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68章 南北差异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8章 南北差异

李岳处理完这件公务,又提笔给刘享写了书信。

既然要军屯,自然是越多越好。金州现在的兵力不多,虽然有一批绿营俘虏运到,但还稍嫌不足。

所以,李岳要刘享把绿营俘虏全部运来,在金州边训练边劳作,争取在展开军事行动前,把春耕工作做好。

而且,驻防胶东的人马也用不着那么多了,再调一镇或两镇,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水师一部在北直隶近海游弋,炮轰了塘沽口,在山海关老龙头也打卡露面儿,甚至还在秦皇岛附近进行了试探性的登陆,有力地牵制了京畿的清军。

而京畿清军难以调动,山东清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反攻胶东,只能坚守青州,还怕胶东明军西进呢!

整个战局已经是明军有利,但决定性的胜利还未出现。南阳大捷,也只是在胜负的天平上投下了重重的筹码。

现在还处于胜利的累加,离满清的大崩盘已经不远。由此产生的变化,却是可以进行乐观的推演。

在李岳所处战场的角度,以及所接收情报的广度,可能还只能考虑到局部,也就是辽东战局。

目前的全部精力,都在准备辽西的登陆作战。在他看来,这是足以动摇鞑虏的决定性一招。

即便宁远的清军增兵到一万,对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根据皇帝的建议,李岳等人又经过分析研究,水师进行了侦察勘测,已经确定了在葫芦岛登陆,占领塔山,切断鞑虏退路的作战计划。

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只等合适的时机。而从战局上看,已经为之不远。

…………….

犁铧在黑土地上划开一道道波浪,不断地向前延伸,有如人生的路,也象人们满怀的希望奔向远方。

赵老贵稳稳地把着犁把,满脸笑容地嘱咐着前方牵马拉犁的士兵,“军爷,不用走得太急。这马呀,跟牛不一样……”

中国古代通常是用牛耕地,这与欧洲不同。相比较来说,马耕地的速度更快一些。

但从购买的价格,以及饲喂、照顾等综合因素来分析,使用耕牛的成本更低,更容易让百姓接受。

比如牛耐粗喂,马则要吃豆子或燕麦;马还要钉马掌,要细心照顾,比牛更容易生病。

所以,养马的费用比养牛要多三四倍,不是普通百姓家庭能够,或者是愿意承担的。

可在金州,哪里有牛?倒是有不少缴获的马匹,也只能因地制宜,有啥用啥了。

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其实养马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有利。

因为有了马,也就有了马车,意味着百姓能够去更远的地方,走更远的路程,意味着生活效率的提升。

比如可以把自家的农业产出运到市场上售卖,生病时能更快地到达城镇主医,农闲时可以跑运输来赚外快。

如果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那就是商业化农业社会。

当然,这是以后的事情,老百姓想不到,也不敢想。当时的马匹,就如同后世的名车,是富裕和身份的象征。

牵马的战士放慢了脚步,轻抚着马匹,在看马出没出汗。从动作上看,对于这匹战马,他是很宝贵,很在意的。

派士兵,调战马,这是军队大力参与春耕的有力措施。士兵们基本都出身于农民,对于耕种并不陌生。

“军爷放心,家里已经烧了热水,不会让马儿落病。”赵老贵始终细心观察着大兵的言行,既是讨好,又有些畏怯。

马匹出了汗要用毯子擦干,还不能马上喝冷水,否则就可能生病。从这点上看,确实是比较娇贵。

年轻士兵的脸上露出笑容,说道:“多谢了。”

“不用谢,要谢,也是我们谢谢军爷。”赵老贵赶忙说道:“没有军爷帮着,这些田地要好几天才能犁完呢!”

士兵笑了笑,说道:“这地看着可真好啊,想好种什么了吗?”

