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3章 无题
鳌拜等人已经看出了明军的战略,也知道京畿是重中之重。
遏必隆提议放弃西北,使甘陕绿营能够发挥作用,自然也就破坏了明军的意图。
你不是想要不战屈人之兵,最后收服尚有战力的甘陕绿营嘛,我偏不让你如意,偏要把甘陕绿营拉进战局。
但西北不守,明军难道不会就势突破?要知道,那里也是有明军牵制的。
何况,甘陕绿营的家人亲眷在那里,你让他们抛亲弃土,去异地为清廷拼命?
这看似高明的建议,其实是个馊主意。看似能用甘陕绿营消耗明军,但逼反甘陕绿营,也是大有可能。
虽然甘陕绿营现在没有战事,但至少也牵制了明军一部。
当然,要是让甘陕绿营在西北反攻,那也是力有未逮,形同送死。
“明军摆明了要最后收拾西北,这套路与朱元璋时是一样的。”苏克萨哈看了一眼遏必隆,缓缓说道:“甘陕稳定,对战局也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借助不到甘陕绿营的力量,但他们也确实在出力。没有他们,明军已经进占西北,从两面围攻西安。
目前以稳定为主,决定胜负的战场在江淮,在山东,苏克萨哈可不想在目前的形势下再生变乱。
鳌拜也放弃了遏必隆的“高明”建议,这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添乱。能够稳住甘陕绿营,已经是不错了,你竟然要瞎折腾,逼他们造反不成?
看来,面对不利的形势,遏必隆也有些手足无措,乱了方寸。
但他的建议也不是全无价值,清军要维持目前宽广的战线,确实是压力重重,力有未逮。
可放弃哪里,现在已经是身不由己。已经撑起来了,就是按连贯布置的。大概是沿黄河分布,也可称之为黄河防线。
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京畿地区还有些机动人马外,其它的防御力量,要么弃守,否则很难抽兵。
也别说京畿的驻军就是机动人马,那才四万来人,就是倾巢而出,也不是决定胜败的决定力量。
况且,这四万来人是预备队,撤到辽东后的宝贵武力。能否在辽东立住脚,顶住明军的攻伐,也是至关重要。
说白了,满清根本没有死战北方的决心和意志。这边要打,那边还要保证退亦可守,这四万多八旗几乎是不会南下参战的。
这样的心态,与当初朱太祖北伐时的元朝差不多。元朝有北方的大草原,眼见形势不利,哪里肯死战到底?
若论元朝的实力,跑到大草原,还和明朝打了那么多年,就可见其当时并未使出全力。
满清的状况比元朝要好很多,至少没有元末时的割据和混乱。但同样的,现在的明军也远比那时候要强大的多。
所有的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是毫无用处,甚至是可笑的把戏。
如果鳌拜等人知道明军在武器装备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已经与清军有着数百年的差距,他们就不会如此殚精竭虑,早已经绝望丧气,跑到白山黑水苟延残喘了。
而即便明军在火力上碾压清军,可也没到武器装备决定一切的程度。比如机关枪对弓箭,后膛火炮对大刀。
所以,战争的场面还显得没有一边倒,满清也还心存希望,在拼命的挣扎。
但对于黄立来说,既然发动了战争,就肯定有了胜利的把握。不同的,只是过程而已。
…………….
