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到来,有时是疾风骤雨,让人措手不及;有时却是黑云压城,先摧人魂胆。
大明帝国对倭国的进攻,虽然算不上完美的突袭。但雷霆般的发动,仍然使倭国上下不及应对。
这也是黄立的计划,为什么调动如此雄厚的兵力,攻袭不成就碾压,不过是难度稍大一些而已。
所以,当黄立悠然地游览,来到天津视察时,大明的军舰已经出现在长崎港口。
此时,对马岛已被占领,南洋海军轻易粉碎了倭国在长崎的水师,一万朝鲜军队和五千辽东明军登陆。
抵抗轻微,所谓的武士,所谓的足轻,什么刀枪,什么火绳枪,在凶猛而如钢铁之墙的明军面前,都是徒劳的。
而长崎,德川幕府的直辖之地,倭国唯一准许对外通商的港口城市,被明军轻松占领。
战争从来都是为了利益,黄立也不会做亏本买卖。哪怕有,也是暂时的,会有长远的收益。
伐倭的第一战在长崎,就是夺取这里的财富。本该是幕府的,现在全都被明军抢到了手。
不会让倭国有发展的余地,也就没有什么涸泽而渔的顾虑。
城中所有的倭人的商人或杀或俘,所有的倭人商铺全部被收缴,所有的财物全部被抢掠。
而所有抵抗的,或是投降的倭国人,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俘虏全部被海船运走,不知运往何处。
锁彥龙坐在屋内,阅看着一份份战报,脸色平静。
虽然只是一万五千的先头部队,也只留三千镇守长崎,一万两千的军队向着肥前藩发动猛烈进攻。
肥前藩又名佐贺藩,藩主原是龙造氏家,现在是锅岛氏。藩厅位于佐贺城,石高为三十五万石。
佐贺藩虽然明面上拥有广大的领地,但是实际上大部分领地掌控在三支藩(莲池、小城、鹿岛);
锅岛四庶流家(白石、川久保、村田、久保田);
以及龙造寺四分家(多久、武雄、谏早、须古)的各自治领手中,藩主的实际知行只有六万石左右。
由于只有区区六万石左右的藩主直辖领地,锅岛氏的财政比较困难。
因此,锅岛胜茂以向幕府进行普清需要经费为由,要求家臣们归还三成的领地“三部上地”,逐步扩大了藩主直辖领地。
同时,他还将龙造寺四分家的知行分给各支藩,同时将养子送到龙造寺四分家,逐渐谋求将整个藩的锅岛化。
现在,家督之位由其孙锅岛光茂继承,是为佐贺藩第二代藩主。
由于锅岛光茂对支藩的压榨和剥削,各支藩对其甚为怨恨,在面对明朝联军的猛烈攻势中,纷纷倒戈。
锅岛光茂的处境也很困难,长崎的警务任务由佐贺藩负责,而长崎是幕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所以,锅岛家不是被明军所灭,就是被幕府追究责任,严厉惩处。
而国安部的渗透策反则是卓有成效的,又有降附便能够保留原封地和俸禄的诱惑,面对明军的强大,少有坚决抵抗的。
但征伐之战刚刚开始,明军的招降信息还未大幅扩散,影响看起来,还不算太大。
当然,这些乱七八糟的藩,对于锁彥龙来说,并不重要,错综复杂的信息也记不住。
他是军人,是将领,只管指挥军队攻城拔寨,粉碎所有的抵抗。
“后续部队明天就能开到,某家也能离开,率领所部征战沙场了。”锁彥龙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有价值的情报,索然无味地起身,走出屋子。
已经快到深秋时节,由于纬度相差不大的关系,这里的景色和辽东差不多。
只不过,锁彥龙并不喜欢这里。或者说,还不适应。
不管是木制防雨门窗,或是纸拉门窗,还有榻榻米地板,让锁彥龙连坐卧都不舒服。
“破地方,还是大城市呢!”锁彥龙看着庭院内的花草树木,撇了撇嘴。
倭国的”城“在中国会被称为”塞“或者”堡,其设计初衷是纯军事的防御要塞。
没错,中国定义的坞堡,基本上就可以对应日本的“城”。
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地方豪族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家族自保性质的要塞。
