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94章 改变

大明,还是大明的天下,还是朱家子孙坐的龙椅。但无论是官是民,都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开始还以为只是摆脱了鞑虏的严苛统治,重回汉家天下所带来的不同。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军民人等才发现,自古未有的改变,正发生在自己的周围,以及自己的身上。

河南,某村。

太阳高照,一排房屋内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房屋有七八间,屋外还有一个大院子,或者叫操场也可以。

操场上都是土地,虽经过了平整,但和后世的学校操场还差之甚远。只有孤零零的几个单杠,并没有别的运动器械。

李氏一间一间屋子的走过,走得不快,已经是四十多岁,也不比年轻人的身体。

而屋子里是各年级的学生,多的七八个,少的一两个,也只有三个年级,男孩女孩都有,多在专心地自习。

偶尔有调皮的孩子,看到李氏过来巡视,不管是不是装模作样,却都老实起来。

只有一间教室内正在授课,老师是丈夫李源和。走在教室门口,能听到李源和授课的声音,还不时有童言稚语的回答。

李氏脸上带着笑容,虽然每天都是重复的场景和声音,但仍然忍不住内心升起由衷的喜悦和欢欣。

教书育人,固然是可喜之事。但更可喜的,还是衣食无忧。甚至是长久的工作,还是官身,体面又实惠。

乡村教师开始是最低级的官吏,每月一块半的银元,还给二十亩免赋田。如果不要免赋田,则每月两块银元。

之后,按照教授学生的数量,以及能够小学毕业的人数,三年一升品级,俸禄也水涨船高。

两块银元,已经是百姓中相当高的收入水平,足够养活三五口人的家庭。如果再节省一点,七八口人也能吃上饱饭。

下课了,李源和挟着书本走出教室,李氏便去敲响了一个小铁钟。孩子们欢笑着从各个教室跑出来,在操场上嬉戏跑跳。

李氏来到休息室,给丈夫斟茶倒水,笑着说道:“今天的课结束得早啊!”

李源和喝着茶水,捋着胡须,微笑着回答道:“数学课,留下作业,让学生们多做题就成。”

停顿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一会儿你去村中二丫家看看,二丫没来上课。”

李氏点着头,说道:“妾身知道了。”

保证村中孩童的入学率,也是考核和奖惩的指标之一。而且,多一个孩子,年底还有一份奖励。

“这些人哪,怎就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李源和有些不满的抱怨道:“朝廷推出义务教育,自古未有的惠政,都不知道珍惜。”

“又不是农忙季节,怎地就需要孩子也去劳作?才七八岁,又能做多少活儿?”

若是农忙的季节,便是七八岁的孩子也要帮着家里干活儿。重的累的做不了,也有很多琐碎的能让孩子们去干。

以前都是这样,似乎已经形成了传统习惯。

没有学校时,孩子们要么四下野着玩儿,要么拾柴割草、做饭烧火,或者是喂鸡喂猪、放牛放羊。

现在的学校也不是全天授课,一二年级的时间要长一些,中高年级的基本上是半天课。

可即便如此,有些百姓依然是老脑筋旧思维,并不认为读书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哪怕是朝廷推出了小学毕业有奖励的政策,还是有人不愿意让孩子们读书。

或是觉得奖励并不多,或是觉得自家孩子不是那块料,白白地浪费时间。特别是女娃,家长的积极性更是不算太高。

李氏点头称是,倒不是随口附和,而是真的关系到自身的利益。

村中适龄孩童有多少,入学的有多少,他们会按时上报,官府也会定期巡察统计。

如果入学率达不到要求,俸禄就要扣除部分,作为惩罚。

所以,大多的乡村教师都会努力提高入学率,去百姓家劝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百姓家实在有困难,还会帮忙解决。

除了白天教授孩童,晚上还有一个时辰的夜校课程。村中不管男女老幼,愿意听的,都可以来。

老夫妻俩正说着话,一个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村长来了。

李源和起身迎了出去,与村长见礼,将他迎到了屋内。

村长姓周,是个长得黝黑魁梧的中年汉子,但也只有三十来岁。虽然只是粗通文墨,但却是退役官兵,倒也有些见识。

平常为人也豪爽大气,官府对退役官兵也颇有照顾,村民也比较服膺,便当上了本村的村长。

“早上某家跑了趟镇上,取了些文书,还有先生的信件。”周村长呵呵笑着,坐下来喝了口水,便把这些东西都放到了桌上。

李源和看到了信件,上面有地址和寄收人的姓名,便知道是远在开封的儿子写来的。

周村长继续说着,“邮递业务现在只到镇上,要村村通信,恐怕还要数月时间的准备。”

“城里要好很多,有了街巷名,钉了门牌号,只要地址详细,就会送到家门口。江南去年

就这样,今年可能更好……”

古代的驿传只对官府公文,老百姓要和远方的亲人联系,只能是托人捎信。

有的时间长,有的时间短。毕竟人家不是专门给你送信的,路上走得快慢都有。

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实在是飘泊在外,收到家中书信实在是太不容易。

现在的邮递系统虽然也依托扩大了的驿站,但却有了官用民用之分。邮递的节点也普及到了县里,再从县里分拣,送到镇上。

通常,村长每七八天便要去镇上一趟,领取朝廷和官府新下发的文件资料,顺便也把本村的信件捎回来。

当然,这是在恢复重建的北方。正如村长所说,在江南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信。

邮票也在去年推出,分为两种:一是出省的五十文,本省的则是二十文。

作为新事物,以及邮递系统铺开的还不广泛,老百姓写书信的很少,主要是官吏和商贾居多。

而且,住在县城和大市镇的,使用邮递更加方便。有了街巷名和门牌号,能够直接送到家中。

只不过,邮政系统虽然在不断地铺开业务范围,但在短时期内,还是亏损状态,需要朝廷拔款才能维持。

但这是社会的进步,随着老百姓活动范围的扩大,识字率的上升,终会接受这个新事物。

而且,书信可以邮递,以后还会逐步开展包裹寄送。随着业务量的增长,会有更多的工作岗位,分拣用女的,送信用男的。

尽管相比于江南的邮递系统,北方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李源和依然感到惊奇和满意。

如果是以前,儿子要从开封往家送书信,要么派人,要么托人。可要找到往村里或镇上,甚至是县里来的,哪有那么容易?

