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96章 改变(三)

太阳已经向西斜去,但盛夏的温度却没有消减。

梁秀学戴着斗笠,坐在马车上,摇着蒲扇,不时拿着毛巾,擦着不断流出的汗水。

一共是四辆马车,行驶在大路上。炎热使得人马不想说话,马匹似乎也无精打采,不时打着响鼻。

“再有十多里就到驿站了。”车夫敞开了衣服,露出与脸色稍有差异的肤色,甩了个鞭花,语气透出了轻松。

梁秀学长出了一口气,拿起水壶喝着。原本冰凉的井水,现在已经温乎,但也带来了些舒爽。

“今晚早些休息,明天趁着凉爽,早点赶路。”梁秀学望着路旁还未长高的树木,有些惋惜地说道:“要是树长得高大,有了荫凉,就好了。”

车夫呵呵笑着,说道:“这可不是一年两年能长成的。不过,也有移栽的大树,能歇脚乘凉。”

梁秀学摇了摇头,说道:“那是给旅人准备的,行商的可耽误不起。”

说着话,不远处已经出现了几棵大树,树下有石桌石凳,还有个支棚的茶摊。大路则有条窄路,如同分叉,延伸过去。

窄路伸向远方,那里有个村落,周围则是大片的绿色的庄稼地。

咽了口唾沫,梁秀学打消了乘凉歇脚的念头。他是行商运货,不是游山玩水,哪能只图享受。

离得近了,梁秀学看到茶摊上摆着的水果,不禁口中生津,却是忍耐不住,跳下了马车。

摆茶摊的是一个老人,还有个七八岁的女孩。女孩子正蹲在树下,用一根树枝在地上写着字,不时还看看手里的书本。

见到有客人过来,老人堆起笑容,起身相迎。原本脸上的皱纹就很多,一笑就更密集。

“客官,要喝凉茶,还是吃些香梨?”

梁秀学只看着水果,开口问道:“这香梨怎么卖的?”

老人赶忙报出价格,有些忐忑地望着梁秀学,似乎是担心人家不买,或是嫌贵。

“客官,这玉露香梨可是出名的,皮薄肉脆,汁水丰富……”女孩快步跑了过来,口齿伶俐地推销着。

梁秀学呵呵笑着,看着这个身着粗布衣裙,上面还有补丁,手里拿着小学课本的女孩,倒是很喜欢。

能随着家中老人出来卖梨,还挤出时间学习,又大方不怕生人,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梨子不贵,梁秀学也懒得讲价,便称了几斤。

小女孩麻利地称梨,收钱找零,还把用草编的篮子一并送给了梁学秀。不值什么钱,编起来也不费劲儿,却给人方便。

梁秀学提着篮子回转大路,让车夫给其他人分了果子,便坐在车上吃着梨,又继续前行。

“味道确实不错。”梁秀学吃着梨,发出咔嚓的声音,汁水香甜,直沁心脾。

车夫也称赞着,说道:“这是本地特产,也有商人来收购。不知道外面怎么叫,是不是玉露香梨?”

“也是这个名字。”梁秀学说道:“某就吃过,滋味却不比这新鲜的。”

说着,梁秀学又回首望了一眼,见那小女孩又蹲在树下学习写字,不禁感慨道:“有心思看书认字,应是能吃饱肚子的。朝廷做到这点,大不易啊!”

车夫点头称是,也发出慨叹,“去年那光景,家家无粮,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全赖万岁仁慈,官府得力,老百姓才活了下来。”

“只这活民无数,便是功德无量。等到今年秋收,老百姓便能安心。就算有歉收,哪怕是绝收,官府有以工代赈,还能移民,倒也不用太过担心。”

将近一年的南粮北运,以及朝廷和官府所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老百姓已经安下心来。

