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4章 朝廷的托底和保障
香水的制造并不是什么秘密,以大明现在的工艺和化学水平,不管是蒸馏法、浸提法,还是压榨法,都没有困难。
皇家香水作坊和水晶作坊正是连锁配套,采购搜集了香料,便很快投产。如今,市面上也有了带皇家标记的各种香水。
对于民众来说,能使用皇家作坊所出的商品,不单是品质的保证,还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
黄立不缺钱,但内帑还是越多越好,又不是从国库里拿的,凭自己的头脑赚的。不管是赏人,还是做公益事业,有钱总是好的。
黄立见小柳有些懵懂,不禁笑着说道:“以后你就用柑桔香精或玉兰花香露,由宫中供用。”
这就是赏赐和恩典了。宫人除了吃喝和衣服,还有一份薪水,其它的就没有了。象胭脂水粉什么的,基本上是不用的。
有妃嫔在,你个宫女涂脂抹粉的作什么?
但黄立这边的办公和召见大臣的殿室,与后宫还不一样,使用的宫女和侍卫是两班人。
黄立赏赐小柳,确实有些存心不良,毕竟容貌上,小柳挺出色。男人嘛,成天看着,就有点蠢蠢欲动。
同时,他又喜欢柑桔和玉兰花香型,平常闻着,也能心绪平和。
“奴婢谢万岁赏赐。”小柳赶忙跪倒谢恩。
黄立上前扶起,摸了小手,算是占了点小便宜。
可闻到小柳身上淡淡的香味,他又有些后悔。本色就不错,还用画蛇添足嘛?
小柳不是那种养在闺阁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对于什么授受不亲也没有太大的防备。
皇帝赏赐是恩典,亲手扶起也是信重,她对于轻轻的触碰并不如何在意。
而且,既然是皇帝身边服侍,最基本的就是不能让皇帝厌恶。否则,早打发走了。
只是,皇帝微微皱了下眉头,让她心中一凝。难道是有什么不妥,姑娘敏感,不由得犯起了寻思。
…………….
天下安定,人的精神就自然而然地松缓下来,有时候自己都不觉得。
黄立这边还看不出什么,依然是勤勉进取的皇帝。可越是地位低的,感觉却是越明显。
同样,在社会的动荡中,哪怕很微小,老百姓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他们往往就象风中的落叶,自己作不得主,只能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中,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所以,安定是他们最需要的,生存更是最基本的要求。
地上的积雪已经压实了一寸多厚,百姓们挥动锹铲,用力地铲下去,厚厚的硬雪块被切下。
有铲的,有装车的,京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劳作的百姓。
入冬之后的以工代赈少了很多,这又有清雪的工作,城内百姓积极参与,都想多赚点钱。
尽管之前的各项工程让老百姓都攒了些钱粮,又能贷款,渡过这个冬天是没有问题,但谁又会嫌钱多呢?
其实,最需要赈济抚恤的是那些农民,除了种地,他们没有别的营生。
而耕种,却是要讲究时令,误了就差不多一年工夫白费了。
京师里多是小市民阶层,各有各的职业,季节性没那么强。
随着社会安定,他们也纷纷重操旧业,倒是比农民能更早地自力更生,摆脱官府的救济。
当然,各行业的恢复和发展,还要看社会整体的经济情况。都很穷困,谁会来消费呢?
“这是官府贴补咱们,清雪还要运到城外,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的事儿。”
“一天五十文,看着不多。可这一冬,将近小半年,少说也得清个十几二十回吧?”
孙老四听着议论,连连点头,手上却没停,撬起一大块,隐隐露出铺路的大青砖来。
清雪露路面,这是官府的要求。在孙老四看来,虽然积雪路面有些难行,可也不至于出钱清理。
到了春暖花开,自然就化掉顺着排水沟流掉了,与夏天下雨是一样的。
所以,他和大家的想法是差不多的,这是官府给他们找的活儿,借机贴补些银钱。
按照往年的下雪次数,往少里算十回吧,一回干两天,就是一两银。按现在的粮价,三四十斤粮食呢!