家里要给他去信,也同样如此。要是想碰上合适的人,可能要等上很长的时间。

现在好了,儿子能往家里寄信,他们也能给儿子写信,就是跑趟镇上或县里,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听着周村长的说话,李源和连连点头,附和道:“就是没通村里,也很方便了。村长下次去镇上,还请给李某捎封书信。”

周村长爽快地答应着,说道:“这两天,还要劳烦先生给某家也写一封书信呢!”

战友给老周来了书信,就在周村长的怀里。他回家后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若是有太多不认识的字,还要向李源和请教。

“嘿嘿,天天来先生这里读夜校,长进不大,是某家太笨了。”周村长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

李源和赶忙说道:“村长进步很大,可不要妄自菲薄。依某看,顶多一年,便能自己写信。”

周村长哈哈笑着,有些信以为真,但也不是盲目自大。

在军队的时候,他可是个睁眼瞎。

也就两年多的时间,文书和书信上的字,却已大多认得,简单的通知,也能写得出来。

眼瞅着要李源和不断望向外边,周村长知道可能要上课,便起身告辞。却又把朝廷刚出的地理增订册留给李源和。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就有登嘉府,今年却是吕宋和孟加拉。

增订册不厚,上面是吕宋和孟加拉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矿产和农业的介绍。

李源和也想起件事情来,便拜托周村长去二丫家,看看只是今天有事,还是家长不打算再送来读书。

“先生放心,某这便去老陈那里去看看。”周村长甚是重视,保证道:“谁敢阻娃儿上学,某家饶不了他。”

李源和这才送周村长出校,看见嬉戏打闹的孩童,老周还出言叮嘱,要娃儿好好学习,要听先生的话。

送走周村长,李氏才敲响小钟,李源和拿起教材,又进了另外一间教室,却是教授二年级的历史课。

村小学的老师多是本村的读书人,一般都是年纪较大,已经不适合参加科举,要报考官吏,也多有不便的。

本乡本土的,象李源和这样的老童生,拿着一份俸禄,也算有了官身,有了谋生之道。

而有些新课程,象数学、历史、自然和地理,并不深奥。他边教边学,也能将就过去。

说实话,李源和倒是希望朝廷能给个功名。但显然,朝廷似乎已经改弦更张,功名和官职有脱钩的迹象。

而且,在前朝,有功名是可以免税免赋的。可现在,这些特权几乎全部废除,功名也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李源和不知道这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是好是坏。但对他个人,却是有利的。

而且,从光复以来,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他都看在眼里。

他万万想不到,初定天下的朝廷,能够拿出那么多的钱粮来抚民安民。只是能让百姓没有饿殍遍地,便是功德无量。

难以想象,从南方和海外供粮,运到内陆的河南,要耗费多少?

但朝廷就是坚持下来了,百姓饿死的不能说没有,却是很少很少。

到现在,社会基本上已经稳下下来。这有运粮的原因,也有向外移民的关系。

不管

是什么措施,今年秋收之后,情况便会有根本性的转变。而太平盛世,也显露出了端倪。

李源和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朝廷实施了新政,与历朝历代都不一样,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是啊,有着雄厚的钱粮作保障,又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李源和又上完了一节课,回到休息室,才和妻子一起,拆开在远方的儿子的书信观看。

同在一个省,开封离得也不算太远,但那是在后世,古代就不好说了。

很多老百姓,可能一辈子也没出过本县,甚至到县城的次数都有限。

“很忙呢!”李源和把信递到妻子手里,又欣慰又有些惋惜。

忙碌说明工作多,受重用;可忙起来,就没有时间家来看看,甚至过年也不行。

妻子也是识字的,又把书信细看了一遍,脸上不掩思念,开口说道:“如果过年也没有时间,那咱们去开封?”

李源和想了想,说道:“到时再说吧!寒假的时间也够,道路听说也修得平坦,还有很多客运马车,就是不知冬天方不方便。”

除了农忙季节,官府的以工代赈一直在进行。象道路这样的基础设施,自然也是重点。

虽然还没有换成水泥,或是沥青路面,但压出的砂石路也算平整。两侧有排水沟,路旁栽植的树木,还是使交通情况大为改善。

随着道路的改善,拉人拉货的车辆也多了起来。其中,客运马车也应运而生,有官营的,也有个人拉脚挣钱的。

只不过,老百姓本就穷困,即便有官府贷款,怕是也不敢买马,风险较大。

所以,客运马车多是官府经营。新式的四轮马车,带有钢条或弹簧的减震,带座椅的车厢,一车能坐四个人。

这也是新鲜的事物,类似于后世的公交汽车,连通着各地,为人们出行提供着便利。

李源和夫妻要想去开封,便可以先到镇上,镇上到县里一天有两次发车。一次在上午九点左右,另一车次在下午一点,一个半时辰便能到达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