正如车夫所说,就算有灾害,庄稼收成不好,还有政府兜底。

以工代赈说不上挣多少,但勉强够一家吃食。

不管是土豆,还是米粮,还有南方运来的番薯,再加上开春以后能采的野菜,肯定饿不死。

况且,还有移民这条路。尽管,这可能是安土重迁的百姓们,最后的选择。

梁秀学走南闯北,是眼见着老百姓从满脸菜色、凄苦绝望,到现在的眼中有光、脸带笑容。

就看那个抓紧时间看书写字的女孩,就知道生活怎样。

如果被饥饿所折磨,该是各处找食,哪还有读书的心思?要知道,饥饿可是会让人疯狂的。

“朝廷推行文教,也是自古未有。过上十几年,能识文断字,哪怕只是能读懂官府告示者,也将过半。”

听着梁秀学的猜测,车夫那黝黑憨厚的脸上露出稍显无奈的神情。

他嘿嘿笑了两声,说道:“不识字也吃不开啦,看官府招募的官吏,还有银行、邮政、公交,都是轻松又挣钱的好活计儿,可人家要能写会算的。”

“以后啊,若是不读书的,只能象小人这般挣辛苦钱,什么时候也是苦哈哈。”

车夫看着自己那粗糙的大手,轻轻摇着头,说道:“就连女娃儿也要读书,要不,以后要能嫁人也要被挑剔。”

车夫能想到的,梁秀学自然想得更多,笑了笑,说道:“是啊,女子

若识文断字,或去银行、邮政,或去教书育人,挣钱不比男人少。”

“就算在家里相夫教子,有文化的也能教授自家孩子。谁要是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怕是要被人瞧不起呢!”

这就是社会风气的改变,在实际的利益,还有官府的宣传,以及长远的考虑,老百姓也在慢慢接受没文化吃不开这样的观念。

况且,读书又花费不大,用功学习的话,小学毕业也就三五年时间。

从五六岁开始,到十来岁,就算能帮家里干活儿,也是有限,不是少之不可的。

相反,现在能写会算的妇女还是太少,银行、邮政、教育等行业又特别地倾斜招工,竞争很小。

谁家有一个女孩被招聘,挣的钱比干粗笨活儿的壮劳力还要多一些。在金钱面前,守传统装清高的,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

车夫听着梁秀学的话,若有所思。应该是想到了家里的孩子,应该还有女孩。

可能他之前想得还没那么深,经梁秀学这么一分析,深以为然。

女孩子嘛,嫁个好人家,在婆家能立起来,自然是父母的朴实心愿。

“对哦,也不要吟诗作赋的才女,小学毕业也就可以啦!能教孩子,能给家人写书信,能看文书不受骗,谁还能瞧不起?”

“要是能去银行、邮政,甚至是官府为吏,挣的钱多,腰杆也硬,又岂是别人能够欺侮的?”

车夫眨巴着眼睛,心里想着,连鞭子都不甩,任由马匹沿着大路向前走着。

没有多长时间,赶在黄昏之前,梁秀学等人便赶到了驿站。

驿站不远处,是一片象集市的建筑房屋,座落在路旁平整的土地上。

依托驿站,却又不属于驿站,更象后世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或是国道旁的乡村旅店饭店。

当然,这里的功能是一样的齐全,甚至是更多。

有饭店客栈合一的旅店,有一大排覆顶的仓库。既能供人休息吃喝,也能存放货物,喂饲马匹。

除了旅店和仓储,这里还陆续吸引了附近村镇的百姓。

有铁匠铺,既能修车,还能给马打马掌;有杂货铺,剩下的就是小摊小贩,卖一些乡野特产。

梁秀学开了最普通的房间,又要了饭菜,与伙计和车夫坐了一桌。虽多是些家常便饭,却也吃得香甜。

吃过晚饭,梁秀学便和伙计出了旅店,趁着未黑的天色,闲逛着。

“这一路上驿站旁的旅店,都被湖广商帮和江右商帮竞标抢去,倒是经营得越来越有模样。”

梁秀学作为山西本地的商贾,对此既是无奈,又是羡慕。

可惜,人家是为光复大业出钱出力的,得到朝廷和官府的照顾,得到优惠也是理所当然。

而北方商贾想要重新起来,恐怕不是一时半会,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伙计伸手指着铁匠铺和杂货铺,说道:“以前还没有,这是出租的铺面,倒是又能白挣些钱。”

梁秀学点着头,说道:“只收房租,倒是省心。什么都要自己经营,铺得太大却也不是好事。”

