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20章 汉唐威仪,简化字
同化这个词在明朝不知道有没有,但归化却是肯定有的。
明朝军队中,就有很多归化的蒙古人,一些人还为国捐躯。比如满桂、猛如虎等等。
再往上追溯,唐朝时的番将也不少,很多还是战功赫赫,非常出名。
比如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突厥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和契苾何力等等。
当然,差点掀翻大唐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也是胡人。这是反面教材,也是个别的,倒不必因此而因噎废食。
一个开放自信的大国,在用人上,自然能够不拘一格,不问出身、不看族属,只看你的忠诚和本事。
忠诚嘛,不管你是热衷于高官厚禄,还是图名图利,大明都不会吝啬。
“大唐能开放包容,大明却远是不如,应该是中间有蒙元的缘故吧?”黄立有些疑惑地问道:“或者,还有别的原因?”
张默想了想,说道:“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统,且唐人极度自信,这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
关于李世民等唐代君王到底是不是少数民族,史家一直有争论。
然而,李渊之母独孤氏和杨坚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而独孤一族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也就是说,李渊和表兄弟杨广都有鲜卑血统。
同时,李渊的妻子、李世民的生母窦皇后,又是汉化了的南匈奴人后裔。
所以,勿庸讳言,唐朝皇室确实有胡人血统。理学大师朱熹,就坚定地认为李世民家族是“胡人”。
当然,李家是坚决否认的,还搬出了“老子”这个祖宗。谁让姓李的名人不多呢!
所以,李家王朝任用的番将根本算不上是外族人,在他们看来,更像是“自己人”,没有那么多的心理障碍。
而唐朝的繁荣富庶、一家独大,以及开放包容的心态,确实造成了唐人的极度自信。
那时候,大唐不仅在亚洲,在世界上也应该是巅峰所在。
经济、文化、科技等都遥遥领先,放眼周边藩帮小国,都是落后的蛮夷,也确实有傲视诸国的雄厚资本。
那个时候,大唐就是众人瞩目的灯塔,就是各国羡慕学习的榜样。不光是文化科技,连房屋建筑那也是争相效仿的对象。
“开放、包容、自信,这也可以成为朕所禀承的宗旨。”
黄立垂下眼帘,暗自坚定了决心,“只有国家强大无匹,国人在哪里都会被尊重,那才是自信的源泉。”
在海外挺起腰杆,横冲直撞,这才应该是大明子民的自信。
找到荒岛荒地,插上大明的旗帜就能庄严宣布是大明的领土,那才叫大明人的霸气。
唐人,唐人!那么久远又能令人自豪的名字。朕的努力,兴许能改成明人,明人!
黄立微翘起嘴角,说道:“张卿所言极是。大唐既有气度,又有威仪,朕当效仿之。”
“万岁英明神武,王师强悍无匹,恢复汉唐威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张默微微躬身,奏上一记彩虹屁。
所谓的威仪,在黄立看来就是军事实力和领土面积。国家不强大,哪来的震慑力?
现在的大明与大唐比,除去海外占地,其实还远远不如。但以后,肯定是要大大超过。
要知道,唐太宗和唐高宗执政时期,不断与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昌、龟兹等)等国家作战,并逐渐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区。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括贝加尔湖。
当然,很多地方都是羁縻统治,为此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这与明朝比较相似,象三宣六慰,以及奴儿干都司,也都是羁縻统治,并不稳固。
所以,唐朝最巅峰时期的疆土面积仅仅维持了两年,便逐渐收缩内迁。
先是吐蕃向西域挺进,攻陷了安西四镇,并占据塔里木盆地长达三十二年。
而东突厥的残余势力成功复国,并很快统一了大漠南北,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东北方向,新罗为了占领高丽故土,不断对唐朝发动进攻。最终迫使唐朝放弃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安东都护府也内迁到了辽东。
现在的形势与大唐时已经大不一样,吐蕃早亡了,藏地孱弱,被蒙古控制;大漠南北的蒙古诸部,真正的实力,也不能与大明抗衡。
张默看得清楚明白,也知道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20章 汉唐威仪,简化字
皇帝的心思。大明只要几年的恢复重建,便会对外大肆用兵。
西域肯定是要拿回来的,青藏也在计划之内。大漠南北还要看皇帝的手段,可能不会那么简单粗暴。
而且,皇帝看来对于羁縻政策十分不喜。将来内附和归化会成为主要政策,只是困难也不小。
表面上的尊奉,和实际上的被统治。二选一的话,不到逼不得已,肯定选第一个。
“蒙古诸部很麻烦,那么大的草原,光靠武力征服,恐怕不是那么容易。从汉唐到大明,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除不掉的祸患。”
张默偷看了皇帝一眼,却没有说出口,脸上还是恭谨的神态,还有几分钦服。
确实是钦佩的,甚至是崇拜的。
这位可是创造了奇迹,带着夔东那点明军,翻天覆地,将已经占据天下的鞑虏打得败逃到了极北苦寒之地,只剩下了苟延残喘。
所以,皇帝的威信不仅仅是靠着三太子的名头,更有实打实的功绩,马上帝王的英武。
张默知道,不管是文臣武将,面对皇帝,都是钦服加敬畏。尽管皇帝几乎没有疾颜厉色的时候,面对臣子,多是温熙和气。
但皇帝杀起人来,也绝不手软。
大汉奸李永芳、范文程、孙得功等等,最归降了满清,人都死了,可皇帝依然株连后代。
还有与八旗军队作战,很少招降劝降,几乎要杀个干干净净,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狠厉。
关键是远超常人的见识,以及独特又长远的眼光。没有伐缅,没有抢占湄公省,北伐的准备时间,可能还要再延后一两年。
只是皇帝似乎不重儒学,对奇技淫巧的兴趣却是浓厚,且很有造诣的样子。张默之前担心,这会成为天启帝那样不务正业的君王。
但现在来看,担心有些多余。
皇帝正雄心勃勃,不仅盯着海外,还惦记着西域和大漠南北。甚至于,那个遥远的罗刹国,皇帝也相当重视。
“要能说会写,归化标准是不是有些高了?”黄立不是很确定,开口询问道:“简化教材,应该更有效果吧?”
