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706章 三驾马车的尝试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6章 三驾马车的尝试

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尝试,黄立记得后世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

出口就不用说了,海贸大兴,除了传统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高端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以水银镜子、精巧器械为主。

投资还只是限于政府,以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公路、港口是重点,钢铁厂、水泥厂、玻璃厂等也在全国各地选址兴建。

消费的驱动,就稍微差一些。主要是刚摆脱战乱,民众还未从贫困中完全解脱出来,达到温饱,也没有太多的消费冲动。

所以,取消宵禁,发放代金券,以后还有减免赋税,都是拉动消费的举措。

消费上来了,工商业发展就有更强的动力,这是黄立的思维。至于效果如何,也只能是有待观察。

看起来五六百万银子是不小的支出,但按照钞二银一的投放比例,朝廷财政也不过是拿出了一二百万的银元,纸钞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时候就看出发行纸钞并建立起货币信用的好处了,只要信用不崩塌,保证购买力,那纸就是钱。

即便有所超发,现在也影响不大。毕竟,老百姓已经接受纸钞,既能购买,又能交纳赋税。

除了要长期积攒不动的才会换成银元,否则,今天赚明天花,谁去找那个麻烦,非要频繁地去银行兑换。

至少在国内的货币流通中,不论是官府,还是商人和百姓,都接受了纸钞,也并没有银元和纸钞的歧视。

而且,朝廷已经有明旨宣布,拒收或人为将银钞区别对待的,是违法犯罪行为,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这主要是针对商家,销售商品就要收纸钞,还不能钞票和银元两个价格,这对于维护钞票的信用,稳定人心,是必要的措施。

至于钞票和银元的兑换,也有限制。流通是流通,两者混用。可有针对性的抛钞囤银,却是不被允许的。

能够享有大量兑换金额银元的,多是从事海贸的商人,要在官府登记授牌。毕竟,国际货币就是金银。

但这都不太影响纸钞的使用,以及大明朝廷为其所作的官方背书。

而且,随着大明的恢复重建和对外扩张掠夺,财政会更加宽裕,发行的银元和纸钞比例也会不断地调整。

纸钞刚开始发行使用时,与银元的比例是一比一。纸钞的信用建立起来,就变成了二比一,以后可能是三比一。

但为了维护纸钞的信用和币值,多发银元少发纸币,也是可以采取的调控手段。

比如,一个财政年发行的货币可以是银钞一比一,也可以是二比一,甚至是三比一。

而地域不同,货币投放的比例也会有差别。象缅甸和湄公省,纸钞和银元的比例就是二比一或三比一。

等打下吕宋和孟加拉,发行的纸钞更是要高于银元。原因很简单,将占领地的金银尽量用纸钞替换,运回到国内储存使用。

这是一种变相的掠夺,毕竟,在名义上都属于大明疆域,但在待遇上,还是有所区别。

当然,这也是暂时的政策。具体的调整,还要看占领地的经营和稳定情况。

在黄立看来,纸钞这样的信用货币,才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

他甚至希望有那么一天,大明的钞票能象后世的美元、英磅一样,成为硬通货币,全世界通行。

显然,这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世界各国都以金币银币为货币,大明除非实力超强,成为日不落帝国,才有可能实现目标。

但随着大明的开疆拓土,统治区越来越大,纸钞使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哪怕只是在亚洲成为通用货币,也足够黄立骄傲了。

张煌言等人自是不知道皇帝想得如此深远,只为皇帝的睿智和待民仁厚而钦佩和赞叹。

接下来的工作也很忙碌,只等印好的代金券海运到天津,再运到北京,便要按照各地统计的户籍分发下去。

北京行辕管着包括辽东在内的整个北方,最远的是甘陕两省,算着时间,在年前将将能够送到地方。

张煌言便派人去用高塔通信负责通知,让各地官府先行做好准备工作,等代金券一到,便尽快发放。

同时,因为圣旨已下,不日即将送到,也不必再向百姓隐瞒,倒是可以放出消息,让他们提前高兴一下。

第二天,张公诲便召集了官吏,宣布了朝廷决定,让他们做好统计和发放的工作准备,以免到时纷乱。

同时,官府也召集了城内各家商铺的管事儿,宣布朝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6章 三驾马车的尝试