平时作为豪族家族成员的住所,战时收容周边耕地上的农民,成为以农民兵和家丁为骨干防御力量的要塞。
而之所以倭国没有出现中式城墙,是因为日本的地理、经济、政治因素,导致其无法出现有效维护大规模城池的政治实体。
简单来说就是穷和乱,中央政府由于地方太乱造不了城墙,地方土豪由于太穷也没钱建造和维护。
所以,在倭国即便有几座大型城池,也绝不会象中国那般的高大坚固,面积巨大。
比如书中记载的大阪城,可能就是一座不算小的多层要塞。
因为,倭人筑城,有一个重要特点,防住一体,很像中世纪欧洲的城堡。
几段城墙把领主和家眷围在里面,一般还会在城墙的某处,建上一座天守阁。
天守是倭国城堡中最高、最主要也最具
代表性的部分,通常是多层的建筑,具有瞭望、指挥的功能。
当然,在“城”的外面,还可能有外城,通常是简陋的,不足以坚守,或是在炮火轰炸下,不堪一击的。
就这么一个弱鸡小国,万岁却非常重视,调动了仅次于国战的兵力。
论面积,不过相当于大明的云南省;论人口,也只有大明的五六分之一;论军队,论武器装备,论训练程度……
锁彥龙想到了征服孟加拉,不过是数万土兵和少量明军炮兵,就取得了令人震惊又羡慕的功绩。
而倭国的那些狗屁大名,在大明帝国不过是相当于县长、镇长、村长。
还都是穷鬼,肯定抢不到多少钱财,和孟加拉的土豪天上地下的差别。
“唉!”锁彥龙翻了下眼睛,转头去看,一个小官吏正抱着文件走过。
这所大院落暂时是官衙,反正锁彥龙很快就走,就索性先在一起,吃食堂比较方便。
“锁将军。”小官吏停下脚步,微微躬身以示施礼。
锁彥龙摆了摆手,随口问道:“缴获统计清楚了?”
小官吏笑了笑,说道:“回将军,估值在两百万银子上下。”
要说倭国大名是穷鬼,多是幕府的压制,不想使其财政宽裕,发展自己的势力。
但倭国的幕府却还是有钱的,毕竟倭国当时盛产白银,还曾占全世界出产白银的较大比重。
倭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频繁,这种地质活动为贵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特别是银矿的储藏量,在倭国尤为丰富。
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倭国一直没有加以有效利用,导致长期以来以从中国输入的铜钱为货币。
随着倭国进入战国时期,各地的大名为在乱世中扩充自身实力,开始积极开发各地银矿。
同时,从中国引进的典型炼银法“灰吹法”与“汞齐化法”,以及欧洲新技术的相继传入,极大地推动了日本银矿的开发与利用。
比如石见银矿的开采,历史长达四百多年。
在十七世纪,其银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高度,占据了当时全球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据说,在其极盛时期,石见银矿的年产量约为数百万两。
而且,倭国的银矿并不只石见这么一个,比较有名的还有佐摩银山和别子银山。
除了石见银山在本州岛,其它两处都在四国岛。而占领九州岛之后,明军的目标便是人口稀少的四国岛。
而且,石见银山已经过了盛产的高峰期,黄立并不是非要抢过来不可。
也就是说,占领了四国岛,只是两座银山的开采,每年就能向大明提供至少一两百万银子的财富。
所以,伐国并不是亏本的买卖,和其它海外占领地一样,都将为大明提供前进的动力。
锁彥龙听到这个数字,不由得撇了撇嘴。虽然也不算少,可要和调动的兵力和资源比,性价比就实在太低了。
征伐孟加拉,那可是十多倍的缴获,还没动用一半的兵力。
“你去忙吧!”锁彥龙摆了摆手。
一两百万的缴获,并不够此次伐倭的准备。粮弹物资,兵力调动,怎么也要三五百万的银子。
“希望那些大名还能有些积蓄,希望他们不要降附。”锁彥龙摇着头,转身向不顺眼的拉门房屋走去。
“倭国人倒是真抗冻,就这么单薄的破门窗,冬季冻不死嘛?”锁彥龙吐槽着。
…………….
