的传书,也算是个小情趣。
时间不大,傅青主前来觐见,禀奏了贤妃和皇子的情况。
“傅院长辛苦。”黄立命人赐座,笑着说道:“南京这边安排得如何?”
傅青主躬身奏道:“万岁放心,这边已经安排妥当,亦有名医坐镇传授,短期内或比北院更盛。”
南北两大医学院,还有各省的师范学院,都在陆续兴建并开学。
只不过,时间尚短,除了早光复的江南地区,北方还在草创,都在学习南方的经验和模式。
科学院也将分为两部分,在北京和南京各有分院。
毕竟,北京分院,黄立能够就近指点;而南方的温度,能使做实验的限制更少,时间则更长。
“西夷的医术也有可取之处,朕会加以甄别精选,增加医学院的学科和内容。”黄立沉吟着说道:“傅卿,你以为如何?”
傅青主躬身奏道:“万岁无所不精,微臣钦服备至。甄别精选的医术,定然是好的。”
“全都是一知半解,还需要卿等完善打磨。”黄立谦虚地摆了摆手,说道:“但博采众长,不能固步自封,却是最重要的。”
西夷若无可取之处,也不会在历史上领先东方。研究它,学习它,超越它,这就是黄立的宗旨。
与法国建交,也会与西夷各国建交。不仅要翻译西夷的书籍,还要派留学生,去西夷国家交流学习。
现在的大明,扳起指头数一数,还真没有能够在科学史上扬名的大家。
哪怕是黄立,也不敢说在某个专业就是独占鳌头。
涉猎极广,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不够精深,恐怕后世穿越者都有这个普遍的问题。
术业有专攻,一个人就算穷尽一生,恐怕也难以达到某个学术或
专业的顶点。
黄立的专业是做皇帝,这是大明之幸,更是万民之幸。所以,其它的都是副业,只占他一部分的精力。
但对卫生医疗,黄立倾注的精力却是不少。
一来,降低婴幼儿的夭折率,有助于增加人口;其次,能够治疗一种疾病,对于大明的开疆拓土很有助力。
比如在南洋占领地大规模种植的金鸡纳树,能够制造出疟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
这样就使征战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明将士有了一层保护,对外移民也更有安全保障。
还有从柳树皮中提炼出的解热镇痛的水杨酸,现在也正在大量制造,将成为大明百姓家的常用药物。
更重要的是,黄立知道很多疾病的传染途径。
比如肆虐中国两千多年的血吸虫病,钉螺是唯一的中间载体。消灭钉螺虽然艰巨,但有了目标,就会有更多的办法。
还有鼠疫、霍乱和虐疾,灭鼠灭蚊灭苍蝇,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傅山与皇帝进行过很多次交谈,黄立也提出过很多指点性的建议,很多都是颠覆性的。
从怀疑到佩服,傅青主开阔了视野,也产生了崇拜。
特别是通过简易的复式显微镜,观察到一滴水中的草履虫、喇叭虫等,傅青主简直是震撼了。
而皇帝所说的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概念,很快也将不再是虚幻飘渺的东西。
“种痘工作还要加强,争取——”黄立沉吟了一下,说道:“最多五年,基本上消灭天花。”
傅山说道:“只要资金足额拔付,官府全力配合,微臣保证按时完成。”
作为大明帝国要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黄立是极为重视的。
不仅要实现目标,还要培养出覆盖全国的精明能干的卫生医疗人员,为下一步的进步打下基础。
要知道,黄立已经推出了官吏退休金制度,还准备再推出全民免费医疗。
当然,准备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至少要二三十年的时间,才可能具备实施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或许,穷朕这一生,也无法让大明子民享受到这样的福利。”黄立也并无把握,因为这还要大明子民的响应和支持。
毕竟,全民免费医疗不能全靠国家财政,个人总要出一点。
就是这个一点,很多百姓恐怕也会嫌多,没有那个思想意识。
而且,这会是个相当复杂的工程,对于国家财政,也是个艰巨的考验。
要建起很多的医院吧,至少要每个镇上都有,甚至每个村。
暂且按后世的级别来分,村卫生所,镇卫生院,县医院…….
医生护士要发薪水吧,医院要有药物吧,还要有治疗器具,这都是长久的投入,相当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