廷惠民举措,采取自愿原则,是否参与此次活动。

没想到,各商铺都积极表态,愿意配合官府搞好活动,并没有积压本钱的担心。

要知道,虽然官府定的兑换时间是十天一次,但对商家来说,却并不算太长。

十天的时间,就是动用资金调货补货,可能也来不及。与其如此,不如趁此大赚一笔。

张煌言也不耽搁,将商家登记,并签字画押后,便用红纸书写“代金券朝廷指定消费点”发放下去。

活动可以确定,商家回去便把红纸贴在店铺外,为促销揽客作宣传。离春节还有月余,可喜庆气氛却在京师升腾而起。

“马铃春一瓶八十文,猪羊肉一斤百文左右,鱼虾三四十文一斤……”

得到消息的老百姓已经耐不住急躁,开始打听之前不敢消费的商货价格,盘算着怎么花销。当然,主要是酒肉。

这样一算,过年的时候便能喝上两盅,再来两三斤肉,或者买点便宜的鱼虾。

如果只是打打牙祭,尝尝肉味,汤水多点油星,自然还能从嘴上再省点,添置点其它的生活用品。

比如,全新的衣裳做不起,买上两尺布,给破衣缝上补丁。或者,买肥膘肉,熬成荤油,做菜做汤时放一点,能用更长的时间。

北方刚刚光复,物资匮乏,物价自然是要比南方高一些。

而且,象猪肉禽类是相当短缺,现养也来不及,从南方运来的多是耐储存的腌肉腊肉,鲜肉不多。

从张家口、遵化等马市,倒是购买了牛羊,也只有羊被赶到京师,价格也不是老百姓平时能够承受的。

所以,这半两银五百文,大吃大喝肯定不够,但却能让春节的餐桌上多点荤腥,多些欢声笑语。

而且,通过以工代赈和小额贷款发放,再加上各行各业的恢复,很多自食其力的百姓也有了些积蓄,再添点钱,过年就更加富裕。

张煌言带了属官杨冠玉,微服走在京师的街头。

杨冠玉以前是他的书僮,无论艰难困苦,一直跟着他颠沛流离,感情最深。本来有晋升机会,却不肯离开张煌言。

京师经过数月时间,十数万人的修缮整治,已经是大变样儿。虽有些许积雪,却看不到以前脏乱差的景象。

看着商铺挂的红灯笼,贴的红告示,还有来往的行人,少有脸色凄惶、衣裳褴褛如乞丐的,张煌言也露出欣慰的微笑。

这是自己殚心竭虑治理的京城,看着井井有条,也没有冻?卧地,乞丐流离,怎能没有成就感,不生出欣慰和骄傲。

除了看市面的繁荣或萧条,更看百姓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这世道是好是坏。

“这京师的冬天还真是冷啊!”杨冠玉已经二十岁,脸上脱去了稚嫩,不仅成熟,甚至有了几分沧桑。

颠沛流离、艰难困苦,也是一种人生的磨练。

杨冠玉就属于这一种,从十三四岁就跟在张煌言身边,见到了太多惨相,也看到了大明重兴的景象。

张煌言看了杨冠玉一眼,早已当他是子侄,微笑道:“就在适应,今年过去,明年就不会难熬了。”

杨冠玉嘿嘿笑了笑,说道:“出外有裘皮棉衣,屋里有火炕火墙,倒也不是很难熬。”

说着,他看向来往的行人,说道:“也就是咱们光复了京师,否则,有很多老百姓连煤和烧柴都没有,还不知道要冻死多少人呢!”