萨摩藩因其藩厅位于鹿儿岛城,所以又被称为“鹿儿岛藩”,藩主是岛津氏。
其领地包括了萨摩国和大隅国的全部以及日向国的大部分,表面石高为七十七万石。
如果加上曾被他征服的琉球王国的十二万石领地,则萨摩藩的石高有将近九十万石之巨。
除加贺藩以外,萨摩藩堪称全日本第二的大藩国。
但可惜的是萨摩藩土地并不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且地处火山地震带附近,极易受到台风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所以,其实际石高需要打上一个折扣,可能只有约四十八万石。
但自大明帝国出兵琉球,驱逐了萨摩藩派遣的在番奉行,以及少量驻军后,萨摩藩就失去了琉球的十二万石收入。
萨摩藩曾经想动用武力再夺回琉球,但德川幕府不想与新兴的大明发生冲突,否决了岛津家的意见。
而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曾作为萨摩藩主要财政来源的海外贸易大受打击,藩内负债开始加剧。
正在这财政困窘时,明军突然发动进攻,两万人马在军舰的炮火掩护下,从南面登陆,并迅速开进,直逼鹿儿岛城。
其时,萨摩藩藩主是岛津光久,听到噩耗,措手不及。一边向幕府及周边藩主求救,一边召集人马,死守鹿儿岛城。
一万朝鲜军,两万山东明军,摧枯拉朽,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开到鹿儿岛城下。
鹿儿岛城于1601年由岛津忠
恒开始进行筑城,以取代内城的鹤丸城。
在筑城期间,岛津忠恒的父亲岛津义弘,认为海岸附近筑城有问题,在建成前一直反对。
现在,明军以泰山压顶之势兵临城下,岛津光久即便后悔,也来不及了。
“足有两三万军队——”岛津光久微张着嘴巴,望着平山城外浩浩荡荡的敌人,目瞪口呆。
长子岛津纲久只有三十来岁,也被深深震撼。呆愣了半晌,才开口说道:“援军恐怕来不及了。”
如果敌人兵力不足,坚守待援还有可能。至少,九州岛的其他藩主,可能会派兵赶来救援。
但明军的兵力如此雄厚,鹿儿岛城能守住多久?援军能来多少,恐怕并不足以击退明军。
岛津光久紧皱着眉头,沉声说道:“明军没有披甲,或许也不擅攻坚。虽然,他们的铁炮数量很多。”
明朝联军确实没有甲胄,头盔也变得简单,这既经济,也增加了士兵的灵活和机动性。
从重火绳枪问世以后,战场上的盔甲便逐渐被淘汰。要想防御势大力沉的铅弹,甲胄要厚到人难以承受的程度。
而倭国军队的战术打法和武器装备,与战国时期也相差不大,完全不能与明军相提并论。
原因很简单,锁国之后,由于倭国列岛过于孤立,周边没有敌人,也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新式装备,并及时发现不足而进行武器上的更新。
再加上日本幕藩制度的强力压榨,国内大名财政普遍吃紧。
所以,不要说叛乱或者换装新式武器了,幕藩每年要偿还给商人的利息,都可能超过了其财政收入。
所以,对于幕府和各大名而言,没有武器装备更新换代的必要。
而且,幕府统治的核心在于“武威”,从来就不是“仁政”。
只要掌握着最强的武装,能够压制住地方大名就够了。
因此,只要幕府能保持对地方的相对优势,就不必考虑国际上的发展。
尽管燧发枪和线列步兵战术已经大行其道,火枪兵的披甲率也越来越低,但倭国幕府和大名却并不知道,或者不想追随军事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