看到一个摆放明显的绿色大邮筒,梁秀学笑了起来,说道:“邮政业务倒是开展得很快,这里倒是还能开个信件代收站。”

旅店就代售邮票,而邮筒不远处支了个小桌,坐着一位老人,打着代写书信的幌子。

小桌旁坐着个老妇人,向着老人娓娓述说着,对远方亲人的惦念溢于言表,不时还抬袖子擦眼角。

老人写着书信,不时开口询问,和蔼又慈祥。

小摊贩们叫卖着,想趁着天未黑前多卖出些特产。

“越来越热闹了。”梁秀学呵呵笑着,说道:“真是经营有道,令人羡慕啊!”

伙计看着远处的驿站,说道:“官吏不住驿站,也是照顾他们吧!”

驿站现在只负责官传文件,另一半则归属邮政系统,用于换马换车。

官吏们出差,或是赴任,吃住全在旅店,按照天数,发放差旅费。

这等于精简了驿站的人员和功能,更避免了明朝驿站制度的弊病,遏制了官员的奢糜和贪腐。

在明初,驿站除了公文传递,还要接待公差人员。但公差人员需要有符验,相当于证明。

这个符验能保证驿站不被冒用,从而减轻驿站的负担。

而且,明初只有军情重事、奉旨差遣才会给驿。

皇帝同意给驿后,由兵部填写勘合,所差人员赶赴内府领取符验,就可以给驿前去,差遣完成后符验就销毁。

因给驿数量少,符验制度也运行得颇为顺利。

但随着明中后期给驿范围的扩大,符验制度也逐渐失灵,出现了冒滥之风。

嘉靖年间,原有符验制度废除,改为内外勘合。京城部中所给称为内号,南京兵部及各处抚按衙门所给则称为外号。

但由于改革的混乱,符验的冒滥之风愈发严重。

明初时,王府及各省布政司仅有六道勘合(勘合属于符验制度的一种),边疆战事紧急处也不过十道而已。

但到了万历年间,河间府的驿站经统计,竟有“勘合六十道,用夫六百,马三百”。

大量的勘合使驿站运行混乱,驿民疲惫不堪。除此之外,北直隶赵州还反映“乃今勘合复滥,率多借贷,兼有额外之忧”。

除买卖与互借外,还有一些不法之徒,仿照真勘合样式,制作假勘合。

万历年间,甘肃巡抚侯东莱就发现了一起假勘合案,假勘合形制逼真,故驿站辨别不了真伪。

假勘合一直到明末都大量存在,崇祯年间,各州县官“能拿获假勘合至十张以内、假牌票至五十张以上者”,就能擢为科道官。

可见,假勘合问题始终是明代驿站的一大弊病,大大加重了驿站的负担。

符验的冒滥对驿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再加之士绅之间的递相假借,不法之徒的转卖,使一份符验“一纸洗补数次,一人往返数月”。

地方差役还要对百姓再次压榨,使“小民之命如纸,敲骨吸髓,见闻心惨”。

一些官员在经过驿站时,还对驿站过度需索,滥用驿站资源;除一般官员外,经过驿站的贡使的不断骚扰,也加重了驿站的负担。

在明代后期,明政府也认识到了驿站存在的大量弊病。

万历年间进行了整治,但幅度实在不够,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得扰驿行为依旧不断。

崇祯在位时,对驿站大量裁撤,以求改变种种弊端。

但时机不对,正是天灾肆虐的时候,又是简单粗暴的手段。于是,因此而冒出了灭亡大明天下的李自成。

但现在则被黄立轻而易举地解决,既是他的聪明才智,也是光复华夏所形成的如同白纸。

百废待兴,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要重兴。如果还是和前朝一样,几十上百年之后,依然弊端丛丛,改革又有何意义?

哪些官员赴任或出差,本部门是最清楚的,想冒滥是不太可能。

而吃住在旅馆饭店,每天也有一定的标准,只要不胡吃海喝,足够花用。

甚至于,节俭一些,还能省下不少,自然能成为个人的收入。

如此,驿站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资源,也不再成为老百姓的负担。又照顾了旅馆酒店的生意,他们又能交纳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