在封建朝代,无论是宋元,还是明清,到了冬季,很多百姓冻死饿死,都不算稀奇的事情。

景泰四年冬,中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下了罕见大雪,极为严寒,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连下一个多月的雪,灾情严重。

江苏苏州,太湖断航,港口封冻,“人畜冻死万计”;浙江安吉,“冻死百余人”;河北沧州,“冻死人畜无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到了明末清初,南方北方的很多省市的地方志上,也有冻死人的记载:

比如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

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历史上所记载冻死最多的是在满清的嘉庆元年,据说当时北京城的乞丐就有十万多人。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竟达八千多人。

除了气候寒冷的原因,朝廷

我真不是朱三太子第706章 三驾马车的尝试

腐败,民不聊生,更是主要的原因。

如果不致乞讨为生、露宿街头,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和柴煤,住在屋子里的话,自然不会冻饿而死。

粮食需要钱买,烧柴和煤也是一样。北方的百姓,在入冬前都要预备足的。否则,大雪封山封路,想自己砍柴都做不到。

对于京师的市民阶层,就更是如此。除了要吃饭,取暖也是冬季的大事。

北京行辕建起之后,着重解决的便是两大问题。一个是抢运粮食,另一个便是恢复煤矿的生产。

老百姓穷困,煤挖出来运到京城,又有多少人能买得起?

少不得又要官府先垫付钱款,和粮食一样,再把煤也发下去,都记账暂借,以后可是要还的。

并不是斤斤计较,也不是缺钱,而是为以后的移民作铺垫。如果在京师真的混不下去,那就去辽东垦荒耕种,可不能老让官府白养着。

慈幼院是给孤儿用的,孤老所则是鳏寡孤独,年老且无力谋生者。

朝廷是要建起更多的救助机构和福利部门,推出更多的救助政策,但却不包括养懒人。

听到杨冠玉说到冻饿死人,张煌言便想起慈幼院和孤老所,脚下转了方向,说道:“去慈幼院和孤老所看一看,老弱和孩子,最是怕冷。”

虽然官府早已安排妥当,可张煌言觉得不看一眼就不放心。本来是要彰显朝廷仁义恤民的,若是有冻饿而死的,传出去就适得其反。

“要做就做好,否则还不如不做。”张煌言边走,边对杨冠玉说道:“万岁连皇宫的地方都能让出来做慈幼院,咱们供些粮米还做不好,成什么样子。”

杨冠玉点着头,知道这是在教导,自己也早晚是要离开张煌言的身边,也肯定是做官。

“大人您看。”杨冠玉伸手指了指,笑道:“这么快就打出广告搞促销,这商人确实够精明。”

原来是这家商铺门前刚刚立了块大木板,上面张贴着促销商品的名称和价格,比平时低了差不多一成。

不管代金券什么时候运到发放,商铺都想赶着年节多卖出商货,多挣些钱。

要知道,虽然朝廷有意拉动消费,但北方凋弊,百姓穷困,不是一时半会能够缓过来的。

这些商家平常的买卖并不算好,只是为了抢占市场,并对迁都后京师的繁华很确定。

所以,商家手中都积压了一定数量的商货。即便没有代金券,也是会搞清仓促销的。

对于迁都,最期盼的恐怕就是京师的商贾。你想想,除了皇家,还有成千上万的官员和眷属,那都不是缺钱的。

到时候,别说生活必须的日用品,就是茶楼酒馆,也会生意兴隆。南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宵禁取消之后,市井更是繁荣。

现在包括京师在内,北方的大商贾基本上都是南方来的。光复得早,又得益于海贸和优惠政策,他们的经济实力恢复得很快。

北方则因为鞑虏的横征暴敛,不仅百姓穷困,商贾富豪也遭到沉重打击。

借着北伐成功,南方商贾迅速北上,收购商铺、抢占市场,手中又有货源,完全压制了北方同行。