古代识字率低,与汉字的“三多五难”有很大关系。
所谓的“三多”是字数多、笔划多、读音多;“五难”是难认、难读、难记、难写、难用。
汉字的特点,也造成了出版印刷技术的瓶颈,也不利于学习。
比如后世最先发明的打字机,就不适合于汉字。汉字的排印,必须使用巨型的铅字排版房。
由于汉字数量众多,铅字排版房需要很大的空间,字模的生产成本不低,排字员需要相当时间的熟练。
即便如此,找字仍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使得排字效率相当低落。印刷书籍远没有西方那种字母拼成的简单快速。
历史上自十九世纪开始,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
当时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
放弃派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那样”,方便学习及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救国的思想。。
黄立也确实有改革文字的想法,但也只是简化汉字,根本没想到过放弃。历史和文化传承上千年,全部放弃那才是扯淡。
张默有些不解,躬身问道:“敢问万岁,这简化教材是缩减内容,还是另有章程?”
黄立不掩赞赏,这才是好秘书,闻言知意。他便说了简化文字的思路,并殷切地看着张默。
张默思索半晌,才回奏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的简化汉字小篆……”
晋书记载“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书难成,即令隶人(笔吏)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同小篆相比,隶书是书写简便的公文字体。到了汉代,隶书成熟,又叫“佐书”,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隶书之后,产生了楷书(又叫真书或者正书)、草书、行书等各种字体。以笔画书写来说,这些字体较为方便、易写。
由于隶变之后仍有不少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南北朝以来,在常用的楷体汉字中,有一部分出现了较简便的俗字,笔画比正字少的俗字,一般被叫做简体字。
比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现存的明刻本中,就已经出现了简体字“刘”字的写法。
“微臣以为,俗体的出现,与时局有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20章 汉唐威仪,简化字
关。在战乱时期的南北朝、宋、元等朝代,不论手写还是雕板印刷,能找到的俗字都较多。”
“但在唐、明等安定的朝代,俗字就乏人使用,更被批评诟病。时期便开始收集统计,如《宋元以来俗字谱》便有简体字收录。”
张默停顿了一下,才下了结论,“万岁若推俗字,当分批分期,以少积多。更可从邸报公文开始,从官吏层面推行。”
黄立明白了,推广简化字不能一下子全改,要循序渐进,才能让人们有接受的时间。
比如一个月推十个二十个简化字,可以编成对照册,先发放到官府,再到民间书铺。
官吏们记下了,会写会用,便能在公文中进行应用。民间书铺有售卖的,读书人也能及时了解。
再在邸报上刊载,也就广而告之。至于教材,暂时不用大动,也可发放小册子,供老师和学生对照更改。
“一个月十个二十个字,一年就是一两百,十年之期,两千多常用字也差不多更改完毕了。”黄立估算了一下,心中有数。
中国汉字的总数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从古至今,汉字的数量却是一直在增长。
东汉《说文解字》中收录汉字九万三千多个;三国时期的《广雅》收录的汉字增长到一万八千多个;北宋《类编》收录的汉字更是高达三万三千多个……
到了后世,《汉语大字典》收录汉字约五万六千个至六万个,而《中华字海》收录的汉字更是达到了八万五千多个。
如果包括佛经、道经以及石刻等资料中的异体字,汉字的数量会更多,差不多能到十万余个。
尽管总数庞大,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汉字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两千个常用汉字可以覆盖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书面资料。
在黄立看来,这就够了。至少能将文化传承下去,史书也记录清楚,还减少了普及教育的困难。
至于看古书,那就再多学习呗!而印书坊也有活儿干,那就是把古书的繁体字换成简体字,重新编订出版。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它需要保持稳定,不能够喜新厌旧。
同时,“语言文字还是一个民族的主要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能不改就不要改,以免割断历史。
但黄立却知道,新中国的文盲率从百分之八十,降到百分之四十,再到百分之五,几十年的变化,简化字功不可没。
黄立与张默又简单探讨了一下汉字简化的原则,还真得出了那么三条。
首先是述而不作之原则,就是只根据目前已有的汉字进行简化,不重新创作新的汉字;
其次是选择择社会上普遍流行和通行的简体字,最先采用;最后一点则是原来字笔画已经很简单的,不再求简。
虽然在后世,针地对繁体和简化汉字也有争论,但黄立已经坚定了决心。
“且看好的!”他希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大明子民人人能读书看报,人人都关心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