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阳光透过纱窗洒进屋内,在家俱和地上形成略暗的光斑,又缓慢地移动。
固定的窗户上已经镶了玻璃,稍显出绿色,那是杂质未除净,含铁的特征。
可透光度依然比窗纸不知强了多少倍,使得屋内光线极足。
唐山玻璃厂数月前便投产运行,第一批合格玻璃用于皇宫,第二批便用于京城衙门。
随着窑口的扩大,产量的提升,京师的邻街商铺也开始陆续换窗。
不仅窗明几净,更使百姓一眼便能看到店内的情况。再加上玻璃柜台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百姓的新奇心理,更增加了客流量。
现在玻璃的价格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还是昂贵的。
但新的商品大抵会是这样的趋势,先是富人,再是平民。随着价格降低,百姓富裕,而逐渐扩散,变得普及起来。
张煌言从满案的文椟中抬起头,微闭着眼睛,揉着晴明穴,舒缓着眼睛的酸痛和疲劳。
北方各省巡抚的统计数字终于报了上来,虽然离秋收还有段时间,但大局已定,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动了。
向外移民,再加上土地充裕,今年的粮食产量虽然达不到破纪录的水平,却能使北方达到自给自足。
这也就意味着,南粮北运的财政投入会大大减少。同样,迁都的大事也完全可以确定下来。
其实,已经有大量的官员和眷属已经到了北京,或是正在前来京城的路上。
皇帝和妃嫔们的起程日期也基本决定,沿运河北上。沿途的行宫修建完毕,保卫措施也全部落实。
对于皇帝的安全,历来都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何况,现在的皇帝更是容不得一点差池。
虽然有了两个皇子,可都是吃奶的娃娃,能否立住,能否长大成人,都是未知之数。
如果再有十年,十岁的小皇帝倒是能登基。比如万历,就是那么大继承的皇位。
而再有十年时间,新兴的大明也应该稳定下来,不用太过担心皇权交接会引起动荡。
当然,大明臣民都希望黄立能够龙体康健。按他现在的年岁,正常的话,二三十年也能稳坐龙椅。
张煌言稍微休息了一下,又端起茶杯,慢慢喝着,思索着朝廷最近的举措。
无疑,报纸刊印、股票发行和岛屿拍卖,应该算是最大的热点。
其中的股票发行和岛屿拍卖,在民间引起的反响,还要更大。
股票还要简单一些,类似于之前发行的国债,但也有不同之处。
首先是收益率不定,只看你投资的产业或工厂的赢利情况。
效益好的话,股息丰厚;亏损的话,没有股息;倒闭的话,只能进行资产清算,分一点点的钱财。
也就是说,股票不稳定,有风险。不象国债,收益不算高,但包你不赔。
目前拟发行的股票只有四只,其中两家水泥厂,一家玻璃厂,一家钢铁厂,规模都不小。
因为这四所工厂都已经兴建完毕,并开始投产,所募资金便是用做扩大生产。
如果是新工厂,民众可能会觉得风险较大。这也是出于谨慎的考虑,开个好头儿。
促进商贸发展,但却不能只注重商贸而忽视实业。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衰落,就是深刻的教训。
而目前的实业,也就是钢铁、水泥和玻璃。
轻工业的纺织,已经有了新式的纺织机械,只剩下新的动力——蒸汽机,暂时并不在黄立的考虑之内。
利用民间资金发展工业,张煌言倒是没有太大意见。毕竟,什么都由朝廷去做,不仅财政压力大,还容易滋生种种弊端。
但对于拍卖岛屿经营权,张煌言却感觉有卖爵鬻官的嫌疑。
尽管朝廷对此也有标准和规定,岛屿拍卖下来,买家提名的政务官员也要有相当的资格。
但张煌言看过相当的考核内容,认为标准有些低。
即便是可以组成多人的委员会进行治理,还会有朝廷派驻的监察官,也不保证不出问题。
“万岁的思维和想法,总是这么与众不同啊!”张煌言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不免忧虑。
当然,他不否认此举会激励民众移民海外,开拓垦殖的积极性。毕竟,经营得好,能获得很大的利润。
而且,五十年的经营期限,也足以使买家放心,敢于进行投入,将其视为子孙后代的基业。
毕竟,五十年能够积攒的家业,不仅包括钱财,还有开垦出来的土地,那可是能够持续产出的稳定收入。
按照朝廷推出的土地法,开垦出来的荒地
,虽然不归私人所有,但垦荒者却有永佃权,且在赋税上有减免。
因为地方不同,优惠政策也有调整的不同。
一般都是五至十年的免赋期,免赋期过后又有差不多时间的半赋期,最终才是正常的赋税。
除了耕种,很多岛屿上还有矿产,还有渔盐之利,还能开展海上贸易。
黄立只希望能占据更多的岛屿,并吸引更多的大明子民定居,使其成为大明稳定统治的疆域。
至于经营者能够获利多少,朝廷只收取协议上确定的,并不贪图于人家日后的经营成果。
要知道,光是吕宋就有两千多个有人岛屿。只取一半的话,也是令人惊讶的数字。
何况,还有马来半岛,还有婆罗洲,以后可能还有望加锡和爪哇。
大的岛屿相当于一个省,小的岛屿或是一府一县,或是一镇一村,却都是有价值的。
而岛屿大小不同,也使更多的大明子民能够前去经营,而不只限于商贾和富豪。
占的地方越大,收上来的赋税越多,财政越宽裕,大明的发展也越有可持续的动力。
只不过,现在拍卖的都是大些的岛屿,在短时间内也是如此。除非海商自己发现想要经营的,小岛却是肯定要留在后面移民开发。
一个大岛辐射得范围更广,能承载的人口更多,也更加地安全。
岛屿虽多,却没有舍大就小的道理。暂且留着的岛屿,可以等大明人口大幅增长后再去开发。
张煌言对此不太理解,是因为他会大大低估人口增长的速度。
要知道,大明开国时人口为六千余万,最巅峰时一亿四五千万,可国祚却是近三百年。
也就是说,现在人口一亿上下,再过三百年,也就三亿左右。
现在大明的疆域已经不小,光海外之地就有数省之多。还有正在北扩的辽东,以及将收复的青藏和西域。
但黄立却有清醒的认识,别说三百年,就是一百年之后,人口三亿也打不住。