淮安。
城头上飘扬着明军的旗帜,城墙上战争的痕迹还留存,运河上的船只密布。所有的景物,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之下。
攻克淮安,全歼守敌万余,这是明军北伐以来的又一次胜利。
岳乐到底是没敢把全军收缩于淮安,与明军决一死战。
败军心态有点崩,蒙古人越城而走,绿营大半投降,他率领着两万多八旗和汉军,只在城外作短暂停留,便率军远去。
守卫淮安的清军就是没有在外围战斗的本城守军,其中有三千八旗兵将,得到岳乐的命令就是死守。
岳乐需要时间来整顿败军,来重振军心士气。所以,淮安不能弃守,既是给他争取时间,也要借守城杀伤明军,并力争挫折明军的锐气。
但显然,明军只用了四天时间便攻破城池,全歼守军,并不能让退守徐州的岳乐满意。
而且,以归降的绿营官兵为前驱,攻打淮安的战斗中,明军伤亡也不大。
李来亨坐在议事堂内,阅看着战报和传来的情报,脸上并没有太多的表情。塔天宝则悠哉地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3章 无题
坐在一旁喝着香茶,与其他将领低声聊着天。
作战计划进行得很顺利,虽然耗时不短,也并没有势如破竹的势头。但这只是开始,清军的损失还不够大,心理上还没有崩溃。
“胶东很快就将被友军光复,应该能够转向运河,从侧翼威胁清军集团,与我军一起夹攻。”
“我军并不需要友军配合,一路沿运河打过去,直抵京师,那才叫大功呢!”
“清军逐城坚守,我军逐城攻取,时间慢一些也没关系。清军损失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就崩溃了。”
塔天宝对于众将的议论,嘿然笑道:“怎么打都是胜利,但由我军光复京师,才最是合适。”
说着,他看了一眼居中而坐的李来亨,挑了挑眉毛,压低声音,说道:“郡王就是万岁的徐达大将军,某家在前冲锋陷阵,就是常无敌。”
在太祖的北伐作战中,徐达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元帅,常遇春的勇猛则为人称道。
现在的形势也相差仿佛,只不过清军的抵抗,要比元军强烈得多。但明军,也更加强大。
李来亨终于抬起了头,只是扫视一圈,众将便噤口无声,连塔天宝也坐正了身体。
“万岁下旨褒赏,大都督府也发来祝贺。”
李来亨的语气很和缓,但脸上并没有笑容,缓缓说道:“我军接下来的作战也很简单,按照原定计划,稳扎稳打,沿着运河步步推进。”
“友军正在光复登莱,胶东地区指日可下。但他们另有任务,本王也不想调动。运河已畅通,我军继续北上,水陆并进,直取重镇徐州。”
李来亨停顿了一下,脸上微露笑意,说道:“长江水师一部已赶来参战,既能运输粮弹,又能提供火力支援。大都督府又给了我军一镇编制……”
这确实是好消息,本已强大的明军又添助力。一镇的编制,在如今朝廷财政紧绷的情况下,已经接近极限。
二三十万军队的粮饷,海外购粮运输的消耗,军工生产的花费,民伕船工的动员……
即便如此,黄立也没有催促将士们,甚至还再三提醒要稳扎稳打。
别人不知道朝廷的财政负担,李来亨和塔天宝的这个层次,却是心知肚明。
“尽管还是要稳扎稳打,但也要稳中有快。”李来亨的脸色又正肃起来,说道:“明日便进兵淮阴,进兵徐州。”
淮阴是清军不会坚守的,能够不战而取。徐州却是清军必须要与明军决战的,这也是李来亨所希望的。
一场大决战,歼灭清军集团的主力,打掉清军继续顽抗的信心。相信,这以后的战斗,会频繁而不激烈。
清军虽然在堵塞运河,但也只限于在狭窄之处,清除所需的时间不多。即便不能全部依靠运河运输,离之不远,陆路也不会影响太大。
为了在东路突破,这里集中了明军的主力,以至于西路和中路都缩减了兵力。如果还不能长驱直入,李来亨觉得辜负了万岁的期望。
况且,以他为主帅,也是长远的考虑。如果能建立徐达那样的北伐大功,历史的污点也不会再影响他的命运。
这是万岁的苦心,也是殷切的期盼,李来亨是这样想的。当然,万岁也是这样做的。
四路北伐的主将都是原夔东的将领,西路袁宗第,中路党守素、马腾云,西路李来亨、塔天宝,连海路也是李岳和刘享。