赵老贵说道:“听说土豆一亩能收千斤,就准备着多种一些。官府还有章程,种上三亩豆子,要缴的赋税也够了。”

东北的气候和土壤,很适合种大豆。为了以后饲喂战马的需要,官府确定了二十亩田地缴纳一亩大豆的赋税标准。

赵老贵家今年申领了五十亩田地,三亩大豆除了赋税,自家还能剩点。

“大豆可以多种几亩。”士兵把火枪向上背了背,随口提着建议,“部队上需要,官府就会花钱收购,能卖不少钱。”

“听军爷的。”赵老贵痛快地应承下来,陪着笑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8章 南北差异

脸说道:“除了土豆,今年还打算种玉米。这样,烧火的柴禾也有了。”

秸杆作为燃料,是中国老百姓的重要考虑。同时,要喂养牲畜的话,比如牛羊,秸杆也是很好的饲料。

士兵点着头,说道:“种玉米也挺好,产量比稻麦高,吃起来味道也不错。几十亩地呢,有土豆和玉米,这一年的吃食也就解决了。”

赵老贵有些感慨,又有些唏嘘,咧着嘴强笑道:“是啊,先得图个吃饱,头一年嘛,不敢有啥大的念头儿。”

“光复区的百姓也是这么过来的。”士兵不以为意,理所当然地说道:“等到攒上点家底,才敢多种其它的作物。”

南方的水稻产区自不必说,不可能用水田去种土豆和玉米。但老百姓达到温饱后,经济作物的种植确实是大量增加。

比如甘蔗,还有棉花等等。能够吃饱肚子,自然要考虑到多赚钱。

现在的金州也是一样,在官府的引导和推广下,同样要先保障吃饭问题。辽东还不比南方,只有一季的收获,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东北能成为大粮仓,并不是单产高,而是可耕田地的面积足够大,黑土地足够肥沃。

“军爷。”赵老贵看似憨厚朴实,可也有自己的心眼,看似问着平常的问题,却还在打听着百姓们关心的大事,“等打完鞑虏,您没打算在辽东安家呀?”

士兵耸了耸肩膀,说道:“辽东太冷,还是南方住着习惯。估计今年就能把鞑虏灭了,争取最晚在冬天回南方。”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也不是全走,倒是有人想着留在辽东的。”

赵老贵略微安心,扶犁铧的手更加有力,也更稳当。

……………..

太阳暖暖的,令人感到舒适的温度。田地已经种好,隐隐有点点的绿头,这幅景象,也令人心中愉悦。

秦忠牵着耕牛,慢悠悠地走在回村的小路上。看着摇动的牛尾巴,看着那一扭一扭走动的样子,他脸上的笑容便一直没有消散。

终于有了自家的耕牛,在村子里虽然不是第一第二,可也在中上之列。

牵着牛上地,和村民打着招呼,秦忠的胸膛都是挺起的,声音也是自信而宏亮的。

这是自己用辛勤劳作换来的,耕种、水伕、运盐,还有妻子的操持,这是一家人的功劳,一家人的成绩。

虽然耕牛是贷款买的,但秦忠并不觉得负担沉重。今年再辛苦点,多干点,差不多就能还上。况且,三年的时间呢,充裕得很。

“秦叔。”一个年轻小伙扛着锄头在村路上与秦忠相遇,礼貌地打着招呼。

秦忠热情地回应着,随意地问道:“你哥来信没,挺好的吧?”

要说村里第一的富户,无疑是这陈姓的小伙子家。人家是军属,享受着各项优惠政策,是最先富裕起来的,耕牛都是村里第一户添置的。

这小伙子也因为家境好,已经说上了亲,明年就能娶过门。

老陈头儿那是成天乐呵,聊天时也时常把大儿子挂在嘴边,什么当了军官,管了百八十号人。

陈小子呵呵笑着,说道:“俺哥挺好的,上个月还来了信。仗打得紧,这个月可能要晚点。”

“这仗啊,今年差不多就能打完。”秦忠很有些自信地说道:“俺刚走完一趟水路,都打到秦州了。听说,另一路军队正往西安打呢!”

进入甘陕的明军,后勤保障还是要依靠嘉陵江。干一趟运输物资的水伕,秦忠不仅赚了钱,这消息也比旁人灵通,说话间显得甚是骄傲。

陈小子用力点头,笑着说道:“还是秦叔见多识广。就说这北伐吧,朝廷也没说今年就能打完呢!”