“听说年节还要发补贴,就是不知道是发钱,还是发粮,或是肉鱼。”
孙老四眨巴眨巴眼睛,不太确定地答道:“魏大哥的消息灵通,俺没听过,也不知能怎么发补贴。”
补贴是个新名词,先从官吏口中传出,现在老百姓也能经常说起。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4章 朝廷的托底和保障
借着光复沈阳,鞑虏败亡海西,皇帝下旨给北方新光复区的百姓发过补贴,每家一两银,相当于普通人家半月或一月的开销。
借着发银,北方的人口数量也比较精确地统计出来。以后也会以此为依据,生老病死,也会随时更新,方便朝廷施政。
对于官员和百姓来说,这是皇帝的恩典,也是仁政爱民,也是收买人心。
但对黄立来说,却是促进消费,加快北方的恢复重建,使进入北方发展的商贾更有积极性。
毕竟,老百姓都没有什么积蓄,钱发到手中,也是要买粮买盐,买急需的日用品的。
流入商贾手中的银钱,就有相当一部分作为商税流回财政。如果没有消费和流通,如一潭死水,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
魏大哥嘿嘿笑着,脸上显出自得的神情,说道:“前几天给顺天府拉煤,听了一耳朵,也不敢保准。”
孙老四羡慕地看着魏大哥,这差使是长期的,少说一个冬天,老魏运气好,这就有了饭辙。
虽然官府在想方设法地给百姓找活儿干,但到底是冬季,土木工程没法干,少量的工作也照顾不了太多人。
“好在攒了些钱粮,再加上贷款,能撑到明年开春。”孙老四虽然羡慕,可也不是很发愁,“等到化了冻,这活儿还有得干。”
官府已经有了规划,并出了告示,让老百姓们安心。
象南城的内涝,房屋的加固重建,海淀的清淤整治,香山别院的修缮扩建、河道堤坝的修筑等等,都纳入到以工代赈的项目之中。
老魏用力点着头,说道:“明年秋天,万岁应该是要移驾京师了。咱们这里,又是天子脚下,肯定会更好,咱们也不用再愁吃喝。”
确实不用为将来的生活发愁,即便在京城呆不住,移民垦荒就是朝廷的兜底保障。
辽东的安置政策可谓优厚,给房给地给安家费。只要不偷懒,不闹大灾,耕种几十亩地,一两年就能温饱,三五年可能就是小康。
从宋到明,虽然城镇化在不断扩大,但到底还是农耕社会。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都从事农业,小市民阶层还没有壮大。
而且,北方的农业人口更多,南方的城镇化却更加明显,尤其是沿海地区。
这也是地域的优势,海洋时代的必然影响。在后世也是一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沿海。
孙老四和老魏一样,赚钱是赚钱,可危机感却已经没有那么强烈。天下太平,有手有脚,勤快点,干什么都能养家糊口吧?
“就是麦子少了点,老吃米不大习惯。”孙老四发出小小的抱怨,虽然比没粮吃的时候强多了,可到底还是口味不同。
老魏点头附和,说道:“那得等明年秋收以后,新麦子才能下来。嗯,过年也能吃上一个肉丸的饺子。”
要说能吃饱,现在就能达到。但要吃好,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做到的。
市面上也有鱼肉蛋等副食品,可还不是老百姓能够消费得起的。至少,十天半月能吃上口肉,已经算是不错的条件了。
好在到了冬季,肉和鱼能够长期储存运输,从天津运来的冻海鲜,数量越来越多,价格也逐渐走低。
只不过,内陆的百姓更习惯于吃猪羊禽类,对于海鲜并不太接受。
但官府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尽其所能了。要是以往的朝代,能保证有粮食吃,就能堪称政治清明,皇帝仁厚。
孙老四咽了口唾沫,也馋了肉丸饺子。咬下去,满嘴是油,好象是大前年吃过,那滋味……
“唉,大人还罢了,这孩子却是馋得可怜。”孙老四把雪块铲到旁边的车里,在雪尘飘扬中,盘算着家里的积蓄,买斤猪肉或羊肉,还是尽够的。
想到家里的两个孩子,却也是懂事儿的,并不因为嘴馋而哭闹,孙老四就愈发觉得不安。
“再怎么,过年也要买上两斤肉,肥肥的,让孩子们解解馋。”他下定了决心,挥锹的动作也更加有力。
不是老百姓真的吃不起,谁都不敢保证以后的日子,也就不敢乱花钱。胡吃海喝一顿造了,以后喝西北风去?
