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24章 范氏报应
在光复区,商贾缙绅经过皇帝的召见,精神抖擞,振奋异常。回去后便开始调集资金,准备大干一场。
而在北方,在山西介休,富丽堂皇的范氏府邸内,却是气氛沉闷。下人们神情惴惴,谨小慎微,生怕惹怒了主人,招致无妄之灾。
书房内,范氏家主范永斗阴沉着脸,手指在太师椅的扶手上轻轻叩击着,目光似乎没有焦点,但却停留在桌案上的官府行文上。
事实上,连范永斗这样的商人也看得出来,满清的颓势越来越是明显。
如今不讲信义地聚敛钱财以充军费,连他们这些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也不例外,更是说明了形势的严峻。
介休是范家的祖地,世世代代地经营,在当地根深蒂固,家产万贯,朝代的更替也没有影响到范家的富贵。
甚至因为明清战争,范家还抓住了发展的机遇。不管这机遇是否道德,是不是卖国,但范家却飞黄腾达,成为了八大皇商之一,且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但现在,积累的财富正在被一刀刀割走,鲜血淋漓,却不敢呼痛喊疼。
儿子范三拔恭谨地立在一旁,几次张嘴都欲言又止,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才开口说道:“父亲,要不要请其他各家来,商议一番,再做决定?”
范永斗眼皮一动,看向儿子,略显不悦,沉声道:“愚蠢。此是何时,还敢延误捐输?”
范三拔苦笑了一下,说道:“倭铜贸易断绝,官府还索要不休。咱家不得不高价购买,已经损失很大,其他几家也是如此。”
“况且,江南商货中断,口外贸易也获利不大,这一年来,咱家已经在赔家底。若是朝廷能够体谅……”
范永斗摇了摇头,打断了儿子,说道:“商贸买卖,有赚有赔,也是正常。如今形势不利,朝廷要筹款养兵,又如何肯拖延?”
无奈地叹了口气,范永斗继续说道:“范家与朝廷,已经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底现在还有,若是明军打过来,家业房产,连性命都保不住了。”
“朝廷现在还是要咱们捐输,比较客气。可你要记得,刀把子在朝廷手中。自古以来,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国若将亡,恐怕就不是送来通知,而是大兵登门了。”
对于满清的了解,范永斗还真是一清二楚。现在还没强抢,就已经是给你脸了。
而皇商八大家,好大的名头。现在却成了套在范家脖子上的绞索,也成了与满清荣辱与共的纽带。
正如范永斗所说,清朝不亡,好歹只是出钱,还没性命之忧。明军若是打过来,抄家灭门便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而且,这个时候,痛快拿钱最重要。你拖延,或是搞什么串联,那是找死的行为。
地方官府觊觎各家的财富,不是一天两天。虽然平常也有孝敬,但贪心不足,抄没家产,他们得到的更多,就差一个罪名而已。
范三拔苦笑叹气,虽然肉痛,可也知道父亲看得长远,知道范家和清廷已经难以隔离。
从江南传来的消息,新皇帝已经将皇商八大家定义为卖国汉奸,那是肯定要清算严惩的。
所以,要保住富贵,保住性命,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继续支持朝廷,支持大清。
但范三拔心里也有些委屈,当初走私后金,那只是范家的事儿吗?
况且,商人逐利,天经地义。当年走私贩货的,又何止范家?
扳着指头数一数,陕西三边、宣大三边、蓟镇、辽东,各处边堡若无人相助,又如何将商货运出?
关口要隘的军官士兵,哪个不趁机发财?要是他们敬忠职守,谁敢走私,谁又能走私?若说是有罪,谁也跑不了。
如果只是普通商人,当年私通后金,现在过去这么多年,也无人调查提起,关系不大。
但范家、王家、靳家等顶着个皇商的名头,那是脑门锃亮,目标太明显,明廷岂能放过?却是明廷所不能放过的。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范家因此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也明确了自己的立场,再也无法改变。
明廷不会放过范家,范家为了自保,也只能出钱,寄希望于清廷能够保住北方。
至于赚钱,以后还有机会。现在掏出来的,是保命钱,确实不宜跟朝廷作对。否则,恩宠一衰,便再无起复之机。
“取出窖银,明日便把捐输如数交给官府。”范永斗轻轻拍了拍了桌案上官府的文书通知,说道:“范家不得落在别家之后。”
虽然肉痛,但范永斗知道,可不得让朝廷和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24章 范氏报应
官府抓住把柄。累世财富,倒也干不黄范家。
“伙食等开支,府上要削减,不可再大手大脚。”范永斗的语气严厉起来,又叮嘱道:“还有,把钱财要转移……”
因为有钱,才被朝廷盯上。范永斗也想着低调点,装装穷。战事一起,朝廷少不得还要伸手索取,就算想少给,也得有那个样子。
至于转移钱财,既是防备清廷,也是为以后的万一做打算。
范永斗不惮把清廷想得很坏,若真是战事危急,没准就直接抄家,把范家的钱财全部抢走作军费。
再往长远考虑,一旦清军战败,明军重新占领北方。范家人可能会随满人逃到关外,也可能留下些人,隐姓瞒名地留在内地,有钱财在手,也不至饿死。
这也已经是做最坏的打算,但范永斗并不觉得自己是札人忧天。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范家能够发迹,范永斗的眼光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后金崛起时,他便意识到了后金的野心;在明清大战时,他也看出了明朝的衰落,清朝的后劲。
如果不是这样,他不会冒险。赚钱是不错,但也要考虑到有钱赚没钱花。
事实证明,范家的飞黄腾达,与他的选择密不可分。搭上了皇家的路子,范家不仅成为了晋商第一,在全国范围,也是数得着的富商。
如果不是黄立的出现,历史上的皇商八大家,靠着吃人食馒头,一直享福到清末,又有谁记得他们是卖国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