除非有大的瘟疫,或是持续时间较长的战争。
而大明本土,要达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状态,人口数量在一两亿之间,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所谓的合理,就是能够保证一个比较富裕的标准,保证较好的生活质量。
黄立是参照于后世富裕国家的标准,也有自己的分析和评判。
在他看来,森林覆盖率在百分之四十五十之间,土地能够轮耕,不必用农药化肥,粮食产量也足够吃,还能有相当的存粮。
这个要求不算高,至少在现在看来,已经达到,或者是基本达到。
但森林覆盖率在某些省份却有高有低,并不平衡。
比如东北,覆盖率最高;而在西北和华北,却还需要大力地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这些分析和规划,黄立虽然都记录下来,有很多却没有给人看过。
说多了,也有人不理解,不相信。毕竟,有些是他在后世看到的听到的,无法对人讲。
张煌言站起身,做了几个扩胸运动,便走出了办公室。
庭院里有树木,有花圃,花圃内各种颜色的花朵开放着,被绿叶衬托,更显得姹紫嫣红。
树木下有石桌石凳,可供休息乘凉,谈论聊天。
只要你干完了工作,也不必非在办公室里窝着。而且,这一年来的工作十分忙碌繁杂,有个放松休闲的地方也不错。
张煌言欣赏着花草,鼻中是清新的香气,心情舒爽了许多。
新兴的大明虽然有很多出奇创新的政策和举措,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离经叛道。
但效果不得不说是极好的,只看北方恢复重建的速度,张煌言便得心服口服。
驱除鞑虏,重复华夏。
张煌言不惜殒身牺牲而为之奋斗的目标,已经实现,夫复何求?
重振大明,万国来朝。
预计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达到的高度,现在看起来,再有一两年也差不多了。
嗯,不是万国来朝,而是万国皆灭了。
张煌言坐在石凳上,不由得笑了起来。
大明周边,还剩下安南、暹罗、澜沧,以及不征之国的朝鲜和倭国。
估计只会瑟瑟发抖,称臣纳贡都不一定被大明所接受了。
有仆役端来茶水,摆放在石桌上,还有一盘水果。
张煌言喝着茶水,享受着树下的荫凉,对于帝国能否控制如此大的疆域,还抱有疑虑。
疑虑是对于将来的,特别是对于遥远的海外占领地。
现在还不算什么,
人口少,兵力也少,要发展还要本土的大力支持。
但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呢,中央政府或许就鞭长莫及。
就算在军力上还占有绝对优势,可兴师远征,漫漫海途,到底是成本极高。
距本土越远,离心力可能越强。到时候,或独立,或割据,肯定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若是防患于未然,倒不如在周边扩张,陆地相连,控制力更强,总是会过遥远的海外之地。”
张煌言也知道一个国家,乃至一个王朝,都有些盛衰起伏。
他也不敢奢望大明能国祚永恒,但防微杜渐还是必要的。
当然,对于伐倭的行动,他还不知晓。一来是军事保密,其次则是军政分离。
黄立也没有让内阁讨论,只是通过大都督府,向南北洋海军和山东辽东驻军下达密令,进行战前准备。
而要抢掠倭人进行安置的地方,比如辽东、吕宋、登嘉府、婆罗洲和孟加拉,当地的巡抚、总督倒是知道得多一些。
“大人,新到的报纸。”一个有眼色的小官吏捧着报纸过来,躬身呈上。
张煌言笑了笑,说了声谢,便伸手接过,展开阅看。
《南京周报》是大明面向社会发行的第一份报纸,或者说是一个样板。只有一大张,正反两版。
头版自然是国家和国际的新闻,其中有新出的政策法规,有分析评论,有解答疑问。甚至,偶尔还会有皇帝所写的文章。
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头版便分为上下两版,上版是类似于政府公告的信息,比如岛屿经营权拍卖,股票拟募和移民号召等等。
下版则是地方性的新闻,还有些国际科技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二版则比较杂一些,或者说是广而告之的信息。有商家的广告,有寻人寻物启事。如果版面较空,还能添加娱乐性质的小故事。
草创阶段,无论是刚成立的编辑部,还是记者,都在摸索熟悉的阶段。人员也不多,内容自然也少。
但皇帝已经确定了自己的设想和规划,剩下的就是不断的完善。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等教育普及,或是民众适应之后。
张煌言翻阅看报纸,倒也没有太多的反感。
朝廷和官府有正规的邸报,这报纸嘛,给平民百姓看的。当然,也少了些正式而文绉的官方用语。
对此,张煌言也习惯了。
皇帝喜欢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即便是他写的文章,也是如此,从不象文人墨客那般要润色。
张煌言等臣子将其归咎为皇帝早年的颠沛流离,以及海外的游历。
既然已经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他们也不再强求让皇帝经受一次再教育。
而且,凭皇帝的功绩,这些也都算不上什么大事。说起来,这还有些象太祖。
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就不高,有些圣旨和文告,都是大白话,却也不掩开国之君的风采。
“万岁迁都之后,京师周报应该成为最权威的报纸了。”张煌言一边看,一边思索着筹备报纸的事宜。
北京成为首都,自然取代南京,成为政治中心。而京师周报,也自然是最权威的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