说白了,就是没有保障。一场天灾,一场大病,都可能毁掉多年的积累,甚至是穷困潦倒揭不开锅。
但现在,朝廷给了谋生的路子,也是一种变相的保障。至于什么社保等社会福利,并不符合世情,也只能慢慢地推广。
比如官僚阶层,就已经推出了退休金的章程。只要干满二十年,致仕后便能继续领俸禄,一直到亡故。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4章 朝廷的托底和保障
这也是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的一个措施,让他们有个权衡。
是因为犯罪而受到惩处,啥也捞不着,还要牵连家人;还是老老实实的,退休后也有不菲的生活保障。
贪婪是人性,不可能彻底消除。除了严刑竣法,还有奖励机制,恩威并施的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老默今天轮休,作为官吏,旱涝保收的拿俸禄,节日还有补贴,生活水平就比老百姓要好很多。
他续弦没多长时间,娶的是山村的姓陈的寡妇。那时候,他时常外出,女儿便由陈氏照顾,很是经心。
京城光复,他也因功有了官职,钱粮不用发愁,可还是难以分心照顾女儿。所以,见女儿也和陈氏亲近,便托人说亲,将陈氏接到了京城。
米饭,羊骨头白菜汤,上面漂着油花,闻起来香香的。还有一盘辣白菜,一家人吃得香甜。
陈氏挟了块骨头,放在丫头的碗里。丫头咧嘴笑着,说道:“再有几天,学校就放假了,不用再接送了。”
“不用上学,就在家好好歇着。”陈氏笑着说道:“读书辛苦,过年能松快松快。”
老默的脸上露出几分温情,对于陈氏很满意,但话也不多,只是给陈氏也挟了块骨头。
陈氏看了一眼丈夫,笑得很温暖,也很欢喜。
外冷内热的性子,虽是沉默寡言,但心却是善的,也是热的。在村子的时候,每次托她照顾女儿,回来的时候都有所表示。
看着父女二人相依为命,亲密无间,她是羡慕的。可惜男人走得早,没给她留下一儿半女,让她只能独自苦熬。
照顾小丫头几次,她是真心喜欢,甚至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后来的境遇,更是做梦也想不到。
“窖里的萝卜不好存到开春,怕糠了。”陈氏吃着辣白菜,倒还挺喜欢这个味道,便开口问道:“买些盐和辣椒,也腌成辣萝卜?”
老默没有多想,便点了点头,说道:“家里的事,你作主。”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再扯几尺布,你和孩子都做件新衣服。”
俸禄是尽够花的,老默只留点零花,剩下的都交给陈氏家用。陈氏却精打细算,花费也多在孩子身上,自己舍不得。
算起来,老默的年龄也不算大,只是生活的磨砺,经历的艰难,让他显得苍老一些。
按照官府的规定,他干满二十年还是没问题的。哪怕不晋升,现在这份俸禄也足够花用,还能攒下一些,基本上也没有后顾之忧。
陈氏犹豫了一下,还是笑着应承下来。如果不是孩子拖累,她也想找个工作,赚得多少无所谓,花钱总能自在一些。
老默又想起件事情来,说道:“年前要出趟公差,也就几天时间,家里你多费心,孩子也要你多照顾。”
去天津押运新铸的银元,也算是机密。他不能告诉家人,也不怎么担心路上的安全。
“家里你放心。”陈氏嘱咐道:“出门在外,你照顾好自己。”
老默轻轻颌首,吃着饭菜,望向妻女的目光更加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