皇帝要扶他们一把,有此不世之功在身,谁还敢再提历史问题,再敢清算。
“半年时间,我军一定要完成北伐大业。”李来亨的语气坚定起来,扫视着众人,“现在已过一月,时不我待,诸位要更加勇猛前进,建不世之功就在此时。”
半年时间指的是海上台风季,会极大的影响海上运输。这也是皇帝所希望避开,或者说是提前完成北伐大业的期限。
即便不能犁庭扫穴,彻底光复辽东,北方的大局也要胜券在握。
塔天宝看到了李来亨的目光,肃然拱手道:“郡王放心,末将明日便统军北上,以最快的速度进抵徐州。”
李来亨轻轻点头,说道:“既要快,又要稳。我料决战便在徐州城下,不可轻忽。”
塔天宝躬身领命,又向李来亨提出建议,需要哪几镇随他征战,李来亨都一一答应。
因为训练作战的体制已经大为不同,降附的清军也不能得到新武器的换装。
这也是为了省事儿,就让他们用原来的武器,继续充当前驱作战。一来能减少明军的伤亡,其次对于其他绿营来说,也有招抚劝降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53章 无题
的作用。
新编的一镇,将在表现积极勇猛的绿营官兵中挑选,也是激励的作用。也别说旧武器没有战斗力,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就全靠的绿营平定。
黄立实在是不想再从光复区征兵作战了,拿着清廷粮饷,由清廷训练装备出来的绿营,倒是很便宜的兵源。
众将散去,各行其令,只剩下李来亨和塔天宝两人,姿态更加放松,都是老战友了。
“汾阳王来了书信,要咱们在稳的同时,尽量在月内攻下徐州,或者是推进到济宁更好。”李来亨沉吟着说道:“主要是给万岁献礼。”
塔天宝想了想,猜测着说道:“是祝贺万岁有子嗣吗?”
李来亨点了点头,说道:“汾阳王也要抱孙儿辈了,应该与宫中贵人差不多的时间。”
塔天宝嘿嘿笑了起来,说道:“汾阳王不会是提醒咱们,别落下贺礼吧?”
李来亨笑了笑,说道:“军务繁忙,还能老去信打听这个事儿。他呢,也不可能来信告诉我等,省了更好。”
塔天宝摸着胡子,沉吟道:“咱们这路人马,是万岁最看重的,但进展嘛,也着实不够快。如果友军先达成了突破,这面子上须不好看。”
李来亨轻轻摇头,说道:“在军议上,我是这样说,让将领们有紧迫感,但你一定要稳住。水陆并进是大原则,即便是陆路运输,也要离运河不远。”
“万岁越是看重,咱们就越是不能失手。”李来亨语重心长地说道:“只要北伐成功,咱们便都是有功之臣,也该退位让贤,由年轻人补上。所以,也不用去奢望太大太耀眼的功劳。”
塔天宝看着李来亨,说道:“不争不抢,顺其自然,你说得是这个意思吧?”
李来亨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就是如此。”
塔天宝垂下眼帘,陷入了沉思。
李来亨已是郡王,自然不太需要战功,还有激流永退的心思。但他不同,并不满足于一个国公的爵位。
由他担任前敌指挥,李来亨只在后面坐镇,也是李来亨的让功之举。
但李来亨的告诫,或者说是指点,却还是让他有些犹豫。但最后,他还是想通了。
与其冒险争大功,不如求无过便是功。这东路主力一路沿运河推进,攻城掠地不是功劳,难道这还要贪心不足?
如果万一失败,那可是啥也没了。虽然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优势如此明显,资源如此倾斜,皇帝可不想听你的辩解。
塔天宝也明白了,李来亨刚刚的只是场面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灰心丧气、不思进取的话,怎么好当着众人的面儿说出来。
皇帝不催,自然有他的道理,他也担心失败,担心北伐的气势遭到挫折。至于所消耗的粮弹物资,倒是小事,皇帝有的是赚钱揽财的招数。
该攻的时候攻,该停的时间停,就这么简单。沿着运河推进,已经是最为稳健的打法,就这还能失败,也真是太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