“朝廷得留点余地,不能说得太满。”秦忠很笃定地说道:“可俺看前线军队的样子,鞑虏都不敢露头,就肯定要完蛋了。”

停顿了一下,秦忠象是回忆,又象是感慨,沉声说道:“想当初,万岁还是殿下的时候,那才多少人马,照样战无不胜。嗯,俺还在重庆朝天门码头,跪迎过当今万岁呢!”

陈小子不掩羡慕的神情,说道:“俺可没那福气,跟着家里人到四川的时候,万岁已经带兵打到贵州去了。”

现在的四川百姓,八成到九成都是湖广迁徙来的。虽然这里已经成了他们新的家乡,但时间尚短,并没有太多的回忆。

而象秦忠这样,较早地来到四川,经历的事件比较多,无疑有了向小辈炫耀的资本。

当今圣上啊,看着他从先生到殿下,如何在绝境中奋战崛起,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568章 南北差异

虽然不敢说是从龙老臣,可作为百姓,也足以自豪。

秦忠呵呵笑着,心中得意,却还装着矜持,说道:“其实在朝天门码头,离得远,也没看清圣上的龙颜。可是后来在出击湖广时,俺坐的那条船,与圣上是擦着过去,那次是看得清清楚楚。”

陈小子更加佩服,更加羡慕了。这和万岁爷的相遇,绝对够吹一辈子。

秦忠吹完,还有些遗憾,摇着头说道:“如果不是家里离不开,俺说什么也要当兵,跟着万岁东征西讨。这几年下来,怎么也能当个官儿。”

只看到别人的风光,却没想到人家的辛苦,甚至是流血牺牲。明军从夔东一路征战,有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埋骨他乡?

当然,哪怕当初只是个小兵,几年下来,不说当多大的官儿,就是退役,也相当于解放前参加工作,能享受非常优厚的待遇。

可不管怎样,黄立的目的已经达到。社会上对于军人的观感和印象,大为改观。军人和军属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则是展现在人前的最好镜子。

“那是。”陈小子立刻开口恭维道:“俺哥才两年,就能管百八十人。秦叔要入伍的话,那不是更早,更是老资格。”

秦忠心里得到了满足,眼见已经进了村,便与陈小子告别一声,向自家院子走去。

院子又扩大了,后院搭起了牛棚,前前后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对家里最宝贵的资产——耕牛,那可是照顾得无心精心。

“爹。”清脆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小丫头已经长大,背着书包跑得飞快,还抛撒着咯咯的笑声。

秦忠更加开心,笑出了声。

丫头跑到近前,已经不能象以前那般直扑进父亲的怀里,只是挽起父亲的胳臂,还顺手摸了摸耕牛的头。

“今天学得咋样儿?”秦忠一边推开院门,一边笑着问道:“先生教的,都学会了吧?”

“都学会了,书背得好,先生还夸了我呢!”小丫头昂着脸儿,一脸的傲骄。

“好,那就好。”秦忠轻轻拍拍女儿的肩膀,满脸的欣慰。

不管是男孩女孩,都要进村学学习,都要达到小学毕业水平。而村学,就是村公所;先生则是因为教书而得到功名的读书人。

按照官吏的标准,由官府给老师发放薪水,称为俸禄更贴切。每教出一个小学毕业生,还有额外的奖励。

依靠俸禄,老师便能较好的生活,也能安心地教书育人。

而对百姓起到激励作用的,还是丁税的豁除。

按照新施行的政策,女人在十六岁到四十五岁,也是要交丁税的。但有了小学毕业证,则可以豁除。

豁除的对象面向所有拿到小学毕业证的百姓,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少。

也只有这样,老百姓为了少交税,才会摒弃重男轻女的思想,让自家的女娃也去村学读书识字。

同样,成年人也有了学习的动力。秦忠也在学习,因为劳作的关系,他只能晚上去村学,或是让女儿来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