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25章 优势在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25章 优势在我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有很多人在历史长河中被洗白,或是斑斑劣迹被遗忘。

皇商八大家便是其中一之,对于后世的遗忘,黄立并不感到意外。

所谓的迟来的正义,黄立觉得不过是心理安慰罢了。只要他有能力,现在就要让人们知道恶有恶报,报应不爽。

杀人放火金腰带,铺桥修路无尸骸。黄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绝对不允许再出现这样的咄咄怪事。

虽然不可能尽善尽美,但黄立尽了全力。

说问心无愧也好,自欺欺人也罢。至少,在光复神州,振兴华夏的功绩上,黄立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

随着冬季的来临,在南京感觉得还不是那么明显。但对于青岛和辽东的布置,已经紧锣密鼓地进行。

冬季将是辽东休战的时期,但谁知道鞑虏会不会以为适应寒冷气候,再对辽东明军展开进攻?

有备无患,是黄立的原则。数万人马在辽东,自然要保证万无一失。打败仗是不太可能,可后勤保障,却是万不可少,重中之重。

这一个冬天相当重要,将士们有适应寒冷的时间,金州也将打造成坚固堡垒。又有不冻港旅顺,还可以打造内河船只,准备明年水陆并进,进取辽沈。

至于青岛,要塞将继续扩大,并增派两镇人马,囤积大量粮草物资。既保证随时能够支援辽东,又能在江淮进攻时,起到策应作用。

从清廷得到的最新消息,黄立知道进军辽东的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

一是从北方调动了两万人马,使得鞑虏的兵力减少,有利于明年的北伐。

要知道,清廷为了支应这数十万大军,已经是财政紧张、钱粮不敷,想扩军也是力不能及。

清廷不仅向辽东增兵,还有了移民的风声。显然,他们也对守住北方信心不足,唯恐形势危急时,仓促间撤回关外有些来不及。

这其实是黄立最希望达到的目的,只要清廷开始行动,人心混乱就不可避免。连满人都有逃回老家的准备,那些绿营汉军又岂肯再卖命?

在黄立看来,清廷作出哪种选择,已经是颓势尽显,都对大明有利。

硬挺着不撤,黄立就会加强海路大军的实力,在鞑虏出关的通路上,展开大的行动,予以切断。

比如占觉华岛,占宁远城;再比如在秦皇岛附近登陆,或是山海关。辽西走廊的地形特殊,明军又有水师之利,行动把握甚大。

现在这样,黄立觉得也不错,特意命令国安部加强行动,多派谍子,多写劝降书信,让清军内部更易生乱。

只凭八旗军队,已经难以抗衡明军。绿营和汉军,虽然迫于满人余威,还不敢造次反叛,但也是在等待时机。

一旦外部条件具备,且满清败势已定,重演江南绿营叛降如潮的景象,并不算是太过意外。

这就叫树倒猢狲散,大难临头各自飞。

到那时候,估计也就剩下八旗兵将还可信,连蒙古人都可能反戈一击,用满人的首级来交好明军。

每个王朝的败落,差不多都是同样的场景。四面楚歌,众叛亲离。只不过,满清恐怕不会想到来得竟然这么快。

已经入主中原,已经杀掉了明国的最后一个皇帝,全天下只剩下弹丸之地的数万明军还在顽抗。

在这个时候绝地反击,竟然让明军一步步地走出了绝境,甚至是逐渐扭转了形势,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其实,连刘体纯、李来亨等人现在想来,也感觉到震惊。只能归结于三太子是天命所归,大明气数尚存。

“只不过是几百年的知识在作怪,对历史轨迹的掌握,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所在。当然,这也是满清自己造的孽,因为自己举起大旗,而得到了提前的报应。”

黄立并不觉得自己是神仙,能够未卜先知。历史大势,也不是那么精确具体。

能够战胜满清,一个是人心所向,另一个则是先进的武器,或者说是科技。

当然,武器是适用最好,倒并不一定科技含量很高。

比如地雷,李岳等将在战报中便对此十分推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数量,或是派工匠在辽东就地制造。

方便携带,又能够快速埋设,阻遏清军的冲锋,能起到类似于火炮轰击的作用。

火炮虽然威力更猛,射程更远,但在机动性上,确实还有所欠缺。

黄立也没想到军队对于地雷如此看重,仔细阅看战报后,他还是选择相信前线将领的判断。

地雷简单易造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25章 优势在我

,在辽东就能生产。推广到全军,看来也是可行。

明军多是步兵,机动性上不如清军的骑兵。在野外很可能遭到骑兵的突袭,有了地雷,或许能够快速反应,阻挡骑兵的直接冲杀。

“不光是大量制造地雷,还要在快速埋设上下工夫。半分钟,或者更快,就能埋下一颗,才能对付敌骑的快速突袭。”

黄立凭着记忆,写下了不少地雷的埋设和使用之法。

地雷作为穷人的武器,曾经创造了不凡的战绩。既便在近现代,依然是大量使用,新品种不断出现,在战场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之前明军也生产过延时地雷,这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个头小的话,与手榴弹也相差不多。

但在作战中,实际应用的次数并不多。而且,手榴弹装填黑火药的话,少了威力不够,多了重量又不能掷远,也就没有普及装备。

同样,黄立现在也不认为手榴弹是部队所需要的。地雷在辽东一战中,倒是显示出威力和应用的前景。

“将辽东战报再加以详细描述,分发给军校和各部研究,再由兵工厂制造一批地雷,配备给各军使用。”

黄立提笔给大都督府写了指示,还有数月时间,各军抓紧培训,应该能够在北伐时掌握地雷的应用和战术。

至于能够应用到何种程度,发挥多大的作用,黄立也是有所期待。

反正,只要生产制造出来,并装备部队,总会给清军造成打击,战果大小倒不必太过在意。

因为,明军的武器装备,在总体上已经呈现出碾压之势。火炮、火枪的性能和威力,已经足以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